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统治者与汉儒联盟,就取得了统治中国的合理性,而依靠汉儒清官治理庞大的帝国,是符合国家最高利益的。君主的贤明与否决定了政府的清廉还是腐败,君主贤明的标志之一是选用有德有才的官吏。这就是君臣以义合。在中国历史上,康熙朝的君臣关系特别能体现这一点。康熙帝服膺理学,以安定民生为做君主的本分,而养民与爱民是要通过官吏去具体实行的事情。所以皇帝的清浊是首要条件,吏治问题又是一个关键的中间环节,两者都事关国运的长久。
清承明制,国家设置六部,以吏部为六部之首。吏部之所以如此重要,在于吏治是民生的保障。康熙帝深刻了解到吏治与民生的因果关系,他说: “自古帝王治理天下,惠育百姓,必先澄清吏治,而后民生得遂。”
吏治的核心是“实心为民”。康熙帝说: “选用一官如其心中没有百姓,不念民生,便是用人不当。”他十分强调督抚大员的表率作用。他说: “民生的安危,取决于吏治的清浊;吏治的清浊,则取决于督抚的表率。倘若督抚清正,实心爱民,那么下吏哪个敢不洁己奉公?”
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走的是人治路线,强调治人崇德。而治人之要首在治吏。用人标准,简单说就是“清”、“慎”、“勤”、“能”这四条。做臣子的,往往把“慎”视为第一位,其次为“能”。康熙帝则把清廉作为选择官吏的第一条标准,他说: “居官既廉,办事自善。”并常以廉吏的事迹来激励百官,表彰清官鼓励官吏争当清官。他说: “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从来百姓最愚而其实难欺,官员是非善恶与否,人人有口,不能强使之毁誉,尔等须要自勉。”
康熙帝是以什么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呢?首先,他不喜欢科举考选的方式。他说,科举人才多是只会“记诵之学,文词之末”的书生,对于国计民生往往一无所知。武举也是只能得到弓马娴熟的一介武夫罢了,这是一种低级的选才方式。他更喜欢亲自明察暗访,每年都要用大量的时间去地方巡视,查访吏治。他说: “凡居官贤否,惟舆论不爽。果其贤也,问之于民,民自极口颂之;如其不贤,问之于民,民必含糊应之。官之贤否,于此立辨矣。”还有一个选拔官吏的方式就是保举。他说: “朕观人之识见精神有限”,“天下之官员,朕一人何能周知?惟左右大臣是赖”。通过保举,既避免了一人不能周知的局限,又给康熙帝提供了一个考察官吏是否结党营私的机会。如此人所举之人俱是庸劣不堪者,他自己必然是结党营私的污吏,喜好裙带襟连任人惟亲;如此人所举之人皆是公忠为国的清官,他自己必是“实心为国无私之贤臣”;如此人所举之人良莠不齐,他自己可能是一个见识不精、才力有限的人。对于大臣或地方官推举的人才,康熙帝还要亲自面试,并颇能识人。
康熙帝非常赞同唐太宗李世民所说“得贤能之臣,为国家之大瑞”的观点,称之为“千古名论”。康熙帝发现和培养了不少清官,康熙朝著名的清官有: 大小于成龙,张鹏翮、邵司尧、陆陇其、赵苍璧、彭鹏、郭琇、陈瑸、施世纶、傅拉塔、王骘、靳辅、汤斌、张伯行、宋荦等等。其中汤斌、张伯行、宋荦三人都是河南人,故被时人誉之为“中州三贤”。
康熙帝的专制统治具有明显的开明色彩。有一点要特别指出的是,康熙帝的这种开明色彩,已经不再突出表现在容忍不同意见的“虚心纳谏”方面了。它的具体表现是提倡清正廉洁,任用清官“敷治”天下。在清代历史上,康熙朝以清官迭出著称,清官往往又是理学家。重用清官是康熙帝治术的最大特点,这一长处为雍正帝所继承和发扬,又不幸被乾隆皇帝所抛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