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黑非洲文学发展颇为迅速,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非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时,东北以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与亚洲分界,面积仅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一般所谓黑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即除北非之外的非洲,可以大致分为东非、西非和南非等三个部分。这个地区的主要居民是尼格罗人,即黑人,所以被称为黑非洲。按语言和分布地带来划分,当地尼格罗人又可分为苏丹语系尼格罗人和班图语系尼格罗人两部分,前者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和赤道之间,后者分布在赤道以南。
黑非洲大多数国家的书面文学产生较晚,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黑非洲社会状况的巨大变化,随着各族人民的觉醒和殖民主义制度的瓦解,黑非洲各国文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黑非洲各国文学的发展既有共同特征,又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共同特征主要在于发展的迅速性和跳跃性,即努力克服自己的落后状态,充分利用当代世界文学的成果和经验,争取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它们的明显差异首先由于殖民主义国家所执行的文化政策不同。大体说来,法国和葡萄牙在强民地国家执行同化政策,即拼命压制当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极力扶植法语和葡语的文学;英国和比利时则执行使殖民地国家的语言和文学为自己服务的政策,即一面推动欧洲语言文学的发展,另一面却并不压制非洲语言文学,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上鼓励非洲语言文学的前进。
黑非洲文学是由许多国家和许多民旅的文学构成的,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情况千差万别,要把它统一地划分为几个时期是有困难的。但是,大致上说,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划为战前和战后两个时期,而战前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奴役非洲的阶段和 20世纪20至40年代中期殖民主义制度相对稳定的阶段。战后也可细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前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的阶段和六十年代初期以后非洲多数国家获得独立的阶段。
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将黑非洲文学分为以下三个部加以介绍,即西非文学、东非文学和南非文学。
西非文学
非洲西部地区各国的文学从语言上可以分为两组:使用法语的法语文学,有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喀麦隆等国;使用英语的英语文学,有尼日利亚等国。
塞内加尔位于非洲大陆最西部,西临大西洋,陆上与毛里塔尼亚、马里、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接壤,冈比亚则嵌入其南半部国土。全国包括20多个部族,其中人数较多的是沃洛夫、塞雷尔、富尔贝和图库洛尔族,主要语言有沃洛夫、塞雷尔、富尔贝和曼丁戈语,官方语言为法语。186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60年获得独立,成立塞内加尔共和国。塞内加尔有用当地民族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但成绩斐然并获得国际声誉的乃是法语文学。塞内加尔的法语文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1934年在巴黎出版的杂志《黑人大学生》创刊号标志着它的开端。其后,陆续出现一些诗歌、小说、故事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民族的觉醒,文学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从5O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了繁荣时期。