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回归教育的本原

作者:叶万军 周正旺




  许衡中学对学生的书写能力也极为重视,在张校长看来,写好汉字不但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更能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此,学校在教学楼前的水泥广场上用红漆画出二十多个“田字格”,作为学生练字的战场。每块“田字格”里都要由学生写上姓名、班级和练字内容,让全校师生做裁判,学生自然不敢怠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这对考试也有帮助。”张校长说,“同样一张试卷,整洁、漂亮的书写卷面比潦草、肮脏的卷面多出三五分是很正常的。”
  许衡中学的体育教育也很有特色,学校创设了“班级团体接力田径比赛”,学校每月举行一次以班为单位的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接力赛,学生全员参加。因为每个学生的实力都与全班成绩紧密相连,所以同学们都十分重视平时的体育锻炼。三年下来,体能大大增强,体育加试成绩还能多得几分,对学生、学校的现在和未来也都至关重要。
  在许衡中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以“特长促发展”,只要给学生足够的展示舞台,学生就能把特长发挥到极致,从而增强自信心,并激发学习的动力。如上文提到的张程鹏同学,中考成绩就高达637分(满分645分)。
  目标的威力
  在许衡中学,全体师生都会背诵一篇文章《目标的威力》。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撰写座右铭,以提醒自己牢记目标的威力。“让理想教育扎扎实实地深入学生心中,震撼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在北区教学楼的顶部,刻着两行大字:“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北区教学楼则树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巨幅标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且这个目标确立得越早越好。在许衡中学,不仅对学生有这样的要求,对教师也是如此。在学校会议室的墙上赫然写着“做中国最好的老师”,而且提出了这样几个标准:最受学生欢迎;最出教学成绩;最能演讲;最爱读书;最擅写作。
  这样的目标显然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实现,但他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换来的回报却是有目共睹的。5年里,许衡中学涌现了国家级优秀教师4人,省优质课一等奖、技术带头人、科研先进个人、骨干教师累计16人,市级优秀教师数不胜数。在近几年焦作市启动的“十大功勋教师评选”活动中,在全市数万名教师中,许衡中学每年都有教师入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学校不迷信各种教学模式,而是鼓励本校教师大胆创新、探索和试验。每个老师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教学方法,试验成功还可以向全校介绍推广。据张校长介绍,许衡中学现在已经有了老师们自己创造和摸索出来的教学模式十余种。
  许衡中学在教师管理上也是比较宽松的。学校不实行坐班制,也不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听课笔记;教师在上完课后,可以随意自由活动。表面上看,这些政策是对教师的放纵,但实际上是尊重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尊重了教师的人格与尊严。这样做,不仅不会让教师们放任自流,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给了他们更大的自主创新的空间。对此,张校长是这样认识的:“工作靠纪律,更靠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是自律性很强的职业,如果仅靠一些僵化的制度管理教师,就不能使教师有主人翁责任感。”
  许衡中学的一百五十多位教师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建校时教师的平均年龄不到29岁,是一个年轻的、富有朝气的团队。许多教师都是刚刚走上教师岗位不久,但是,一旦进入了许衡中学,他们都会很快成为教学骨干和教学能手。这和许衡中学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氛围是分不开的。
  在许衡中学,没有重点班和平行班之分,更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学校从建校起,就一直坚持平行分班,教师也按照大循环方式担课。这样不但体现出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可以让先进生带动后进生、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带动教学经验欠缺的青年教师,这就为全体学生、教师创造了快速进步的条件。
  朴素的回归
  许衡中学为老师们树立的目标是“做中国最好的老师”,我们相信,在张校长的心中,一定也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办中国最好的学校”。 在许衡中学,随处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看来,这个理念已经深深刻进了每个师生的脑海里。“当今的教育大环境还没有改变,家长、领导、社会对好学校的界定只看教学成绩。作为一所学校,要想单枪匹马地改变根深蒂固的现状不大可能。最现实的是立足当前,在抓好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抓提高效率。效率提高后,教师、学生的负担都轻了,我们就可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追寻我们理想的教育。”张校长说。
  在焦作,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想把孩子送进许衡中学读书,尽管这个学校创立不到6年,尽管这个学校地处焦作的市郊,尽管这个学校的条件和设施还不算十分完备,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家长对学校的放心和信任,丝毫也妨碍不了学子们前来求学的热情。
  在焦作,许衡中学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市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全市学校学习许衡中学。一大批教育专家、学者不约而同走进这所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初中学校,并纷纷为许衡的教育成果所折服。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中原地带,许衡中学的出现,犹如一颗明星在夜空中闪耀。
  在许衡中学呆的时间越长,你会有越多的体会和感悟,进而深深地敬畏。
  反思当前的教育,考试分数一年高过一年,校园一个比一个豪华,各种新鲜的教育名词、概念、模式正以加速度不断涌现,各种新出版的教育图书让书店的柜台挤得满满当当,各种热闹的教育会议此起彼伏……一切的一切,都让当下的教育呈现出一种史无前例的繁荣。可繁荣的背后是什么呢?同样是因为这份职业,让我们有机会走了不少学校,所到之处看到的却是学生一天比一天漠然的脸,是教师一声比一声无奈的叹息,是日益机械的学校教育和对教育未来方向与目标的惶惑,是校园里欢乐气息和浪漫情怀的缺失与对分数近乎畸形的追求和崇拜……唯独没有看到的,是教育的希望。我们的教育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但凡对教育有过一点思考的人都在严肃地思考:我们的教育向何处去。而在许衡中学,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真正遵循教育的规律,摒弃功利的目的,以朴素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地把每件小事做好。
  许衡中学没有华丽气派的校园,从物质条件来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学校的气质和校长、师生的气质,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竟然有着惊人的一致,浓缩成两个字就是“朴素”,而这种朴素中却蕴涵着最大的智慧!他们取得的成绩足以让很多贵族学校汗颜。“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这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成就了许衡中学今天的辉煌。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于我们的学校来说,许衡中学朴素而扎实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插图:董 苇)
  ■责编:唐 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