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也是佛教国家。长期以来,秦国社会和文学的发展也始终与佛教有密切关系。
泰国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中部,向南延伸到马来半岛北部,与老挝、柬埔寨、缅甸和马来西亚交界,东南濒暹罗湾,西南濒安达曼海。泰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泰人居多,约占总人口的40%,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使用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此外还有老挝、马来、高棉、苗、瑶、桂、汶、克伦、掸和傈僳等30多个少数民族。
泰国最早的书面文学产生于13世纪,至今已有700余年。以下分为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两部分介绍泰国文学的演进历程。
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学
早在公元以前,泰国地区已有人类居住,并已从事稻谷生产。公元以后,这个地区次第形成若干小国。13世纪中叶,素可泰王朝(1257—1377)逐渐强大起来,成为统治这个地区的政权。该王朝重视文化建设,其主要业绩是在古巴利文、吉蔑文和孟文的基础上创立泰文,并用这种文字刻写碑铭,成为泰国书面文学之发端。这个时期的作品有《兰甘亨碑文》、《帕銮格言》、 《西朱拉叻王妃文献》和《三界经》等。
素可泰王朝奉佛教为国教,当时常将佛教经文和称颂佛陀以及帝王的言词镌刻在石碑上,后人称为素可泰碑文。保存至今的石碑共有15方,其中之一的《兰甘亨碑文》被誉为泰国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这部碑文是为颂赞素可泰王朝三世兰甘亨(1275—1315在位)的功绩而撰写的,首先记述他的生平和业绩,然后叙说当时的社会状况,语言简洁明快,有些名句至今仍常被引用。
《帕銮格言》是一部待人处世格言集,相传为兰甘亨王所作。这部书共计收入为人、处世、求学、交友和守信等150篇格言,其中有的是古人名言,有的是佛陀圣训,有的是作者语录,以言简意赅、易于背诵为特点,如“入林别忘斧,知前别忘后”、“爱人胜爱物,失财不失誉”等都是颇有教益的名言佳句。
《西朱拉叻王妃文献》为素可泰王朝五世立泰(1354—1376在位)的王妃西朱拉叻所作,叙述当时的佛门景象、王朝事业、宫廷礼仪以及作者自己的生平传记,以简练的散文为主,配以若干诗歌,显得生动活泼。
素可泰王朝时期最重要的成果当推《三界经》。这部作品据说是立泰根据多种佛教经典以及印度吠陀文献编译而成的,内容是描述佛教所谓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情况,论证善恶有报的思想,引导人们弃恶从善寻求解脱。《三界经》包括许多生动的故事,并且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方法将这些故事组织起来,文字既简明又典雅,具有一定文采,所以在泰国广为流传,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50年,泰人首领乌通王定都阿瑜陀耶,建立阿瑜陀耶王朝,开始了泰国古代历史的新时期。从1350年到 1767年的400余年间,在阿瑜陀耶王朝统治下,泰国的封建社会得到较快发展,经济趋向繁荣,文化也有所建树。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学、宫廷文学和民间文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出一些优秀的作家作品。
