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近代戏剧

  清末,一批大型的地方戏曲剧种,趋于定型和成熟,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京剧。而在近代文学革新运动的推动下,传统戏剧和各种地方戏也纷纷变革,积极表现时代的新思想。这一变化,对现代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地方戏的发展和京剧的形成
  清中叶以后,唱词典雅、脱离生活的昆曲日渐衰落,各种地方戏剧逐渐兴盛起来。地方戏曲扎根于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深为百姓所喜爱。至近代,一批大型的地方戏曲剧种,趋于定型和成熟。从声腔系统看,除昆腔外,尚有梆子腔、高腔、弦索腔等,戏曲史上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邦”四大声腔。同时,在民间歌舞和曲艺基础上产生的民间小戏,也很兴盛。如江西的采茶戏,浙江的串客戏、的笃班(越剧前身),江苏的滩黄、文戏,湖北、湖南的花鼓戏,广西的采调、四川云南的花灯戏,安徽的黄梅戏等。帮子腔流行的地区则有陕西的迷胡,山西的娃娃,山东的肘鼓子,河南的越调、二夹弦,河北的秧歌、落子等。这些民间小戏,生活气息浓郁,故事简单,很受群众的喜爱。各剧种之间声腔技艺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产生了许多优秀剧目,有的今天还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如梆子戏《蝴蝶杯》、《打金枝》、《秦香莲》,花鼓戏《刘海砍樵》、黄梅戏《天仙配》、秧歌戏《墙头对歌》等。
  地方戏中最具影响的是京剧。这一时期,京剧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新型剧种。北京剧坛原本流行的是昆曲和京腔,乾隆末年,徽班进入北京,带来二黄调。这一声腔,多认为来源于江西的宜黄腔,后流行于安徽,形成徽调。入京后,当时戏庄演剧,必以徽班为主,成为一时习尚。道光初年,湖北汉剧传入北京,一些汉班伶工加入了徽班。汉剧的主要声腔是西皮,它来源于西北的梆子腔。从此,徽剧与汉剧同台演出,二黄和西皮相互交融,而成为徽剧的主要声腔;在演出过程中,徽剧又吸收了昆腔、梆子等一些剧种的长处,至道光末年,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艺术程式,声腔、语言、表演、乃至题材内容等方面日益北京化,遂成为北京地区的一个新剧种,即京剧。
  京剧艺术的主要奠基人,是被称为京剧老生三杰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同治至光绪年间,京剧脱离徽班而独立,并逐渐流行至全国各地,这是京剧发展的全盛时期。当时的著名演员,老生有杨月楼、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青衣有陈德霖、时小福、余紫云,花旦有杨桂云、李宝琴,正净有何九、刘春,文丑有刘赶三等,他们在初期京剧的声调和表演形式上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从此,京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戏剧的象征,把我国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京剧剧目极为丰富,据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载,现在搜集到的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二百八十余种。这些剧目,大多是在继承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剧目的基础上、经过广大艺人和作者不断加工创作而成的。剧本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有抨击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的,如《打渔杀家》、《五人义》、《打登州》等;有表彰清官循吏的,如《铡美案》、《四进士》等;有颂扬抗敌御侮的,如《八大锤》、《李陵碑》等;有表现古人智慧和高尚品格的,如《空城计》、《群英会》《搜孤救孤》、《宇宙锋》等;有歌颂青年男女不畏权势、追求幸福爱情的,如《玉堂春》、《蝴蝶杯》、《春秋配》等。此外,京剧中还大量流行一种社会讽刺喜剧,如《连升店》、《打面缸》、《两县令》、《花田错》、《借靴》等:它们通过嘻笑怒骂的手法,揭示了浇薄的世态人情,也深受观众欢迎。
  《打渔杀家》原名《庆顶珠》,由秦腔移植而来,是颇具特色的一个京剧剧目。故事取材于陈忱《水浒后传》第九、十两回,内容写梁山起义失败后,好汉阮小五化名肖恩,与女儿桂英避居江湖,以打渔为生,地方恶霸丁员外为害一方,勾结官府,对丁员外进行破害。萧恩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死丁员外一家,逃亡他乡。剧作通过肖恩面对黑恶势力不得不反的经历,反映了官府及地方恶霸对劳苦群众的剥削和压榨,赞颂了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全剧矛盾冲突尖锐,人物形象细腻动人,情节排场紧凑完整;表演艺术方面也达到很高水平,至今传唱不衰。

  第二节 戏剧改良运动
