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明前期戏剧

  第一节 明前期戏剧的特点
  明代前期戏剧处于新旧形式的嬗变时期,南方多演唱南戏,北方仍以杂剧为盛。这个时期戏剧的发展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继元之余风,杂剧的创作尚为一时之盛,作家作品很多。根据明初《录鬼簿续编》等文献记载,杂剧作家有四十人左右,作品数百种。与元代不同者,是出现了一些王室作家,如宁献王朱权、周宪王朱有燉;此外,不少作家与王室关系密切,如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都曾身居燕王府邸。这个时期杂剧的繁盛地是燕京、开封、金陵等大城市。
  二、杂剧在体例上大体仍依元杂剧之旧:一本四折、一折一调、用北曲、全本一人主唱。但也有变体出现,如贾仲明《升仙梦》杂剧,第一折用北[仙吕·点降唇],接下连用[桂枝香]、[玉抱肚]等几支南曲,并打破了一人主唱的元杂剧体制,出现了末、旦合唱的形式;结构上开始有单折剧出现。与此同时,南戏在《琵琶记》的影响下,不断出现加工整理的南戏剧本,使传奇剧的体例日趋定型,主要作品有《古城记》、《连环记》、《草庐记》、《精忠记》等。
  三、戏剧的伦理道德说教色彩较浓,神仙道化剧泛滥。代表这种创作倾向的作家有朱权、朱有燉、邱濬、邵灿等。
  朱权(1378~1448),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宁王,死后谥献,世称宁献王。号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生平喜道教,博学多艺,主持府中文人编辑书籍多种。在戏曲方面有曲著《太和正音谱》和杂剧十二种。杂剧今存两种:《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前者写吕纯阳、张紫阳超度冲漠子入道故事。冲漠子入道后,东华帝君赐道号“丹丘真人”。丹丘,是朱权的别号,可知此剧反映的是作者超脱入道的思想。后者写卓文君私奔相如的爱情故事,但宣扬夫贵妻荣、天时际遇,思想平平。他的《太和正音谱》,记录元及明初的杂剧剧目,品评一些杂剧作品的风格,编定了北曲的第一部格律谱,成为研究北曲的重要文献,影响较大。
  朱有燉(1379~1439),朱元璋第五子朱橚长子,袭封周王,死后谥宪,世称周宪王。别号诚斋。著有杂剧三十一种,集名《诚斋乐府》。内容不少是游仙、庆寿、道化一类,可取者不多,其中《香囊怨》写妓女刘盼春的遭遇,较为感人;《仗义疏财》、《豹子和尚》等两种水浒戏,喜剧色彩明显。他的作品的价值在艺术探索方面,代表了杂剧的一种发展,其剧作在体制上打破一人主唱的限制,有众唱、接唱、轮唱等多种方式;兼用南曲,又多穿插歌舞,语言通俗,适应搬演的要求,故广泛流行于舞台,李梦阳《汴中元宵》有这样的描述:“中山孺子倚新妆,赵女燕姬总擅场,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明代文学批评家对其也多有赞誉,如王世贞谓其“虽才情未至,而音调颇谐,至今中原弦索多用之”(《曲藻》)。沈德符也说,《诚斋乐府》“至今行世,虽警拔稍逊古人,而调入弦索,稳叶流丽,犹有金元风范”(《顾曲杂言》)。
  邱濬(1421~1495),琼山(今属广东)人。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精儒家性理之学,著有《朱子学的》、《大学衍义补》等。他将戏剧也视为传播理学的工具,编著了《伍伦全备纲常记》(又名《伍伦全备忠孝记》)传奇,“伍”,亦作“五”。剧的第一出开宗明义道:“书会谁将杂曲编,南腔北曲两皆全。若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风月好,物华鲜,万方人乐太平年。今宵搬演新编记,要使人心忽惕然。”这与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琵琶记》第一出)的思想一脉相承。《伍伦全备纲常记》通过剧中伍伦全、伍伦备等人物形象极力宣扬和美化封建忠孝节义伦理道德观念,说教味极浓,影响甚差,颇遭曲家非议。徐复祚讥之“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令人呕秽”(《曲论》)。
  邵灿,字文明,一字宏治。江苏宜兴人。约与邱濬的生活年代相近。著有《五伦香囊记》传奇。他在剧的第一出自称“因续取《五伦全备》新传,标记《紫香囊》”,道出了二者的继承关系。剧写宋人张九成与妻子贞娘的悲欢离合故事,取意《伍伦全备纲常记》,充满封建伦理的陈腐说教。曲文多套用现成诗文,追求典丽,成为脱离场上的“案头之作”,为骈俪之滥觞。明后期戏剧家徐渭、沈璟、徐复祚等人,对《香囊记》“以时文为南曲”(《南词叙录》)的恶劣影响作了尖锐的批评。