在佛教文学方面,多数作品具有编译性质,即将印度的佛经翻译过来,有的照样编辑出版,有的重新加以编排,这类作品不仅在传教布道上有重要作用,而且在推动文学前进上有积极意义。属于佛教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的 《大世赋》(《玛哈察堪銮》)是许多人共同合作的译著,据说完成于1482年,曾在玛哈塔寺落成大典中吟诵。这部书分13篇,讲的是释迦牟尼涅槃以前最后一次轮回的故事,博采多种诗体,语言典雅,格调清新。之后又有《大世词》(《夏普玛哈察》)问世,内容与《大世赋》基本相同,但诗体单一,语言通俗,所以流传较为广泛。其他比较有名的作品要算探玛蒂贝王子(1715—1755)的《欢喜经》(《南陀巴南他苏达堪銮》)和《帕玛莱堪銮》了,前者记述佛祖及其弟子摩卡堪拉纳的广大神通,后者讲说佛门圣徒帕玛莱超度穷汉升天的故事,文笔生动,流传很广。
这时宫廷文学方面的作品有《水咒赋》、《阮败赋》、《帕罗赋》、《如意珠》、《西巴拉悲歌》和《摇篮曲》等,其中以《水咒赋》、《帕罗赋》和《西巴拉悲歌》名声最高。《水咒赋》的价值在于它是第一部赋体(立律)作品,内容是说国王乃天神下凡,其地位崇高无比,人们必须对他忠诚。它是宫廷举行忠君宣誓仪式时所用的“咒语”,据说一直沿用到1932年。《帕罗赋》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在民间传说故事的基础上长期演变而成,叙述绵双国国王帕罗和■松国两公主帕芬、帕萍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帕罗迷恋帕芬和帕萍两公主的美貌,冲破重重困难钻进公主宫殿,与其结为秦晋之好。■松同太后闻讯派兵包围宫殿,帕罗和两公主同时遇难。■松国国王听说以后悲痛不已,下令将太后处死,并与绵双国结为友好邻邦。《西巴拉悲歌》是著名诗人西巴拉(约1658—1693)的代表作,以充沛的感情和动人的笔调抒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对个人坎坷遭遇的哀怜,对自己心爱姑娘的思念。诗人才华横溢,性格直爽,先被国王流放,后被地方官处死,临刑前写下一首有名的绝命诗——“这片土地是我的见证,我乃出自名师之高徒。我若真犯了罪,你可将我杀戮;但我若滥杀无辜,这把利剑也将把你惩处!”
民间文学作品以长篇叙事诗《昆昌与昆平》流传最为广泛。这部作品是根据民间故事创作的,古本已经失传,今本是后人重新整理的。全诗长达三万余行,叙述武将昆平和富人昆昌争夺美女娘萍的爱情纠葛。娘萍起初嫁给昆平为妻;但其后昆平奉旨出征,昆昌乘机施展手段诱使娘萍嫁给自己,昆平凯旋之后又与昆昌发生多次冲突;最后国王命娘萍在昆平和昆昌之间作出抉择,娘萍犹豫不定,国王大怒,下令将娘萍处死。《昆昌与昆平》以故事曲折、描写细致取胜,深受泰国人民喜爱,传遍家家户户。
1767年,缅甸军队攻陷京城,阿瑜陀耶王朝覆亡,华裔英雄达信领导人民展开复国斗争,迁都吞武里,建立吞武里王朝(1767—1782)。吞武里王在位仅15年,便被其主将昭帕耶扎格里废黜,并迁都曼谷,建立曼谷王朝,昭帕耶扎格里即位,称为拉玛一世(1782—1809在位)。自拉玛一世至拉玛四世(1868年止)为曼谷王朝前期。
吞武里王朝虽然统治时间不长,可是由于国王既重武功,又重文治,崇信佛教,提倡文学,所以泰国古代文学在这时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据说吞武里王亲自编写了剧本《拉玛坚》的片断。《拉玛坚》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移植。相传早在13世纪以前已有《罗摩衍那》的故事在泰国一带流传·素可泰王朝时期已有《罗摩衍那》的泰文译本——《拉玛坚》,《拉玛坚》与《罗摩衍那》的内容大致相同,但在人物和形式上都具有若干泰国特点。这部史诗 《拉玛坚》当时已失传,吞武里王依据当时可以找到的材料编写了用于演出的剧本。这个剧本虽不完整,可是由于故事为群众所熟知,形式为群众所喜爱,而且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朴实明快,所以不失为成功之作。 《拉玛坚》讲的是帕拉姆和希达的曲折爱情故事:阿瑜陀耶王子帕拉姆被流放14年,妻子希达被隆加国国王拖沙甘劫走。帕拉姆在神猴哈奴曼等的协助下大战拖沙甘,终于获得胜利救出希达。希达后来受到魔鬼蒙骗画了拖沙甘的像,帕拉姆认为是妻子不忠,下令将她处死。希达被人搭救,生下一子,日后长大成人,在战场上遇见帕拉姆,父子相认。最后帕拉姆和希达破镜重圆,共同治理阿瑜陀耶王国。除吞武里王的 《拉玛坚》外,这时的著名作家作品还有昭披耶帕康的 《王冠明珠赋》和《伊瑙》,乃宣玛哈勒的《吞武里王颂》,帕耶玛哈努帕的《广东游记》(即《中国之行》),帕拉玛努七·切诺洛的《吉沙那教妹》、《初悟正觉》和《沙穆阔》(后半部)等。
