来自圆明园的“浮屠”——青铜鎏金佛塔




  名称:圆明园鎏金佛塔

  制造年代:兴建圆明园时期

  类别:青铜鎏金佛塔。我国的鎏金技术,自战国以来即大放光彩,尤以两汉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上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华贵璀璨经久不褪。后世的鎏金技术更加成熟。

  价值:我国古代仅存为数不多的鎏金器物,价值连城。

  最后露面: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流失时间:1860年

  现藏地:法国枫丹白露宫中国馆

  流失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因斩来使激怒英法联军,招致劫掠圆明园。

  曲折经历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被称为“东方凡尔赛宫”。这里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和陈列着罕见的珍宝、文物、图书。圆明园园内四五十处殿堂内装饰了难以计数的紫檀家具,陈设了大量的国内外珍奇宝贝,有家具、锦缎、毡毯、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漆器、牙雕、玛瑙、琥珀、水晶、木雕玉器、宝石、书画、钟表、历代典籍应有尽有。当时的法国文豪雨果说过:“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这座鎏金佛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设,与故宫现存佛塔基本相似。该塔有两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说起鎏金佛塔流失法国,源于140多年前的那场劫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而现存的圆明园遗迹,正如树瘿一样,是留在中华大地、留在中国人心灵上的最惨痛的一块伤疤。圆明园的劫难,是西方列强掠夺中国文物的第一次高潮。

  而这一切,与西方列强掩藏在文明外表下的野蛮和残忍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密切相关。

  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早在那时,列强就把中国文物列为文化侵略的重要内容,拉开了中国近代文物大流失的序幕。1856年至1860年以英法联军为主发动的侵犯中国的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十年十月,英法联军以寻求议和的英使巴夏历被清政府逮捕为借口,大举进攻圆明园。在对圆明园进行疯狂抢劫之后,继而野蛮地放火焚烧,圆明园所藏商周青铜器、历代瓷器精品、古籍孤本、名人书画不计其数,自此悉数遗失。

  我们都知道这段不堪回首的史实,但是对于英法联军为何火烧圆明园更细微的缘由就不甚了解了——这场劫难并非因为清政府的拒不妥协。事实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与英法联军的谈判中,已经答应了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节外生枝”并使谈判失败的倒是清政府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寸步不让”。钦差大臣全权代表载恒要英方代表巴夏历面见皇帝时下跪礼拜,巴夏历则坚持不肯。最后请示清政府,清政府明确表示:“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可许可。”巴夏历不同意“跪拜”,谈判遂告破裂。清政府指示僧格林沁军队将巴夏历等39人截拿扣押送往北京,以作为人质,并残忍地将其中的21名杀死,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被大卸八块。

  英法联军对于清政府这种扣押外交使节的做法,自然很快就作出反应。他们一边催讨人质,一边迅速占领北京,并针对性地进攻皇帝所在地——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隆隆炮声中,咸丰皇帝仓惶出逃,圆明园自然陷入英法联军的手中。对于圆明园,英法联军并没有觉得他多么神奇和珍贵,但他们始终认为这是皇家的私产。对圆明园奇珍异宝的掠夺,就是对皇上的报复。几天后,在英法联军的武力逼迫下,清政府终于向联军交还了人质。但39名人质中,只有18名活人,其余都是尸体。

  英国公使额尔金以及法国公使葛罗见到人质和尸体以后,非常愤怒,各自照会留守北京的恭王。由于未见成效,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决定以火烧圆明园报复清皇帝。火烧圆明园就这样开始了。

  有把火曾把耻辱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1860年10月17日、18日、19日,数千英军焚烧了圆明园和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

  火烧不久英法联军接到可以自由劫掠圆明园的命令,这个命令由联军司令部于10月17日正式下达。关于抢劫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同样只能以外国人的记录为依据,这使我们在追寻这段历史时,感到心情很沉重。

