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西北战事发生。康熙帝特将胤禵由贝子超级授予王爵(满洲爵位,贝子之上是贝勒,郡王之上为亲王,胤禵的王没有号,颇耐人寻味),并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出征西北。出发之前康熙帝亲自前往祭堂行祭告礼,登太和殿向胤禵授大将军敕印。胤禵乘马出天安门,诸王及二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都到德胜门军营送行。康熙帝允许胤禵“用正黄旗旗纛,照依王纛式样”。胤禵的称呼——“大将军王”,也颇耐人寻味,在军中以及所上奏章和皇帝的谕旨都这样称呼他。
从这些迹象可以看出胤禵是有可能被立为储君的。一是让他在西北建功立业,并且手握重兵,有实力可以依靠。二是远离京城是非之地,要知道,自古以来有多少人都是仿照“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这一条古例行事,最终避祸得福登上王位的。不过,毕竟远在万里之外是无法继承皇位的,当年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在外,不能即位反而被杀,也是历史的教训。康熙帝对他似乎是有所期望的,而且很可能是第一人选。从后来没有把他调回京城这一点看,康熙帝又放弃了他。或者康熙帝认为胤禵是胤禩一党,把他派往西北,可以拆散他们。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康熙帝一直处在矛盾之中。
当时能与胤禵争夺储君位置的人,正是他的一母同胞,四阿哥胤禛。胤禛的生母乌雅氏,是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出身并非显贵。她生有二子,四子胤禛和十四子胤禵。胤禵原名胤祯,后改为允禵。
胤禛将谋夺储位的想法付诸实践,大概是在太子第二次被废黜以后。这之前,戴铎曾劝他“戒急用忍”,说,“我主子天性仁孝,皇上面前毫无瑕疵,与诸阿哥相处,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遭猜忌,无才者可以为依靠。”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太子再度被废之后,戴铎又写给雍正一封信,建议他应该如何营求储位。首先,戴铎劝他加入争夺储位的角逐: “当此君臣利害之关,终身荣辱之际,奴才虽一言而死,亦可少报我主子知遇于万一也。”看来,在戴铎写此封信之前,他还没有夺嫡的具体计划,不然戴铎的信中也不至于说“一言而死”云云。戴铎为之分析形势,陈述数条建言:
“处庸众之父子易,处英明之父子难,处孤寡之手足易,处众多之手足难。何也?处英明之父子也,不显露己长,恐其弃置而不用,过分显露己长,恐其见疑而不用,此所以为难。处众多之手足也,彼此爱好各异,必有所争,争则必有胜负,此其所以为难。我主子天性仁孝,在皇上面前毫无瑕疵,诸王阿哥之中,要大度包容,不可以一时之小忿,而忘终身之大害。”就是说,要想方设法取得康熙帝的好感,同时又不要得罪了兄弟们。
“至于皇帝左右之人,俱求主子破格优待也。他们一言之誉,虽不能立时得福报,但他们一言之谗,却可能成为伏祸之根。主子一向敬老尊贤,名声很好,以后更应刻意留心,逢人小心应付,素为皇上之亲信者,自不必论,即使是汉官太监之流,主子也应于见面之时,温语褒奖数句,在主子不用金帛之赐,而他们已感激无地。主子贤明之声誉,日久日盛,日盛日彰,臣民之公众舆论自然拥戴主子。”就是说,要刻意笼络人心,与百官搞好关系,让他们替你造舆论。
“至于各部各处之闲事,似不必多与闻也。”就是说,不要去招惹是非,蹚浑水,以免误了谋权篡位的大事。
“本门之人,寻事出力者甚多。殊不知,天下之事,有一利必有一害,有一益必有一损,受利受益者未必以为承恩,受害受损者则以为怨恨。古人云: 不贪女子玉帛,天下可以反掌而定。主子以四海为家,岂在谋些须小利乎?至于本门之人,岂无一二才智之士?但玉在椟中,珠沉海底,即有微细之长,何由表现?恳求主子加意栽培,于尚未知者,亲自试其才能,于已知之者,恩上加恩,以使本门中人,由微而显,由小而大,以致在外为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在朝为内阁、六部、九卿,虽未必人人如此,然而若能有几个人才脱颖而出,未尝不可形成东南半壁之势。”就是说,要大力培植雍府人才,多多谋取朝内外的显要职务,为夺权篡位扩充实力。