莱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1906——)、戴维·狄奥普(1927——1960)、乌斯曼·索塞(1911——)、桑贝内·乌斯曼(1923——)等诗人和作家的创作,在塞内加尔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莱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生于商人家庭,毕业于巴黎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战后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1960年至1980年间提任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在文艺理论方面,他把“黑人性”文艺的主张系统化,认为黑非洲的文化遗产具有崇高价值,它含有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精巧的艺术性。他的诗歌创作便是这种主张的具体体现。第一部诗集《阴影之歌》(1945)中的大部分作品写于30年代,由于表露了他的爱国热情和艺术才华,因而立即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另一部诗集《黑色的祭品》(1948)中的作品则写于战争年代,主导思想是谴责法西斯主义,揭露侵略战争给非洲士兵带来的灾难;同时也谴责殖民主义,揭露法国殖民当局的罪恶。此外,《埃塞俄比亚诗集》(1956)和《夜歌集》(1961)也是有名的诗集,前者仍然表现社会重大事件,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感情;后者转而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诗人热爱生活和向往幸福的感情。
桑贝内·乌斯曼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当过管子工、泥瓦匠、码头工等,依靠自学走上作家道路。第一部长篇小说 《黑人码头工》(1956)是根据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其中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海港黑人码头工的生活。第二部长篇小说《祖国,我可爱的人民》(1957)获得了更大的成功。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为了同殖民者作斗争,决定筹建合作社,把农民的力量组织在一起。最后,他的计划归于失败,他本人也被殖民者杀害了。第三部长篇小说《神的儿女》(1960)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1947至1948年间的铁路工人罢工为题材,形象地反映了非洲工人阶级的迅速觉醒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乌斯曼的创作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科特迪瓦是非洲西部沿海国家,南临几内亚湾,陆上与加纳、布基纳法索、马里、几内亚和利比里亚接壤 。全国共有60多个部族,主要部族为阿格尼——阿散蒂、鲍勒、克鲁、库阿、曼德、丹古罗和基弗努。通用迪乌拉语,官方语言为法语。19世纪后期逐步沦为法国殖民地,1960年宣布独立,成立象牙海岸共和国,1986年改名为科特迪瓦共和国。科特迪瓦的法语文学是从30年代的戏剧创作起步的,四五十年代以后获得较快发展,在诗歌、故事、戏剧和小说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贝尔纳·达迪耶(1916——)是象牙海岸最伟大的诗人和作家,其他的重要作家还有阿凯·洛巴(1927——)、夏尔·诺康(1936——)等。
贝尔纳·达迪耶生于阿西尼,曾在塞内加尔学习和工作,40年代末回国。参加民族独立运动,并一度被捕入狱。他的诗作具有一种政论性的倾向,充满革命战斗精神。从早期诗集《昂然挺立的非洲》 (1950)到60年代诗集 《五洲的人们》(1967),始终贯穿着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思想。在小说方面,他先后发表过自传体小说《克兰比埃》( 1956)、书信体小说《一个黑人在巴黎》 (1959)、长篇特写《纽约的老板》(1964)等。其中,《克兰比埃》描写他的学生时代和革命活动,表现了他努力通过相互谅解与合作,使各族人民团结起来的美好愿望;尽管他被殖民当局逮捕入狱,但是并未因此失去信心,小说结尾的气氛仍是乐观的。达迪耶另外还写有民间故事《非洲的传说》(1953)、剧本《阿斯米安·达伊莱》(1963)、《风中的声音》 (1970)和《风暴岛》(1973)等。
喀麦隆是非洲中西部的家,西南临几内亚湾,陆上与尼日利亚、乍得、中非、刚果、加蓬和赤道几内亚等国接壤。境内部族多达200余个,部以班图语系各族为主,其中最大的是巴克累米族和芳族;北部以苏丹语系各族为主,其中较大的是基尔迪族和富拉尼族。官方语言为法语和英语。1902年被德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英、法分而治之,1960年宣布独立,成立喀麦隆共和国。喀麦隆文学以法语文学为主。喀麦隆法语文学产生较晚,直至本世纪50年代才涌现出几位富有才华的诗人和作家,发表了一系列引起广泛注意的作品。这些诗人和作家是埃邦维·永多(1930——)、斐迪南·奥约诺(1929——)、蒙戈·贝蒂(1932——)、纪尧姆·奥约诺一姆比亚(1939——)等。
