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三十年间消失的事物与词汇

作者:佚 名




  
  算盘
  
  阿拉伯数字出现前,算盘是世界上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他的老师刘洪访问隐士天目先生时,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
  电子计算器的出现,让用了几千年的算盘退休了。
  
  红宝书
  
  被誉为“红宝书”的《毛主席语录》,曾经风靡全国、遍及世界,从1964年5月问世到1979年2月12日中宣部发文通知停止发行,15年内,仅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总印数已达10.55亿册。“文革”中,人们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红宝书”不可不带,不可不读。
  
  敌台
  
  这个名词在改革开放之前是非常吓人的。敌台就是敌人的电台,那时除了政府和党的电台外,都可以理解为敌台。虽然还有几个国际朋友,如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但个个穷得叮当响,其电台估计连自己的国家都覆盖不了,更无法将他们的革命之声传到中国了。
  
  万岁
  
  解放后,由于伟大领袖空前绝后的伟力,老百姓激动得找不到更美好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只好求助于“万岁”。改革开放后,“万岁”的口号和个人崇拜一起成为历史。
  
  打倒
  
  “文革”中,“打倒”一词成了口头禅。经历过“文革”的人,很多都尝过打倒与被打倒的滋味。打倒“四人帮”以后,斗争气息如此之浓的口号渐渐废除。
  
  四大件
  
  上世纪70年代,结婚的“四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和缝纫机。上世纪80年代的“四大件”是: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现在要结婚,房子这一个大件就足以让小年轻们喘不过气来了。
  
  录像带
  
  录像带是磁带的一种,主要用来录制、播放影音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看录像”(主要是武打、言情)是城乡青年最流行的娱乐方式。近年来,因数位式储存技术如VCD和更新的DVD的发展,录像带和录像机逐渐退出大众市场。
  
  BP机/寻呼小姐
  
  “有事就拷我。”“可是你拷品真的很差,呼了你那么多遍你都不复机。”再过10年将这样的对白拿给后人听,他们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许多名词快速产生,又快速淘汰,这是语言学家面临的问题。小家电企业面临的问题是,许多红极一时的厂子在BP机退出历史舞台后纷纷转产或倒闭;而大批曾经薪水丰厚、嗓音甜美的寻呼小姐成了“下岗女工”。
  
  大哥大摩托罗拉
  
  3200,因其曾经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警匪片中江湖大佬的标配,赢得了“大哥大”的美称。1987年我国首个900MHz模拟移动电话网在广东开通,“大哥大”因其昂贵价格和不菲的使用费,一度成为身份的象征。除了信号模式,大哥大跟手机最大的不同是,其体型也是重量级的,黑暗笨重,厚如砖头。1996年,GSM网开通,手机日益平民化。2001年6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完全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大哥大退场。
  
  收容遣送制
  
  有助于理解“收容遣送制”的关键词还有:盲流、昌平沙场、暂住证、遣送原籍……
  从“收容”变“救助”,湖北青年孙志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个自由公民,在自己的国家因为没有携带证件而被活活打死。在媒体和学界关注下,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旧制度开始松动,但是暴露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公民自由迁徙权、违宪审查机制等问题,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
  (王骏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6期 插图:姚腊远)
  ■责编:薛农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