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总算安了家

作者:桑 海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海阔故事汇






  夏天,几场大雨下来,我们真正领略了“床头无漏无干处”的意境。不巧一处漏点正在床上方,怎么也绕不开,雨看来不免连夜,只好把脸盆接在那里,在滴答声中勉强合眼。到冬天,才发现取暖是个大问题,屋里的炉子型号太老,生火非常困难,烟囱从室内走的太长,又担心泄漏,一个冬天过得很不塌实。好在第二年冬天一咬牙买了个电暖气,虽说电费高得心惊肉跳,但总比煤气中毒的恐惧好得多。1999年夏天出奇地热,我装上了一部窗式空调,结果是经常全院断电,那时候北京的电路还很难承受空调的重负。
  院子里住户不少,各色人等都有,有通宵打麻将的,有两口子清早起来吵架的,有成天在门口赤膊烧烤的,但总的来说,我们相处的不错。特别是后院的一只花猫,很喜欢我们,我们还经常收留它过夜,给它提供了一处别墅。
  在这里的两年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在这里和云结了婚,考上了研究生,迎接了申奥成功和澳门回归,迎来了新的世纪。记得那时,几乎每天都要去天安门遛弯,每次广场上放礼花就在头顶绽放。后来,我才懂得,这就是所谓的黄金地段。
  
  更上一层楼
  
  师弟家的房子要收回,不能再住下去了,我们决心改善居住环境,干脆租个楼房住。又是通过中介,找到了中华民族园附近的一处一居,房东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只是租价寸步不让。虽然房子很简陋,而且价格不低,但还是一下付了一年的房租心满意足地住了进去。在那里,我们添置了洗衣机,还有电脑,加上原来的空调,算是有了几样电器。
  租期到后,我们觉得实在太贵,就搬到朋友远在小汤山附近的房子合住,搭伙做饭,过了一段快乐逍遥的日子。然而云每天要进城上班,那里毕竟还是太远,而且北苑路不停地修路,交通状况令人难以忍受。
  原先我们总觉得房子太贵,几千元一平米,动辄几十万,近乎匪夷所思,基本没有动过买房的妄念。有一天,父母突然劝我们考虑买房,因为租房也一样很贵。思忖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多么需要一套自己的房子。对于漂泊的人,房子不仅仅是一个栖身之所,也是一种象征安定和温馨的符号。
  对房子的渴望一旦萌生,就如同病毒在电脑里扎下根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2001年的春天,我们在沙尘暴中游走在北京的边缘。开始了寻房之旅。
  亚北,那些名字带着仙气的楼盘几乎走了个遍,什么蓬莱、八仙、西湖,还有名噪一时的天通苑。只是住在亚北,饱尝交通之苦,对这个地方已是敬而远之。
  乘地铁向西,雾气蒙蒙的鲁谷,我们到那些按数字取名的小区看二手房。当地小两居一般二十万左右,我觉得还可以接受,但云认为那里空气不好,污染严重,并不喜欢。
  早有北京朋友告诫我们,千万莫在南城买房,实际考察之下,才明白他不是危言耸听。南三环的木樨园一带,环境已经够乱,西红门那边的新开的小区就干脆没有去看。
  最后只剩了一个方向,东。那一年,媒体上铺天盖地地宣扬北京要向东边发展,京东的脚手架一下子多了起来。记得1997年在北京广播学院实习的时候,一到大北窑就觉得快出北京,八王坟就觉得是个荒凉的所在,定福庄简直是个遥远的地方。但这次东下看房,感觉完全不同,大北窑俨然成了新的城市中心,八王坟现在的标志是现代城,地铁一直通到四惠东。看房的顺序是从四惠东开始,由近及远,几乎看遍了沿途所有的在售房屋,最后脚步停在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售楼处前,着了魔似的再也迈不开步。
  买这个以德国最著名的管弦乐队命名的楼房时,还只能看见一个大坑,而我居然在酷暑围着巨大的工地走了一圈,把周围的道路、村落、树林、店铺摸了个透,并发在网上。甚至没长叶的银杏林,嗡嗡的飞机,在我笔下也显得那么可爱。
  那一年,正逢网上房地产论坛开始如火如荼,我也成了焦点房地产最早的积极分子之一,还做了我所买楼盘论坛的版主。通过网上的交流,我认识了同样年轻,有着相近趣味的一拨年轻人,从网上的聊天到网下的聚会,还未入住,很多邻居都成了好朋友,相约“腐败”成了生活中的乐事。那段日子是真正的“云上的日子”,对生活的梦想,很大程度上盖过了生活本身。
  初次买房如同初恋,越看重越是揉不得砂子。从网上关于房子质量的讨论,组织工程监理小组,到业主与开发商集体签约,再到一次次地与开发商对话,乃至最后的集体收房,那真可以说是为了房子进行的战斗。
  真正到了收房的时候,房子的质量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业主内部也在策略上出现了一些分歧。像士兵与公主的故事那样,我在得到的前夕选择了放弃,我卖掉了这个为之付出无数心血的房子,闪电般地转到了另一个地方。在网上请辞版主的时候,有数不清的跟帖挽留,看着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网名,我热泪盈眶。
  
  小镇生活
  
  选择这个被大家称为小镇的房子,是一个非常偶然的选择。
  在为房子奋斗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我渐渐清醒,虽说房子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大影响,但毕竟只是一个部分,没有必要太过执着。一年半以来支撑着我的信念突然变得有些模糊。
  人的生活方式,其实还有很多种其他的选择。于是,我来到了东南郊的亦庄看房,这里的整洁干净,舒朗明快深深打动了我。看到小镇的红墙外套,修竹美泉,脱俗的北欧风格,我对云说,也许这里才是我们应该住的地方吧。
  这次买房也很快,好在基本是现房等待不必太长,到11月就住了进来。本来公主和王子应该从此过着快乐的日子了,但搬入新家的欣喜,被总是不通的天然气和暖气弄得有点烦。然而我心气平和多了,没有在网上写愤怒的檄文,只是写了一则叫《面朝窗外,春暖花开》的小文,其中写道:“北欧气质的真髓不在宜家,也不在红砖小楼,而在于气温。如果没有室内绝对北欧的温度,我怎么可能体会到北欧骨子里冷峻的优雅?小镇创下北京最晚通气的纪录,完全是为了历练我们的气质,使我们跑步进入北欧。”“童话的世界不需要人间烟火,竟感觉煤气不来真好,可以不必为超市净菜的价格心惊,不必为烹饪复杂的技巧劳形,不必为堆积如山的杯盘忧心忡忡。”
  一千多年前,长安名士顾况接到“京漂”青年白居易的名片时,挖苦他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漂泊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安家谈何容易,回顾自己在北京安家的经历,种种酸甜苦辣,仅仅记一个流水账,就已经是一篇文章所无法容纳的了。
  在房子这种物质上寄寓理想,有执着于物质本身而迷失的危险。虽说经济是基础,但太多人在房子上花了钱却并没有获得满足感。从产品角度说,目前北京令人满意的房子并不是很多,对房子有太理想化的期待,难免会失落。比房子更重要的是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和一些追求相近的人共同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氛围,这也许更接近一种理想状态。
  坐在落地窗前,看看静坐一旁的妻子,再看看窗外的楼宇和人群,感觉世界亲切而安宁,这就是安家的感觉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