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期

握住快乐的金钥匙

作者:方 方




   2004年教师节受到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的特级教师霍懋征,年轻时放弃大学教授不当,放弃教育部官员和全国妇联官员不当,醉心于小学语文教育长达61年,至今仍以83岁高龄坚守在教育岗位上。她耳聪目明,精神抖擞,兴致勃勃,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还是其乐融融。白岩松问她何以能这样,她说看到那么多孩子健康成长起来了,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而且他们都得到了幸福和快乐,因此自己就感到十分幸福和快乐。
  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境界。当你把教师职业当作一项事业而不仅是一个饭碗时,当你把教育岗位当作一种创造性地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而不是一种负担时,我们就会像霍懋征一样,在工作中得到欢乐,而不是烦恼和悲伤,更不是职业倦怠,我们就会感到,工作着是美丽的,忙碌着是快乐的。
  (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如果不注意自我调节,为师之初的兴奋感和新鲜感很快就会被心力交瘁和烦恼苦闷所替代,到了一定年限,职业倦怠———一种弥漫性的消极情绪就会悄无声息地潜入教师的心灵:过了暑假盼寒假,过了寒假盼暑假,教育教学工作演变成被动的应付和痛苦的煎熬。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当教师还有什么快乐幸福可言?教师又怎能做到身心健康?
  美学家认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缺少的是发现快乐的眼睛。教师必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平凡的工作中享受工作,在平凡的生活中享受生活。
  教师的快乐在哪里?就在所谓单调重复的生活中,就在所谓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假如我们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学校,看学生,看生活,看世界,那么,我们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常常保持新鲜感,我们就会使单调重复的工作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就会把平淡无奇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那么,对我们来说,每一次日出都会像第一次看见那样美妙,每一朵花儿都会像玫瑰花那样温馨,每一节课都会像毕业实习课那样新鲜,每一个学生都会像小天使那样可爱。
  请试试:把每一个教案当作一首散文诗来写,把每一次晨间谈话当作一次讲演来做,把每一节课当作一台精彩的节目来演……
  假如没当过班主任,主动要求当一次试试!你当然得准备吃苦受累,但是在与学生的友好交往中,你能获得许多以往所享受不到的纯洁高尚的人间情感;
  假如没上过公开课,争取上堂观摩课试试!在准备过程中你也许会紧张忙碌,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小应激,但是却能让你经历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探索的喜悦!
  假如没做过教育科研,申报一个课题试试!教育科研是复杂的、辛苦的,需要奉献精神和创造激情,可是饱尝了创造的艰辛之后,当你在教育科研领域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时,这种成功喜悦是任何世俗的名利地位和物质享受都无法比拟的,它会让你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优秀的、独一无二的,这种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就像一剂心理健康的甘露,丝丝滋润你的心田。
  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高度创造性的劳动,这样的一种高尚的劳动没有理由不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意义!
  (四)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快乐地生活
  多年前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笔者认为,幸福虽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却可以从自己心底里找出来。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主观认识,不同的主观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在你的内心唤起的是幸福感还是痛苦感,全在于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苦和乐是相对的,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感受,快乐不快乐常常取决于你有没有正确合理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陷入思维误区,从而造成认知偏差,导致挫折与困扰,从而失去幸福和快乐,此所谓“作茧自缚”。教师只有凭借自己的力量打开心理枷锁,才能让心灵重见天日!
  如何才能走出这些思维陷阱呢?
  1.摈弃不合理的比较方式
  古人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最是寻乐之妙法也。将啼饥者比,则得饱者自乐;将号寒者比,则得暖者自乐;将劳役者比,则优闲者自乐;将疾病者比,则康健者自乐;将祸患者比,则平安者自乐;将死亡者比,则生存者自乐。”
  苦恼之源常来自于不合理的比较方式:报酬总爱与比自己多的人比,地位总爱与比自己高的人比,生活水平总爱横向比不爱纵向比,比上不足则越比越不足,越比越憋气,越比越不平,越比越悲观,越比越失望。