  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人以为是到了一座博物馆,而不是什么居住场所。因为摆在架子上的那些东方玉器、金器、银器,还有漆器,不论是材料还是造型都是那么珍稀罕见,简直就像欧洲的博物馆。出于一种习惯上的谨慎,他们首先是仔细观察。那些东西摆得那么井然有序,令人觉得“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过还是有人经不住诱惑,先动手了。这些欧洲人更多的是搜罗宝石、金子和银子。军官们特别感兴趣的是有可能在巴黎和伦敦高价出手的“奇货”,而衣物、丝绸和皮货,还有各种首饰,对英军中的印度籍士兵最有吸引力,抢掠者对瓷器感兴趣的不多,因为那种东西易碎。有心垂顾稀世画卷的人就更少了。

  一位法国伯爵在他的书中称这次对圆明园宫殿的抢劫行动为“印度大麻吸食者的幻梦”:“面对那奇特的景象,我真是大开眼界,想忘都忘不了。人头攒动,肤色不一,类型各异,那是世界人种的大杂烩。他们一蜂窝地向大堆大堆的金银财宝扑去。他们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喊叫着。”他描写那些士兵,“一些人埋头在皇后那一个个上了红漆的首饰匣里翻找,另一些人几乎淹没在丝绸和锦缎堆里。有些人胸前挂满大珍珠串,把那些红宝石、蓝宝石、珍珠、水晶石往衣袋、内衣、军帽里满揣满掖,还有些人抱着座钟、挂钟往外走。工程兵带着斧头,他们为了把镶嵌在家具上的宝石取出来,就挥斧把家具劈开。还有那么一个人,看见一个漂亮的路易十五时代的座钟,因为表盘上的时间数字是水晶石的,他以为那是钻石,就把那表盘取了下来拿走。时不时有人呼叫‘救火’,人们慌忙赶过去,东西掉得满地都是,火舌舔噬着宫殿的豪华内璧,大家用丝绸、绵缎床垫和皮货压熄火焰,到处都是跑动着的抢劫人群,他们朝宫殿、宝塔、文源阁跑去。”

  在焚烧的同时,英法联军的士兵们对圆明园内的各种文物、珠宝和艺术品进行了疯狂的劫掠,并将抢劫来的各种宝物用拍卖的方法出售,所得款项分给士兵。尚没有卖出去的五光十色的宝物,充满了官兵的帐篷。在参加抢劫的官兵中,有一位英国陆军军官,名叫赫斯利,他因拥有大批从圆明园抢劫而来的古董财富,而获得了一个“中国詹姆”的绰号。第二天,10月8日,抢掠又开始了,而且变本加厉,大概持续了48小时。

  1900年8月,以英、法、美、俄、德、意、奥、日组成的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再次抢劫圆明园,重建的楼阁、摆放的幸存物,又一次遭到了洗动,圆明园“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两次洗劫圆明园使得大量稀世珍宝被掠往海外,为英、法、美、日、西欧诸国博物馆和私家所收藏,其中尤以大英博物馆和法国枫丹白露宫最多。

  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蒙托邦将从圆明园抢劫来的包括鎏金佛塔在内的所谓战利品敬献给法王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欧也妮王后将送给她的圆明园文物汇集在一起,在枫丹白露皮埃尔大厦旧址底层建造了中国博物馆,将这些文物存放起来。

  国宝内涵

  佛塔又名“浮屠”,是一种与佛教教义联系最紧密的建筑物。佛塔最初是用来保存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子的,后来高僧圆寂以后都埋在佛塔下面。

  圆明园青铜鎏金佛塔本来位于圆明园的主要的宫殿——正大光明殿内,是一个巨大的青铜鎏金佛塔,通体各层镶嵌有绿宝石,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佛塔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佛祖释逝牟尼35岁成佛,此后40余年里佛祖辗转各地,讲经说法,僧人和信徒有了所信仰和依靠的对象。然而,当佛祖80岁之时,将进入涅。众弟子悲痛不已,问佛祖说:“你离去后,我等将何所依?”佛祖说:“我与尔等留下‘三所依’,即‘佛像、佛经与佛塔’。今后,你们可以此三为供奉,依托之所在。”