在曼谷王朝前期,由于社会比较稳定,加上几代国王大力倡导,所以文学创作得到新的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在形式方面,首先是诗歌和戏剧达到全盛阶段,随后是白话散文迅速兴旺起来,并且形成逐步取代前者居于文坛首位之势。这时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继续搜集、整理和再创作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文学遗产,其成果有集体编写的剧本《拉玛坚》、《温那鲁特》、《伊瑙》和《达朗》,帕耶探玛比差的《三界经》注释书——《三界析》等。这些作品虽然材料是原有的,但经过再创造,其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精练,所以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这时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组织人力翻译我国的一系列散文作品,如恭摩銮阿努叻特魏主持翻译的《西汉演义》,昭披耶帕康主持翻译的《三国演义》,此外还有《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和 《东汉演义》等,其中以《三国演义》译本最为成功,被誉为泰国优秀白话散文作品,成为中学泰语教学典范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大大丰富了泰国文学内容,而且直接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这时的重要作家有拉玛二世、拉玛三世、乃纳和顺吞蒲等。拉玛二世是文学爱好者,亲自主持整理《昆昌与昆平》,还编写了《伊瑙》、《蔡亚彻》、《桑通》、《卡威》和《桑信差》等剧本。拉玛三世擅长禅诗,作品有《吉沙那教妹》、《萨帕西特》和《沙姆柯》等。乃纳的代表作品 《纳辇游记》被公认为雅克龙诗体之楷模。顺吞蒲则是这时最优秀的诗人,也是整个泰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顺吞蒲 (1786—1855)生于曼谷王朝拉玛一世时代,是曼谷王朝前期诗人。他自幼入宫,长期在宫中供职,但中间曾因恋爱等问题被治罪和削职。他的诗歌创作从泰国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以及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国文学广泛汲取营养,体裁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格律诗(如色帕、戛普和格仑等)、格言诗、摇篮诗、游记诗、诗体剧和长篇叙事诗等,特别是在长篇叙事诗方面成就卓著。相传他的作品很多,但在辗转传抄过程中散失不少,流传至今的共有24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格楞城游记》、《碧武里游记》、《昆昌与昆平》和《帕阿派玛尼》等。《格楞城游记》属游记诗,写于21岁时。当时他因暗中与宫女簪恋爱而被亲王治罪,坐牢获释以后,前往格楞城探望父亲,这首诗是在他从格楞返回曼谷途中写的,主要描写他沿途所见的种种景观,抒发他对簪的热烈感情和深切思念。 《碧武里游记》也是游记诗,写于上一首之后不久。诗人回到曼谷不久,由于治他罪的亲王死去,因而他得以与簪结为眷属;其后又由于他涉嫌给当权者写匿名诗,于是只得与簪逃到碧武里府,躲入朋友家里。《碧武里游记》便是这段曲折经历的产物。《昆昌与昆平》是他与拉玛二世、拉玛三世合作完成的,是对原作的补充、整理和加工。