斐迪南·奥约诺生于恩古莱马孔,曾在巴黎大学研究法律和政治经济学。他的主要创作是三部长篇小说,即《家僮的一生》(1956)、《老黑人和奖章》 (1956)和《欧洲的道路》(1960)。这三部作品的共同主题是表现黑人对殖民者的曲折认识过程,揭露殖民主义奴役和毒害黑人的罪恶。《家僮的一生》采用日记体,记述黑人家僮在白人殖民者家里的不幸遭遇及其觉悟过程。《老黑人和奖章》是作者的代表作。它所表现的是受殖民主义压迫最深、蒙蔽也最深的老年农民的觉醒过程。故事的主人公刚被殖民当局授予荣誉奖章,随即出为误入白人住宅区而被捕入狱,这个严酷的事实深刻地教育了他本人,也教育了他的同伴。《欧洲的道路》则描写一个黑人青年一心想到法国去,希望通过这条“欧洲的道路”提高自己的身价,从而揭露了殖民主义对黑人的思想毒害。总的看来,奥约诺的小说悲剧色彩较浓,这也许是因为他对殖民主义思想毒害之深重,非洲黑人摆脱精神枷锁之艰难有深刻认识吧。
尼日利亚位于西非尼日尔河中下游,南临几内亚湾,陆上与贝宁、尼日尔、乍得和喀麦隆等国接壤。境内多达250余个部族,其中豪萨、约鲁巴、伊博和富拉尼等族人数最多。通用备族语言,官方语言为英语。1897至1900年间南、北两部分先后沦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宣告独立,1963年成立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尼日利亚是西非英语文学最发达的国家。尼日利亚的英语文学出现于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从60年初起,由于国家获得独立,文学取得迅速进展。小说家钦·阿契贝 (1930——)、埃克温西 (1921——)、阿卢科 (1918——)、图图奥拉 (1920——)、埃·阿马迪 (1934——),剧作家沃·索因卡(1934——),诗人加·奥卡拉(1921——)、约·克拉克(1935——)等人的创作代表当代文学的水准。
钦·阿契贝生于尼日利亚东部,是伊博族人,毕业于伊巴丹大学。他的主要作品是四部长篇小说:《瓦解》(1958)、《动荡》(1960)、《神箭》 (1964)、 《人民公仆》(1966)。其中《瓦解》被认为他本人最优秀的作品,西非英语小说的杰作。这部小说以一个伊博族的部落酋长为主人公,生动地描绘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前后尼日利亚东部地区的社会生活风貌。主人公被描写为英雄的形象,具有骁勇的性格和壮士的风采;英国殖民官员则与之对立,处处受到讽刺。作者以他那支生花妙笔再现了往昔宗法制村庄的景象,使小说的乡土气息显得格外浓厚。《人民公仆》则表明作者对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更加深刻,标志着尼日利亚长篇创作史的新阶段。此外,阿契贝还著有诗集《当心啊,我的心灵的兄弟》(1971)、短篇小说集《战地姑娘及其他》 (1971)、儿童故事《契克过河》(1966)和论文集《创世 日的黎明》(1975)等。
沃·索因卡生于尼日利亚西部农村,父母都是约鲁巴族人。索因卡先后就读于尼日利亚的伊巴丹大学和英国的利兹大学,离开学校以后曾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担任剧本审读,从而有机会广泛接触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戏剧艺术,培养了他对戏剧艺术的浓厚兴趣。因此,他的艺术才华首先表现在剧本创作方面。早期所写作品有 《沼泽地居民》(1958)、《雄狮和宝石》 (1959)等,前者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描绘沼泽地农民的痛苦和不幸,后者是轻松活泼的喜剧,表现曲折的男女爱情故事。此后,他的戏剧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加注重社会讽刺功能。其中既有 《孔其的收获》(1965)这个思想明确、风格明快的作品,也有 《路》(1965)这样隐晦曲折、具有荒诞派特色的作品;前者着重揭露非洲国家社会的混乱和统治的腐败,后者描写一群汽车司机的形象,于发表后不久获得非洲艺术节大奖。总之,他的剧作力图将西方现代戏剧艺术与非洲民间戏剧、音乐、舞蹈熔为一炉,旨在表现非洲大地上旧与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种种矛盾。除剧本外,索因卡还写有一定数量的诗歌,主要收集在《伊当洛及其他》(1967)和《地窟中的梭》(1972)两部诗集里,后者所收作品是他1967~1969年被警方囚禁期间创作的,充满孤独哀伤和愤怒情绪。他的诗歌也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表现他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讽刺诗虽有政论性质,却并非标语口号式的。此外,《解释者》是他所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并一举确定了他的尼日利亚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突出地位。这是一部结构复杂、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困惑心境,揭发社会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有的西方评论家认为,它可以与西方现代名作家乔伊斯、福克纳等人的小说并列而毫无愧色。由于文学创作成绩卓著,索因卡于 198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非洲大陆第一个获此项奖金的作家。瑞典科学院在宣布这一重要决定时,称索因卡为具有广阔文化视野和富于诗意联想的戏剧作家。