  佛祖圆寂后,他的“舍利”(即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又名佛骨)被诸国分存,建塔供养,诸国之间遂能和睦相处。佛祖的舍利子也曾被迎人中国,如北京八大处佛牙舍利塔,自辽代建成,毁于八国联军人侵北平之时。诸弟子在清理废墟时,找到这颗佛牙舍利,予以保存。

  国宝价值

  我国古代的鎏金器物流传至今极为稀少,主要是由于历代以来战乱损毁,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盗墓贼不知鎏金的艺术价值,就按重量卖给打金匠,熔炼为金块或金元宝,所以被破坏的鎏金器物不可胜数。圆明园鎏金佛塔是为数不多的后世保存下来的鎏金器物,显得弥足珍贵。

  法国枫丹白露宫

  枫丹白露宫始建于1137年,是由当时的国王路易六世下令建造的,后经历代整建和装修,枫丹白露宫最终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式建筑群落。它最初仅是国王的狩猎行宫,后经过扩建,成为法国的王宫之一,如拿破仑一世(拿破仑·波拿巴)就把枫丹白露宫作为他的第一皇宫。枫丹白露宫的建筑工程由法国建筑师完成,而内部装饰由意大利艺术家负责,因此融意法两国风格于一体,形成了建筑艺术上著名的“枫丹白露派”。

  宫中有一个“中国博物馆”,其中一个大厅的全部展品的陈列方式和位置均是按照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皇后1863年的亲自布置,是绝对的历史原貌,这里面全部的都是中国文物。据说法国枫丹白露宫中国馆内所藏其中一小部分是1861年暹罗大使进献的礼品,而大部分都是1860年法国从圆明园掠去的文物,件件都是无价之宝。该馆所藏圆明园文物至今未正式公开,参观者亦不允许拍照,许多情形不得其详。

  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一对金罐和一只金曼扎(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金罐通体如意花纹闪闪发光,金曼扎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说明当时圆明园内的摆设有多么奢华。玻璃桌柜里摆放着一串大念珠,这串珠子共有154颗,跟一般108颗珠子的朝珠不一样,这是孟托邦将一串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欧也妮王后的,没想到欧也妮王后并不满意,因为她早已听说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满载而归。她埋怨蒙托邦只带给她这样的礼物,于是蒙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车宝物,前后总共送了她七车,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

  同类国宝

  孔府文物库中有一座鎏金佛塔,原在城内南堂庙地藏庵存放,后为文管会所收藏。此塔为唐代以前铸造,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曲阜现存最早的一座佛塔。这座鎏金佛塔,共13层,呈8角形,高1.5米,直径0.45米。下有木座,底层正面铸有门洞。该塔原为金顶,现已改为木顶。塔的每层均有飞檐,檐脊挑角外伸,上饰龙头走兽,檐下饰以斗拱浮托层檐,每层各面均铸有5尊坐佛像。这件文物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堪称稀世珍品。

  海宁智标塔始建于东晋时期,原名“八福塔”,因宋代僧人智标募捐重建而改名,此后历经沧桑,几经毁建,现已荡然无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座古塔的地宫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掘出鎏金塔、玉璧、玉钵、净瓶、饰件、青铜像等数十件文物。其中以鎏金阿育王塔最为珍贵。这座塔的底座呈正方形,边长约12厘米,塔身在柔光下闪着熠熠银光。

  考古工作者开启了封存的鎏金阿育王塔后,发现了一颗直径约4毫米的玛瑙色舍利子。有关专家通过对智标塔地宫发掘资料的整理研究,证明这一智标塔是元代用于供奉舍利的佛塔。在塔中发现的舍利子周围放有玛瑙、水晶、玉石等宝物。据考古专家说,杭州雷峰塔地宫发掘时,已经出土了类似的彩塔,内装舍利子。而像海宁这颗舍利子周围的宝物保存之全、之完好,堪称国内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