顺通蒲的主要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帕阿派玛尼》。全诗共计两万余行,叙述帕阿派玛尼一生离奇曲折的故事。帕阿派玛尼是拉达纳国的王子,因故被父王放逐在外。当他流落海滨时,被一海怪看中。海怪将他拉入海底,强制与他成亲。日后他们生下一子,取名信沙姆。当信沙姆长到八岁时,帕阿派玛尼才设法脱离海怪控制,来到帕惹国,与该国公主素婉玛丽结婚,并即该国王位。锡兰国王子武沙林起兵犯境,被帕惹国俘虏,羞愤而死。武沙林之妹拉薇公主决心替兄扫仇,率领众多女将女兵再度进犯。帕阿派玛尼的男将男兵全部被敌军迷住,帕阿派玛尼本人也被拉薇的美貌所迷惑,军心涣散。素婉玛丽闻讯大惊,亲率女将女兵与拉薇对阵,终于取得胜利。故事的结局是,帕阿派玛尼出家为僧,素婉玛丽和拉薇则出家为尼。这部作品不仅具有结构宏伟、想象丰富、情节曲折、语言优美的特点,而且表现了诗人知识渊博并且善于博采众长的特性。据学者研究,其中有些段落近似于我国的《汉书》和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帕阿派玛尼》被公认为泰国古典文学名著,并被指定为中学泰语教学的典范作品。
面向现实生活的现代文学
从19世纪中叶起,泰国周围国家相继受到西方列强侵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泰国被英法承认为“缓冲国”,政治上保持独立,但实际处于英法势力的包围之中。在这种形势下,泰国的古代文学逐渐衰落,现代文学逐渐兴起。其具体表现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题材接近现实社会生话;文学作品的体裁趋于多样化,除诗歌外,小说、戏剧和散文等迅速发展;文学作品的语言日益通俗化,白话文学作品大量增加;文学作品的作者变为平民出身为主,接近民众,关心民众。
作为从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时期的作家,帕尊拉宗告、丹隆拉差努帕、诺·摩·梭和帕蒙固告所取得的成就较高。帕尊拉宗告(1853—1910)即拉玛五世。他重视文学发展,并且倡导文学改革,如把宫廷戏剧推向民间,带头用散文写作等。散文《十二个月礼仪》是他的名作,记叙宫廷各种礼仪和习俗。其他作品还有书信集《远别》、诗歌《昏睡者的觉醒》和剧本《山里的黑矮子》等。丹隆拉差努帕 (18621943)是《那坤瓦游记》的作者,该书以生动的笔调记述了他游览柬埔寨的所见所闻。他在创作方面的成果还有散文《史话》和剧本《社帕銮》等,在整理古籍方面的成果则有《三界经》和《昆昌与昆平》等。诺·摩·梭(1876—1945)以诗歌创作为主,作品有 《帕暖》、《三朝代》和《黄金城》等。《帕暖》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描写帕暖王子在赌博上的失败及其不幸遭遇。《三朝代》具有史诗性质,叙述阿瑜陀耶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的交替历史。《黄金城》是一部长诗,其根据为印度诗体故事集《故事海》。帕蒙固告(1880—1925)即拉玛六世。他热爱文学,著作甚丰,据说仅创作、翻译和改编的剧本即多达 100余部,此外还有诗歌(名作如《帕暖堪銮》和《摇篮曲》等)和散文 (如名作《游帕銮城》等)多种。
在现代文学的开创时期,阿卡丹庚·拉披帕、多迈索和西巫拉帕等人的创作令人瞩目。阿卡丹庚·拉披帕 (1905—1932)曾留学英国和美国,在短短的一生中以浪漫主义方法创作了一系列小说,主要作品有两部:一是1929年的长篇小说《生活的戏剧》,描述一个泰国学生在欧洲的生活,结论是人生犹如一场戏,时而欢乐,时而悲伤,难以预料;二是1930年的续篇《黄种人与白种人》,认为黄种人与白种人心理差异过大,几乎难以沟通。多迈索(1905—1963)是女作家,以描写家庭日常生活见长,名作有《她的敌人》和《第一个错误》等长篇小说,前者表现青年一代对旧礼教的反抗和斗争,后者记述一个姑娘因追求虚荣而陷入不幸的命运。
1932年6月24日,泰国人民党发动改变,结束了君主专政,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942年1月25日,泰国政府在日本胁迫下向英美宣战,成为轴心国成员,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战后,泰国当局注重发展经济,目前已经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时期,泰国进步文学发展较快,成就较高。战后不久,一些进步作家提出“为人生的艺术”的口与,号召使用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人民生活。