  摆脱苦恼的灵丹妙药也往往是合理的比较方式,比下有余则越比越有余:
  当感到工资不如人家高的时候,与下岗工人相比;当学校发那些“只给政策不给钱”的待遇时,跟其它省市发不出基本工资的教师相比;当别人评到职称而你“屡战屡败”的时候,与大学毕业还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相比;当别人无德无能却青云直上,而你虽有千里马之才却只让你拉磨的时候,跟古今中外才华横溢却惨遭不幸的人相比,并在“大马拉小车”的轻松自如中品味人生其乐无穷的韵味。
  当这一切都不如人家的时候,你还可以这样比:我的妻子(丈夫)比别人的贤惠(体贴),我的孩子比他们的有出息,我的身体比他们的健康,我们家庭比他们的和睦,甚至我的父母将我降生在南方这鱼米之乡,比那些出生在风沙弥漫的、终年积雪的、滴水贵如油的、常发洪水的、常闹地震的地方的人们强一百倍、一万倍……
  这在心理卫生学上叫做自慰,在西方国家叫做酸葡萄精神,在鲁迅笔下叫做阿Q精神。我们曾经以为精神胜利法是自欺欺人,其实从心理卫生学的角度看,它使人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调节,在不幸的处境下求得心理平衡,获得愉快幸福的主观体验,这有利于身心健康。想想十年浩劫中,多少老前辈就是凭借着精神胜利法战胜了人生的磨难,坚强地活了下来!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是潇洒的,吃不到葡萄还说葡萄甜的狐狸是苦闷的;阿Q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谁都可以欺侮他,要不是他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一套精神胜利法,说不定在被砍头之前早就精神崩溃了!所以当我们看到世上不如意事常有的时候,用一用这种方法未尝不可。
  2.克服情绪恶性循环
  原本情绪就不好———尽量往坏处想———情绪越来越坏。这就是导致一些人情绪恶性循环的思维方式。
  一位校长事先没有打招呼就坐在教室里听某个教师的课。这位教师开始没发觉,讲得好好的,待他发现校长在听课,情绪开始紧张,语言表达也不流畅了。他想:“我太紧张了,课讲糟了怎么办?校长会怎么评价我?会不会在大会上批评我?我以前在校长心目中认真工作的形象会不会被破坏?会不会影响我评职称?……”结果造成了情绪的进一步紧张,这节课就真的整个儿讲砸了。接下来,这位教师又整天为自己这节课的失败而郁郁寡欢,惶惶不可终日,失去了生活和工作的乐趣。这就叫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研究表明,人一旦陷入了情绪恶性循环,恶劣的情绪就会笼罩他整个的生活。不仅如此,这种恶劣情绪还会传染。在一个家庭中是这样,一个办公室里也是这样。要使自己幸福快乐,必须想法战胜恶劣情绪。办法有三:
  一是转变世界观。遇事不要过于敏感,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细小问题扩大化,个别问题普遍化。要有广阔的胸襟和洒脱的人生态度,待人处事豁达大度一点,这是一项心理自我修养的基本功,必须长期修炼。
  二是采取一些具体的心理调节方法。比如设法解决产生恶劣情绪的问题;对事态加以重新估计,不要只看到坏的一面;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妨自我酬劳一番,如去饭馆美餐一顿或去逛商店购物;考虑一下怎样避免今后发生类似的问题;想一想还有处境比自己更差的人;把自己当前的处境和过去比较一下,尽量找出胜过过去的地方等等。总之,要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不要让自己被烦恼所困扰。
   三是做快乐作业。我们实验点校老师的心理认知作业之一就是:睁大眼睛在身边寻找快乐,对不快乐的事情视而不见,把快乐的事情找出来,写下来,经常看看。以下是浦阳二小潘老师写的一份快乐作业:
  (1)今天我开心极了,本学期高教自学考试的所有科目都通过了。
  (2)晚饭后随心所欲地选看那么多频道的电视节目,这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心里舒畅极了。
  (3)“六·一”儿童节晚上去看学生文艺演出,女儿那可爱的舞蹈动作让我开怀大笑,整个晚上我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4)批改学生的作业真是一种享受,他们的作业做得这么清楚,这么认真,正确率这么高,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5)今天是星期六,天气晴朗,鸟儿一大早就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又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吃过早饭,我带女儿上儿童公园玩,我们一起坐飞机,骑空中自行车、坐火车……玩得好开心哦!我似乎又回到了童年。
  (6)今天晚上丈夫回来了。晚饭后我们靠在舒适的沙发上,各自聊着道听途说的新鲜事,相互之间有说不出的默契。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里,拥有这样一位情投意合的丈夫,我真是太幸运了!
  (7)晚上,看书累了,女儿给我跳起了刚在学校学的儿童舞,看着她那胖乎乎的身子和滑稽可笑的动作,我笑得乐不可支,工作学习的疲劳一扫而光。
  (8)由于忙,好久没回娘家了,今天妈妈带着小外孙来看我,我非常感动,也非常高兴。
  我看潘老师的快乐作业也越看越快乐。潘老师找到的这些快乐,谁会没有呢?只是平时视而不见,司空见惯罢了!假如我们人人都能像潘老师那样,从繁忙琐碎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去寻找快乐,发现快乐,谁又会缺少快乐呢?
  3.不要钻牛角尖
  爱钻牛角尖的人思维是单向的、封闭的、形而上学的、经验型的、求同的、定势的。他们一年到头过得很累,不是跟别人较劲,就是跟自己较劲,常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之中,过得一点也不快乐。他们遇到的最大麻烦来自于人际关系。由于偏执、固执,容易出口伤人和沟通不畅,他们很难与人建立积极有效的人际关系,同事会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领导为了避免麻烦可能不敢委以重任,他们也许因此失去很多机会。
  尽快从牛角尖里跳出来,学会心平气和地、宽容地、留有余地地、全面客观理智地看问题,才是健康人生的上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