两幕剧《森林舞蹈》(1960)是索因卡的代表作之一。这个剧本是为了庆祝1960年1O月1日尼日利亚民族独立日而作的,并在独立日庆祝活动期间由他亲自创建的伊巴丹大学剧团公演,获得很大成功,引起热烈反响。剧情围绕人类为庆祝民族团聚而举行的聚会 (象征尼日利亚民族独立大会)展开。人们为了欢庆民族的大团聚,决定请求森林之王准许他们死去的祖先前来参加盛大的聚会。他们本来想请的是“骄傲祖先的后代”、“伟大祖先的儿孙”、“帝国的创建人”、“伟大民族的后代”,让他们作为“民族杰出的象征”,作为“历史的纽带”来联系这欢乐的时节。可是森林之王却把此事交给瘸子阿洛尼去办,阿洛尼便派了死而不得安宁的一男一女幽灵前来参加。男幽灵生前是马塔·卡里布军队中的队长,女幽灵是他的妻子。据阿洛尼说,他派这两个幽灵来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他们原先的生活与四个活着的后代有暴力和血肉的联系”。人类似乎不欢迎这两个客人,他们把客人赶了出去。于是阿洛尼把这两个人保护起来,请他们当自己的客人,让他们参加森林居民的欢迎会。森林之王还邀请了雕刻家戴姆凯、议会演说家阿奈比和名妓罗拉参加欢迎会。于是时间倒回去几个世纪,场上出现了人类过去的一个伟大帝国——马塔·卡里布的宫廷。原来卡里布是一个热中于流血事件和侵略战争的帝王,他肆意抢夺别人的妻子及其财产,并驱使自己手下的武士去做无谓的牺牲;他的王后乌龟夫人则是一个淫荡的女人,始而与下士调情,既而则恼羞成怒,与丈夫一道拆磨武士及其妻子。而武士之所以遭受百般折磨无非是因为他不肯心甘情愿地去为国王和王后卖命,更不肯带领士兵一齐去卖命。马塔·卡里布帝国的故事告诉人们,过去并不那么伟大,并没有过什么黄金时代,只有正视历史问题,正视现实生活,面向未来世界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是作者社会观点的体现,是作者对于民族命运深入思索的表现。这一幕表演过后,森林之王首先命令给女幽灵卸下担子,让她那半人半鬼的孩子出世。埃舒奥罗便打扮成红色人影,与孩子玩游戏。结果红色人影赢了,孩子输了。埃舒奥罗他们把孩子扔来扔去。最后奥贡把孩子接住,并把他传给戴姆凯,戴姆凯又把他交给了女幽灵。欢迎会到此结束。另一方面,人类的议会决定雕塑一个重新联合的象征物,并委托载姆凯去完成。当载姆凯从树上掉下来时,雕刻匠保护神奥贡伸手接住了他。全剧到此结束。 《森林舞蹈》不仅寓意深刻,哲理性强,而且在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作者将西方现代戏剧的精巧结构和非洲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的种种因素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将热情洋溢的现代派诗歌和含意丰富的约鲁巴颜语自然地糅合在一起,从而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东非文学
在非洲东部地区,使用当地的语言——斯瓦希里语的文学和使用外来的语言——英语的文学并存。东非文学以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两国较突出。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大陆东部沿海,东临印度洋,陆上与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扎伊尔、赞比亚、马拉维和莫桑比克等国接壤。绝大多数居民属班图语系尼格罗人,其中以苏库马、查加、哈亚、戈戈、赫赫和尼扬韦齐等族人数较多。国语为斯瓦希里语,但英语在坦噶尼喀也比较流行。1889年沦为德国殖民地,1890年又变成英国“保护国”,1961年坦噶尼喀首先宣布独立,1964年桑给巴尔建立人民共和国,同年组成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随后改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坦桑尼亚的斯瓦希里语文学和英语文学是有密切联系的,前者历史比较悠久,并对后者有所影响。斯瓦希里语文学可以上溯到18世纪初,19世纪80年代以后取得很大发展,20世纪60年代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出现了如夏巴尼·罗伯特(1909——1962)这样的著名作家。英语文学要年轻得多,是本世纪60年代初才诞生的,还没有大作家问世。
