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7期
寻找另一种声音
作者:蒋保华
5.结论的个人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强化选拔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师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自我发展的动力。在非正式评价中,我们必须承认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水平,需要努力构建一种促进个体在已有水平上发展的评价机制;应该重视个体态度的转变,重视教育过程和体验情况的进展,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个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教学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的发展状况。不断地给评价的客体提供指导意见,帮助他们达到最终期望的目标。所以,积极评价应该多于消极评价;发展评价应该多于静态评价;过程评价应该多于终结性评价。最终是增强个体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非正式评价一般缺少严格的程序,评价主体与被评对象缺乏沟通,评价结果因评价主体而异。例如对于同样的评价对象或教育现象,有的评价者表现出认同、欣赏的态度,而有的则表现出否定、怀疑的态度,而且评价主体往往也会因为时间、情境、需要的不同以及自身的情绪状况,使得评价的结果出现很大的不同。例如,在个人情绪较好的情况下,评价往往是积极的、正面的,而在个人情绪低落的情况下,评价则是负面的、否定的。有时评价要么带有武断的成分,要么只是一种模糊的认识。有时评价者不直接说出评价的结论,而是通过表情、肢体语言或者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间接地暗示。
6.诊断的即时性
非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和根本意义,既不在于鉴定和选择,也不在于对师生进行警戒和鞭策,而在于检查教育目标的达成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育教学过程,及时针对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矫正,从而使教育过程不断得到优化。因此,评价不仅要重视评价结果,更要对教育过程的变化及其原因予以关注,努力寻找能够使评价对象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条件,创造适合评价对象的教育。我们必须重视非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力图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向评价对象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
由此可见,非正式评价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通过对评价对象的过去的基础、现实的表现的全面分析,预测性地揭示未来发展的目标,激励他们通过发展,不断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将非正式评价融于教育过程中,并与教学齐头并进。由于能够随时掌握评价对象的最新情况,评价者可以此作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并把自己观察评价的结果反馈给评价对象,让他们也能够知道自己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作者地址:江苏省如皋市江中花园锦绣别居25幢503室 邮编:226500)
责编:唐河 插图:姚腊远
(本文编号:26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