  鸦片战争之后,古典戏曲呈现出衰微状态。虽然也有少数作品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但都影响不大。社会的巨大变迁使得表现传统题材的戏剧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和文学革新运动的深入展开,戏剧改良已成为大势所趋。
  光绪二十八年(1902),梁启超写了《劫灰梦》、《新罗马》、《侠情记》传奇三种,用传奇形式反映中国现实政治和外国近代历史,欲“振国民精神”(《劫灰梦·楔子》),对“戏剧改良”运动起到了倡导的作用。光绪三十年(1904),柳亚子、陈去病等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旨在“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创刊号上,发表了柳亚子的《发刊词》、陈去病的《论戏剧之有益》等文章,要求戏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在这些改革思想鼓舞下,涌现了大批反映现实、批鼓吹改良、宣传革命的戏剧作品。其中反映当代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有惜秋、旅生的《维新梦》传奇(写康有为变法事),孙雨林的《皖江血》传奇(写徐锡麟刺杀恩铭事),浴血生的《革命军》传奇(写邹容入狱事),湘灵子的《轩亭冤》传奇、吴梅的《轩亭秋》杂剧、华伟生的《开国奇冤》传奇(以上三种均写秋瑾殉难事)。以历史题材宣扬民族思想的作品有川南小波山人的《爱国魂》传奇(写文天祥抗元事),佚名的《陆沉痛》杂剧(写史可法殉难事),吴梅的《风洞山》传奇(写瞿式耜抗清事)等。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事件以宣传民族革命的作品有感惺的《断头台》杂剧(写法兰西山岳党事),雪的《唤国魂》传奇(写希腊革命斗争事),玉瑟斋主人的《雪海花》(写法国罗兰夫人)。此外,还有写美国华工禁约之事的的《海峤春》传奇(南荃居士著)。这些剧本“大有助于民族精神之发扬” ,“为民族文学之伟著,亦政治剧曲之丰碑”(郑振铎《晚清戏曲录序》),在近代戏剧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缺点是艺术性普遍不高,政治说教味道太浓。由于作品多为案头之作,也无法同舞台表演实践相结合。
  光绪年间以后,京剧进入宫廷,一些宣扬封建道德、低级趣味的戏如《纺棉花》、《大劈棺》、《杀子报》、《九更天》等,也随之出笼。
  传统戏曲的改革,促进了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的革新活动。在京剧改良中首开风气的是汪笑侬。汪笑侬(1858~1918),满族人,名僢,一名德克金(或作德克津),字饰天,号孝农。光绪五年(1879)举人,曾任河南太康知县,因秉性刚正,被劾罢职,转而投身戏剧创作和演出。辛亥革命后,曾任天津正乐育化会副会长,主持“戏剧改良社”。汪笑侬是一位富有爱国精神的艺术家,他关心时政,深感传统剧目脱离现实,无补于国事,于是自己开始创作剧本,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希望唤醒民众,救国图存。他创作和改编的剧目约有三十余种,大多托古喻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形式上注意联系舞台实际,雅俗共赏,适于演出。剧本文字,注重文采,富于感情。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汪笑侬的代表作是《哭祖庙》,故事取材于小说《三国演义》。写三国末年,魏将邓艾兵围成都,蜀后主刘禅准备投降。其子刘湛哭谏不成,于是杀死妻子,到祖庙祭奠痛哭,然后自杀。《哭祖庙》共六场,《哭庙》一场为全剧中心。作者借题发挥,批判了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剧中刘湛死前大呼:“想我国破家亡,死了倒也干净!”诉出当时人们心中的痛苦和激愤之情,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其他如《将相和》表彰团结御侮的爱国精神,《博浪锥》歌颂誓报国仇的英雄人物,《战蚩尤》表明正义必然战胜邪恶,《长乐老》斥责没有民族气节的贰臣,《党人碑》颂扬敢于与权奸斗争的志士,《骂毛延寿》批判叛国奸人的罪恶,《洗耳记》抒发其忧国忧民的思想等,皆针对现实,有感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此外,汪笑侬还编演过一些时装戏,如《瓜种兰因》、《立宪镜》等,当时有改良新剧之称。
  同汪笑侬同时进行京剧革新的还有上海艺人潘月樵、夏月润、夏月珊和北京的田际云等人。这些艺人关心国事、支持当时的民主革命运动,思想上比较进步。他们编演了大批改良新戏,对戏剧革新运动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京剧改良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川剧、梆子腔等地方戏曲的革新活动也开展起来。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川成立了“戏曲改良公会”,明确提出“改良戏曲,补助教育”的口号。并围绕这一宗旨,组织川剧的创作和演出。辛亥革命后,“戏剧改良公会”解体,对川剧改革作出重要贡献的是黄吉安(1836~1924)。他一生创作和改编川剧八十余种、扬琴剧二十余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历史剧。剧中多歌颂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如《忠烈图》中的屈原、《金牌诏》中的岳飞、《三尽忠》中的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此外,黄吉安还作有一些反映当代生活的戏剧作品,如《林则徐》,歌颂禁烟运动的英雄;《凌云步》,鼓励妇女放足等。这些作品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大大丰富了川剧的表现内容。