  四、这个时期在杂剧创作上取得一些成就的作家有贾仲明、杨景贤,以及王九思和康海。
  贾仲明(1343~1422以后),自号云水散人。山东淄川人。博究群书,通晓乐府。著有杂剧十六种,今存六种。《录鬼簿续编》是一部著录元明之际北曲创作的重要文献,研究者也多以为出自他之手。代表作《萧淑兰情寄菩萨蛮》,写书生张世英在萧公让家作馆宾,萧公让妹妹萧淑兰追求张世英,被张拒绝。萧淑兰作[菩萨蛮]一首,让管家嬷嬷送给张世英,张留下书信出走。萧公让修书请张世英回来,萧淑兰又写[菩萨蛮]一首放在萧公让的信中。萧公让发现后,托媒说亲成就了他们的婚姻。作品塑造了萧淑兰这个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的女性形象,有一定社会意义。曲词绮丽,但缺乏自然生动的韵味。
  杨景贤,名讷,号汝斋。蒙古族人。长期居住杭州,卒于金陵。与《录鬼簿续编》作者“交五十年”(《录鬼簿续编》)。著有杂剧十八种,今仅存《西游记》一种及《柳耆卿诗酒玩江楼》残曲。《西游记》全剧共六本二十四折。第一本写唐僧的身世经历;第二本写唐僧奉命往西天取经,途中收白马,并有十大保官护行;第三本写孙悟空的来历,收沙和尚,降服红孩儿;第四本写收猪八戒;第五本写过女人国和火焰山;第六本写到佛国取回经文,皆成正果。元明演述唐僧西行取经故事的戏剧很多,此剧较流行,后世据以改编的剧目有《胖姑》、《借扇》等,演出效果颇佳。
  此外,刘东生的《誓死生锦片娇红记》,全剧八折,系据元人小说《娇红记》改编而成,写王娇娘与申纯的爱情故事,是一部情节曲折感人的作品。明后期有据此剧编写的传奇。

  第二节 王九思和康海
  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陕西鄠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刘瑾当政时,任吏部郎中。刘瑾败落后,被贬为寿州同知,随即勒令致仕。在文学上,他与康海齐名,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为“前七子”中的主要人物。著作有诗文集《渼陂集》、散曲集《碧山乐府》、杂剧《杜子美沽酒游春记》和《中山狼》。
  《杜子美沽酒游春记》,一名《曲江春》,简称《杜甫游春》。剧写唐代诗人杜甫至曲江游春,追怀往事,对奸相李林甫乱政造成的后果十分痛心,悲愤万端。诗人岑参约杜甫同游鄠县渼陂,杜甫产生退隐思想。朝廷传旨升杜甫为翰林院学士,杜甫辞退,愿以自由之身,沽酒游春。此剧是寄情之作,剧中的杜甫实际是作者的化身。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明代社会政治现实。虽结构平板,曲文有案头化的倾向,但沉郁愤慨,富有激情。
  他的《中山狼》杂剧,主题与康海的《中山狼》相似,但成就不如康海的同名剧作。值得注意的是,这本剧只有一折,开明代单本杂剧之先,也是入明以来杂剧在某些方面出现的变体形式之一种。
  康海(1475~1540),字德涵。陕西武功县人。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官。居家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著作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等。
  《中山狼》杂剧是根据明人马中锡的寓言体小说《中山狼传》改编而成,四折,写东郭先生冒险救子中山狼,使它逃过了赵简子的猎杀。中山狼脱险后,恩将仇报,反欲吃掉东郭先生。东郭先生大恐,幸遇杖藜老人,将狼骗进书囊杀死。作品流露了对当政的统治集团人物的不满。第四折中杖藜老人说:“那世上负恩的好不多也!、那负君的受了朝廷大俸大禄,不干得一些儿事,使着他的奸邪贪佞,误国殃民,把铁桶般的江山败坏不可收拾。”词锋显然是有所指的。旧传此剧为影射李梦阳负恩而作,明沈德符《顾曲杂言》说:“填词出才人余技,本游戏笔墨间耳,然亦有寓意讥讪者。如……康对山之《中山狼》,则指李崆峒。”此剧关目曲致,曲文自然朴质。剧中狼、老牛、老杏开腔说话,情态逼真,带有童话色彩。前人称此剧“独摅澹宕,一洗绮靡,直掩金、元之长,而减郑、关之价矣。韵绝!快绝!”(沈泰《盛明杂剧》评语)誉之虽过,但此剧在明前期剧坛上确实是一部有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作品。
  王九思和康海在文学创作上是主张复古的,这也反映到其杂剧作品上,即基本延续元杂剧一角主唱的惯例,在曲词上也追摹元曲的风味。但剧作在内容上的新意和单折短剧的体式,也表现出明代杂剧的一些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