其后虽然经历一些坎坷,可是进步文学仍然不断壮大,占据文坛主流。这时活跃于文坛的作家除了多迈索和西巫拉帕等以外,还有高·泰朗卡娘、克立·巴莫、西拉·沙塔巴纳瓦、社尼·绍瓦蓬和伊沙拉·阿曼卡恭等新人。高·素朗卡娘(1911—)是女作家,以 1937年付梓的长篇小说《妓女》而驰名文坛,叙述一个农村姑娘沦落烟花柳巷的悲剧故事,笔调深沉,描写细腻,颇有动人力量。克立·巴莫(1911—)曾任泰国总理,主要代表作品为长篇历史小说《四朝代》(1953),记述曼谷王朝拉玛五世至八世四代国王的变迁过程,篇幅宏大,刻画生动,长期流传不衰。西拉·沙塔巴纳瓦(1918—1975)一生经历崎岖不平,所写20余部长篇小说 (如《这块土地是谁的》、《生活的奴隶》等)大多具有同情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抨击黑暗势力的腐朽势力的进步倾向。社尼·绍瓦蓬 (1918—)以195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魔鬼》为代表作品,该书以一对具有新思想和新观念的男女青年为主人公,讴歌了他们勇于冲破封建势力阻挠、争取自由幸福爱情的精神。伊沙拉·阿曼卡恭 (1920—1969)擅长短篇小说创作,名作有 《黑暗时代》和《哭与笑》等短篇小说集,表现了作者热爱劳苦大众、憎恶剥削阶级的鲜明态度。
在泰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当推西巫拉帕 (1905—1974)。西巫拉帕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曾因参加进步政治活动两次入狱,晚年又因泰国政变长期住在我国。他的创作生涯始于1928年,以写小说为主,重要作品有《降服》、《男子汉》(以上1928)、《惹祸》( 1929)、《爱与恨》(1930)、《生活的战争》(1932)、《罪孽》(1934)、《画中情思》 (1937)、《后会有期》(1950)、《向前看》第一部(1955)和《向前看》第二部 (1957)等长篇小说。
《画中情思》是西巫拉帕的早期名作,采用第一人称写法,描写知识青年诺帕朋与贵族女子吉拉娣之间充满苦涩味道的爱情故事。他们两人互相爱慕,彼此思念,但却由于年龄、地位和婚姻关系 (吉拉绨已婚)的限制未能结成眷属,最后深受种种传统观念束缚的吉拉娣只能用一幅画来奇托自己的情思,并在临终留下这样一句遗言:“我死了,没有爱我的人;但是我感到满足,因为我有了我爱的人。” (栾文华、邢慧如译文)吉拉绨的悲剧是由于她既产生了爱又不敢去爱造成的,具有鲜明的阶级特点和时代特点,形象地反映了由于政局变化贵族地位一落千丈的历史面貌。
《向前看》是西巫拉帕的代表作品。该书原计划为三部曲,后来只完成了两部。小说以詹塔为主人公,旨在通过他的经历和遭遇展示泰国从20年代到50年代的广阔社会画面。第一部写詹塔从乡下来到城里,由一个穷孩子变成贵族家庭书童的故事,描绘了 1932年泰国人民党发动政变前后的社会状况。詹塔是通过等级森严的瓦查粦公馆和泰威特·兰沙律书院开始认识生活并走向生活的,正是这段经历推动他勇敢地踏上了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第二部只完成了19章,继续写詹塔的成长过程,在1932年政变以后,社会面貌虽有若干改变,但是根本问题未能解决,民主、自由仍然限于纸上谈兵;继之,日寇铁蹄踏上泰国土地,广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种严重形势进一步迫使詹塔向新的高度挺进。总之,贯穿小说始终的是一种“向前看”的精神,用小说里人物的话说便是:我们从鳄鱼嘴中逃出来又碰上了老虎,难道只能退回鳄鱼湖落进鳄鱼嘴吗?不,我们要从老虎山上冲出去,走向新的世界。由于《向前看》生动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细致地刻画了一代进步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所以被誉为泰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为泰国现代文学开拓了新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