  在地方戏革新运动中影响较大的事件还有易俗社的成立。宣统三年(1911),李桐轩、孙仁玉在西安创办了易俗社,培养演员,编写剧本。易俗社将教学与演出结合起来,培养了大量的戏剧人才,对秦腔艺术的继承和发扬,起了积极作用。
  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思潮和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源于西方的话剧艺术出现在中国舞台,并得到迅速发展。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受教会学校演出新剧的影响,上海南洋公学等新式学校也开始排演新剧。内容多取材于近代时事,如《六君子》、《张文祥刺马》、《义和拳》等,虽然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却促进了西方戏剧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东京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倡导以话剧“开通智识,鼓舞精神”。第二年,在日公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剧目。这些演出,比较重视剧本和排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后来话剧在中国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以王钟声为代表的春阳社在上海成立。春阳社通过戏剧演出,将话剧的艺术形式介绍给国内观众,在当时,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宣统二年(1910),我国第一个职业话剧社团进化团在上海成立,领导人是任天知,主要成员还有汪优游、钱逢辛、陈大悲等。进化团编演了不少富有革命精神的剧目,如《黄金赤血》、《黄鹤楼》、《共和万岁》、《都督梦》等,对宣传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了一定作用。这些演出,开始多依靠幕表大纲排演,没有完整的剧本,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在角色分配上也有传统戏曲的影子。在它的影响下,成立了新民社等新剧剧团,这些剧团的演出,没有了宣传革命的政治色彩,有些甚而流于庸俗色情。
  民国元年(1912),春柳社成员陆镜若、吴我尊、欧阳予倩等,在上海组成了新剧同志会,除继续演出《黑奴吁天录》等剧外,并编演了《黄花岗》、《社会钟》等具有革命思想的剧目。春柳社的演出注意向西方戏剧学习,并使用国语,推动了话剧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钱仲联《清诗精华录·前言》,齐鲁书社1987年。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77页。
  2 魏源《海国图志序》。
  1 魏源《默觚上·学篇二》
  2谭嗣同《论艺绝句六篇》之二自注
  1 陈衍《近代诗钞序》
  2 陈衍《沈乙庵诗序》
  1 参见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6),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1 鲁迅《坟·杂忆》,《鲁迅全集》(1)。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9)第278页。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9)第256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9)第267页。
  3 胡适《海上花列传序》。
  1马从善《儿女英雄传序》。
  1 阿英《晚清小说史》第50页。
  2 参见阿英《晚清小说史》第九章《妇女解放问题》。
  1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4)第294页。
  1 参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
  2 茂苑惜秋生《官场现形记序》。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9)第289页。
  2 胡适《老残游记序》。
  1 阿英《晚清小说史》第32页,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9)第2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