戴铎最后告诫胤禛说: “当此紧要之时,诚不容一刻放松也。否则稍微懈怠,被他人捷足先登,恐遭所害,此事势难中立。”就是说,你不想当皇帝,到时候别人做了皇帝,可容不得你保持中立。
这封信,详细地陈述了胤禛集团为争取储位应采取的策略。胤禛对戴铎的告诫十分重视,称为“金玉之言”。从此以后更加谨慎小心,竭力揣摩康熙帝的心思,尽量讨得康熙帝的信任。同时,暗中扩张自己的势力。
戴铎不久由福建知府升为道员,他写信来说,奴才在五夷山遇见一位道人,行踪甚为古怪,与之谈论,语言甚奇。胤禛对此大感兴趣,命他继续访问,细细回报。戴铎又来信说: 奴才暗暗默祝,将主子之事问他,以卜主子前程。他说乃是一个“万”字,奴才闻之不胜欣悦。当然,胤禛闻之更是不胜欣喜了。
不久,戴铎转任四川布政使。其兄戴锦由胤禛向吏部活动,而出任河南开归道。康熙五十六年,戴铎又向胤禛提出谋求退路的主张,他认为台湾远处海洋之中,沃土千里,而台湾道兼管钱粮,我应该谋调这个职务,替主子屯聚训练,也可以为将来之退计。
胤禛党人在朝廷内外大多单任一般性职务,然而有两个关键性职务却被两位死党掌握了。雍府中的一位关键人物是年羹尧,其妹为胤禛侧福晋,他于康熙四十八年出任四川巡抚,不久晋升四川总督,他又自请担任川陕总督,被朝廷批准。年羹尧有一次在给胤禛的信中露骨地说: “今日之不负皇上,即异日不负王爷。”这话说得太明显了,受到胤禛的申斥。胤禛并非不想当皇帝,而是怕做太露骨了,可能招祸。
胤禛集团中的另一重要人物是隆科多。隆科多(?~1728),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他是佟国维之子,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侄子,康熙帝孝懿仁皇后的弟弟,佟氏先为汉军旗人,清制满汉不通婚,与汉军旗人是可以通婚的,但康熙帝仍然将其家族抬旗为满洲旗人,姓改称佟佳氏。隆科多任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很受康熙帝信任。他也被胤禛争取过来,在胤禛继承皇位时起到了最大作用。
胤禛着意搜罗人才,他曾企图结交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遭到鄂尔泰的拒绝。他命门下人马尔齐哈联系礼部侍郎蔡珽,召他来见。蔡珽以“身为学士不便往来王府”为由,不受召,以后他又命雍邸一位重要人物年羹尧代表自己往请蔡珽,蔡珽仍不受招,康熙六十一年,蔡就任四川巡抚,到热河陛辞,胤禛也在热河,他终于通过年羹尧的儿子年熙召见了蔡珽,将其争取过来。蔡珽又将左副都御史李绂介绍给雍正帝。李绂是理学家,道德文章俱佳,在当时的文坛上是很著名的。胤禛集团还有魏经国、沈廷正、博尔多等人。
为了麻痹外人,胤禛故意装出不问世事的样子,他本来就崇信佛教,雍王府旁边即为柏林寺,是京城著名的密宗道场,他常与章嘉呼土克图喇嘛等僧人频繁往来,讲论佛法,又在西山修建大觉寺,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他把古人出世的文章摘录辑成《悦心集》一书,宣传消极出世的思想。他表面上过着清心寡欲的恬淡生活,处处忍耐,以欺蔽世人。
胤禛谋求储位,有两个特殊的条件: 首先,他搞谋夺储位的活动起步较晚,使他可以吸取了兄弟们失败的教训,活动就更隐蔽、更狡猾了,康熙帝一直对他比较放心。康熙帝痛恨某些皇子刻薄寡恩,在晚年岁月中与胤禛关系最和睦,除了他常常表现出仁孝之外,还利用儿子弘历来为自己增加筹码。
弘历本为胤禛的第五子,古代医学不发达,无防疫苗可用,故皇帝的儿子也常常夭折。弘历上面三个哥哥,死了两个,他就成了第二子。大哥弘时“年少放纵,行事不谨”颇令人失望,只有弘历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年龄11岁,不大不小,正合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