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陶渊明

  【教学设想】本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之一。教学重点是陶渊明的田园诗,难点是陶诗的哲理性。教学中要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掌握陶渊明的田园诗。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要详讲,背诵。对其散文和辞赋只作略讲或介绍。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生平 陶渊明的生平材料,见《宋书·陶渊明传》、萧统《陶渊明传》、颜延之《陶征士诔》、萧统《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自祭文》等。
  陶渊明(365-427,62岁),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其曾祖陶侃,以军功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做过太守之类的官;外祖父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陶渊明幼年丧父,家道日渐败落,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描摹家境情况是:“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避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的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就深好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不好荣利,热爱自然。
  其仕途上“四起四落”的非凡经历尤其引人注目:
  一起一落:29岁,任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的污浊而辞职。后被召江州主薄,不就。
  二起二落:36岁,到江陵,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当时桓玄正阴谋篡夺晋室政权,陶渊明感到失望,第二年母亲逝世,他便趁机丁忧(旧称遭父母之丧为“丁忧”)回家,在家闲居三年,躬耕田野,写了一些田园诗。
  三起三落:39岁,做了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不久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宜的参军,由于时局动荡,官场险恶,他又离开了官场。
  四起四落:40岁时,他又求为彭泽令,“于时风波未定,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归去来兮辞序》)。但这一次只做了八十多天县令,因“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宋书·陶渊明传》)。从此不再出仕。
  陶渊明最后一次归隐后的22年间,亲自躬耕,开始几年可能生活还可以过得去,44岁时,家中遭火灾,生活境况急剧下降,有时还得向别人借贷或乞讨(读《乞食》)方能养活一家7口人。元嘉四年深秋(427),他预感到将离开人世,写了三首《挽歌诗》和一篇《自祭文》,两个月后,便与世长辞。
  思想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以辞彭泽令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因出身等因素,尚积极谋仕,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他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向往隐逸生活,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格,在他身上也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面。所以,陶渊明是抱着这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积极出仕与向往隐逸--走上了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反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劣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纯的陶渊明也难以适应和忍受。所以最后“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上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陶渊明的反复出仕和反复归隐,其思想根源是儒道两家的思想,而主要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合为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这在他的散文《桃花源记》和一些田园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诗题材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一、田园诗
  【作品讲读】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 这首诗的平淡醇美,全表现在诗人不动声色的白描之中。田宅树木,诗人只是径直说出,全不费力,也不需要什么比喻、象征、暗示;但细细体味,种种物事,无不透漏出诗人对它们的深切依恋和喜爱。似乎诗人正掰着手指,如数家珍:田地几亩,房屋几间,房前屋后种着什么树、开的什么花;再由近到远的看: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从远处看,整个村庄依稀可见,袅袅的炊烟升起,那大概是农家在做饭吧;那听到的鸡鸣狗吠声,衬托出农村的幽静。这是千百年来典型的又是理想的农村风光!整个画面呈现出悠远、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这正是作者心目中“樊笼”的对立面。在构图上整个画面意象纵横交错:“暧暧远人村”是横向铺开,“依依墟里烟”是纵向上升,“狗吠”二句是以声衬静。有动景,也有静景;有图像,也有声音。而用词的精确,对仗的工整,又体现出平淡中见功力的诗人风格。这里,作者似乎以纯客观的态度写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其间全无情绪性的渲染。但这白描的景物,却又映衬出诗人心灵的晶莹透剔。只有人的心纯净如止水,如明镜,自然的影象、声音,才能最真实、最细致入微的为人的感官所领会。远处村落的狗吠于深巷与吠于旷野,声音自是不同;偷过薄雾,传来栖于树巅的鸡鸣声,这些细微处,诗人不仅能够感受,而且能够辨别,其心境的宁静,自不待言。这里全然没有城市尤其是官场上的那种“宾客盈座,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技,在人目前”(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精神污染,有的则是农村的淳朴、自然、平淡、宁静。也就是在这淳朴、自然、平淡、宁静的环境里,诗人参透了人生的玄机,身心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感受到了极大的愉悦,获得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作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了农业生产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有限的。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生产劳动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这首诗开头就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固有的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自我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且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
   
   ●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毕竟是一个文弱书生,不是种庄稼的把式,所以他种的庄稼地里是“草盛豆苗稀”;那种披星星、戴月亮的劳作,其劳累和辛苦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身累心不累(官场上是身心俱累),所以诗人仅仅用“夕露沾我衣”五字轻轻了之。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歌咏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悦。

   ●自然这一哲学命题,在田园诗中是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其五。这首诗从题目看属于咏怀诗,其实是借歌咏田园生活以抒怀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首四句说“心”--主观精神与“地”--客观环境的关系。“人境”,就是自然之境,这里没有“车马喧”--官场上的污浊。诗人自问:为什么能够远离官场,不享受荣华富贵,而要来到这偏远的农村受劳作之苦呢?答案在两个字:“心远”--心胸旷远。只要心胸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归园田之后,诗人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劳动之余,以酒与菊为伴,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酒能给诗人带来愉悦,带来超脱;我们可以想象:傍晚时候,微醉之余,诗人到东篱采菊,“馨香盈怀袖”,在这暮霭笼罩、晚霞满天的美好时刻,不经意的一抬头,目光与南山相遇,山气的美好,飞鸟相与结伴还巢,诗人采菊时的悠然,也就是南山的悠然;鸟的倦而知返,也就是他的倦而知还。刹那间诗人感到,是他在看南山呢?还是南山在看他呢?此时已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已经物我融合,自己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对比:“见”如果换成“望”、“看”的意境效果。苏轼评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片神气都索然矣”(《仇池笔记》卷上))。此即王国维所说的“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人间词话》)。于是诗人产生一种顿悟,感受到自然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观照万物时悟到了一种“真意”。尽管诗人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么?那么,人的短促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哲理的、诗意的向往。因为世俗社会中的人很难摆脱尘世的各种纠缠。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见文学史教材79页)
   1、情、景、事、理的浑融。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二、咏史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与咏史诗既继承了阮籍与左思诗歌的传统,又融入了自己出仕与归隐的思想,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讲读】
  ●《咏荆轲》 取材于《战国策·燕策》和《史记·刺客列传》。歌咏了荆轲反抗暴秦的英勇行为。诗人对失败了的荆轲表示深深的同情,正反映了诗人对暴政的憎恨。
  ●《读山海经》 歌颂精卫与刑天的斗争精神。也是曲折的借古代神话表达诗人铲除强暴匡世济民的理想,抒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激愤情怀。
  
  上面这些诗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但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表示同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这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鲁迅先生指出,陶渊明不但有“静穆”、“悠然”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且介亭杂文二集》)。但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在“静穆”的背后,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

第三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散文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著名的散文。《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 ,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世外仙界,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辞赋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最著名的辞赋,写在辞彭泽令归隐之际,语言清新流利,抒情色彩浓厚,富有诗意。

第四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文学创作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诗文学价值的人。到宋以后,陶渊明真正确立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陶渊明对后世文学及文人的典型意义:(1)士大夫的精神家园;(2)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3)酒与菊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