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

教学要点:
  文化寻根小说实验的精神内涵、文化理想、理论建树与创作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文化寻根意识与文学实验
  文化寻根意识开启了民间主题与当代文学的还原过程。弘扬民族文化与引进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结合,现代意识与民族传统结合。
  “文化热”的社会背景、传统根源、历史契机及意识选择的复杂性。
文化寻根内涵的三方面体验与追求。作家的理论思考与创作的多样审美形态。
一.文化寻根小说的背景与内涵
  1976年,美国作家发表了长篇小说《根》,轰动了美国,也轰动了世界,因为他唤醒了人们的“寻根意识”。那么“寻根文学中”的根是指什么?不同国家的寻根文学对比又不尽相同的指向和侧重,一般来讲,主要是指寻“民族之根”。那么“民族”的大无畏精神又包含了民族的文化渊源,传统思想和精神。一个民族的家园故土、生存环境······
  中国当代文学萌生寻根意识,是80年代初。整个文化界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寻根”情绪,试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民族,重新建立新型的民族文化观。这种寻根意识强烈地冲击着文学创作,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质。
  由此可见,新时期出现的寻根文学主要侧重在文化寻根,就是说,通过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群落和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渊源探索,去塑造、展现民族性格和精神,去建树、表现一种民族文化特质。所以,“寻根”不是怀旧,不是突现地方主义和色彩,更不是彻底认同,回归传统文化而拒绝、排斥外来文化。他们试图以本民族文化及覆盖在本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为纵向坐标,以整体性的人类文化为横向坐标,探寻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流变,地域特点,本质力量和现代重建的可能性。
  文学原因: ①全盘西化,极端横接,②政治小说、非政治小说
二、寻根文学的主要主张和特征
   代表人物:李杭育(吴越文化)、韩少功(湖楚文化)、郑万隆(东北边陲文化)
  贾平凹的(秦汉文化)、 陆文夫(吴越文化)、郑义(晋文化)、冯骥才(天津卫文化)
  邓友梅(北京宫廷文化)、阿城(棋文化,吃文化)
  主要主张:
  李杭育〈葛川江文化观〉〈理一理我们的根〉,韩少功〈文学的根〉(1985.4〈作家〉)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万隆《我的根》
  特点:
  除阿城外,绝大部分是描写地域性文化形态的作品,往往是穷乡僻壤,大山峡谷、荒原老林、古堡江滩,存在着古老的初始文化和蛮荒历史陈迹的比较闭塞、落后、古朴的地域文化的原始形态,但作者并非是以欣赏、认同的态度去描写这些原始封闭落后而是自觉地用强烈的现代意识去把握生活,对文化传统进行梳理、分析、批判,没有现代意识的关照就没有寻根文学的价值,否则只是一尊古董陈列。不同解释,不同的艺术追求
  
第二节  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棋王》与《爸爸爸》
  阿城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使传统文化的人格魅力显示了现代性的人性本真,属表现“优根”意识的作品;韩少功运用现代意识对民族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作出理性的批判,属表现“劣根”意识的作品。
  韩少功《爸爸爸》
  韩的作品主要以民族古典、规范、正统的生活为题材,写浸透着儒道文化的中国儿女们,带着明显的文化批判精神。他往往集中解剖一些静态的封闭的地域中近乎原始状态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的积淀过程明显地表现了接受精神,否定精神的扬弃精神。《爸爸爸》《女女女》,试图承继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性的传统,以现代文明去映照民族的精神病根。
  《爸爸爸》以白痴丙崽为主体,放射性地勾勒出传统文化哺育出来的群体性格。丙崽实际上是楚文化的一个象征物,是一个活生生的群体形象的抽象符号。他是一个非人化的可怜虫形象:思维混乱,语言不清,奇形怪状,猥亵卑贱,没有理性,一个只会“爸爸”和“x妈妈”的白痴。然而,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小老头,他的“爸爸爸”,“x妈妈”竟被乡亲们视为阴阳八卦,不但免除了杀祭谷神之实,而且被尊奉为丙相公、丙大爷、丙仙······于是,他周围的人自然也成了“非人”,血与火的争斗之后,在一场大多数男人死去了,而丙崽却活了下来,这个形象正好蕴含了作者批判国民劣根性的象征要求。它象征了人类顽固、丑恶、又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命本体。
   阿城《棋王》
  《棋王》《孩子王》蕴含着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格的追求。
  《棋王》实际上写了两个字:一个是“吃”,一个是“棋”,阿城津津乐道地写王一生们的“吃”,既有社会主义,更有生命意义,因为吃乃是生存之必需。而下棋是精神之必需,是对自身的一种精神修炼。象王一生这样天生柔弱的人,要在政治风浪中站稳脚跟,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唯有保持自身精神的平衡,而下棋正是保持内心平衡、适应外界各种变化的一种方式。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显示了内在的充分自由性,而对自由境界的自觉追求,折射出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与自觉超脱的意向。王一生的人生哲学恰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不随流,不合污,矢志弥坚,操守如一,超然于世,解忧散怀,寄情养性,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第三节  来自民间的美好诗情:《商州初录》
  贾平凹小说表现现实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以及观念的转变。突现民间文化的风情人性之美及诗性的审美精神。
第四节  “探索电影”的文化反思:《黄土地》
  运用电影叙事语言与美学原则探寻民族文化的历史意蕴,显示民族人格化的精神寻找内涵及现代理性精神。有突出的象征性。

思考与练习
 1 “寻根文学”作家与汪曾祺、邓友梅等民俗作家有哪些区别?
 2 “寻根文学”主要有哪两种审美形态?找到了哪些文化资源?阅读并分析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王安忆、李锐、郑义等人的文化寻根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