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概况
1、在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经济日益繁荣。
2、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且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
3、在思想文化方面,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
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元朝民族等级表: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第三等 汉 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
第四等 南 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二、文学概况
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4年。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
叙事性文学的新形式--戏剧--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元代话本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继续盛行。
(一)元曲概说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
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传世之盛,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元之可传独北乐府耳。”
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元杂剧和散曲作家作品的数量:
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辑录,杂剧作家约200人,作品近600种。据明代臧晋叔《元曲选》、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选辑,现存元杂剧作品162种。
据今人隋树森辑录的《金元散曲》所载,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散曲作家200多人,小令3800多首,套数400多套。
(二)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1、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原始歌舞--“优孟衣冠”--汉代“百戏”中之角抵--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唐参军戏 --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南戏--明清戏曲
2、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以上种种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宫调】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北曲】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北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盛誉两宋的词,本来就是歌曲。曲,则突破了词的某些限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格律。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为与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故称北曲。
5、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 ,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音乐和声腔;
白,唱词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带白、背白等;
科,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