夏巴尼·罗伯特生于农民家庭,是个伊斯兰教教徒。他一生写了20几部作品,包括诗歌、小说、传记等,比较重要的有《可信国》(1951)、《农夫乌图波拉》 (1956)、《非洲人之歌》(1956)、《我的生活和五十岁以后》 (1961)等。尽管作为艺术创作来说他的某些作品具有明显的缺欠(如说教性质),但是他的作品仍然受到坦桑尼亚读者的热烈欢迎,得到坦桑尼亚评论界的高度评价。这是因为,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坦桑尼亚人,他与他的祖国和人民息息相通,他善于把伊斯兰教的传统信仰与人民大众的现代理想巧妙结合起来。如在第一部小说《可信国》里,他首先描写了“可信国”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专制、贪污、残暴、落后;然后描绘出一幅未来国家的美好图景——和睦友爱,勤俭节约,民主自由,科学发达:最后表示相信, “可信国”必然能够变成一个繁荣幸福的乐园。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沿海,东南临印度洋,陆上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苏丹、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等国接壤。全国有40余个部族,其中班图语系尼格罗人,如基库尤族,卢希亚族、梅鲁族等人数较多。国语为斯瓦希里语。1895年成为英国“保护地”,192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63年宣告独立,次年成立肯尼亚共和国。肯尼亚虽然也有斯瓦希里语文学存在,可是却没有像坦桑尼亚那样产生夏巴尼·罗伯特一类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反之,肯尼亚的英语文学虽然也像坦桑尼亚的英语文学那样年轻,可是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除了杰出的作家恩古吉 (1938——)之外,还可以举出如下几个重要作家名字:格·奥戈特(1930—)、基贝拉(1940——)、梅佳·姆旺吉(1948——)等。
恩古吉毕业于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他以剧本《黑隐士》(1962)而登上文坛,随后发表了几部长篇小说:《孩子别哭》(1964)、 《一河之隔》(1965)、《一粒麦种》(1967)、《血的花瓣》(1977)。前三部小说都是描写肯尼亚殖民地时代的状况,表现肯尼亚人为争取土地和自由而斗争的主题,指出长期以来肯尼亚人对待现实生活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忍气吞声的态度,一种是坚持斗争的态度。其中,第三部小说《一粒麦种》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最为成熟。这部小说采用主人公回忆往事的形式写成,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揭示出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这个主人公曾经参加过民族独立运动,但是后来却在紧急关头出卖了自己的同伴;他感到良心上的谴责,终于不得不坦白了自己的罪行。与这个人物相对照,小说还成功地刻画了在民族独立运动中英勇献身的战士形象。表现手法多样,艺术构思复杂,心理描写细腻等特点则表明作者在艺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南非文学
南非地区的文学在语言方面更加多样,有使用葡萄牙语的文学,如安哥拉;也有使用班图族语的文学,使用英语的文学,使用阿非里卡语的文学,如南非共和国。
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沿海,西临大西洋,陆上与扎伊尔、赞比亚和纳米比亚等国接壤。境内有30余个部族,以班图语系尼格罗人各族为主,人数较多的如奥文本杜族、姆本杜族和刚果族等。各族使用自己语言,官方语言则为葡萄牙语。1885年被葡萄牙划为殖民地,称为“葡属西非洲”,1975年宣布独立,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安哥拉的文学主要是用葡萄牙语写成的。安哥拉葡萄牙语文学始于19世纪中叶,但是取得重大发展则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1948年,成立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团体——安哥拉新知识分子运动。他们提出“让我们来发现安哥拉”的口号,出版《安哥拉新诗人诗集》,创办《信使——安哥拉人之声》杂志,被称为安哥拉新文化的转折点。诗人维里亚托·达·克鲁兹 (1928——1973)、阿戈什蒂纽·内图(1922——1979),作家卡斯特罗·索罗梅尼奥(1910——1968)、罗安迪尼奥·维埃拉 (1936——)、曼努埃尔·多斯·桑托斯·利马 (1935——)是安哥拉新文学运动的重要成员。
卡斯特罗·索罗梅尼奥属于葡萄牙血统,但是生在安哥拉·长在安哥拉。他从30年代开始从事创作活动,陆续发表 了剧本《纳拉》(1939),小说和故事集《悲伤的夜晚》( 1939)、 《没有出路的人》(1942)、《疾风和其他的故事》 (1943)、《卡兰加》(1945)等。这些作品着重描写数百年以前安哥拉的历史面貌,即葡萄牙殖民者侵入之前的时期。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把那个时期理想化,而是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忠实地再现当时的恐怖和贫困。1949年长篇小说《死亡的土地》问世,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了新阶段。这部小说转而描写本世纪30年代中期葡萄牙殖民当局残酷统治下的安哥拉,表现了安哥拉人民对殖民者难以遏止的愤怒和仇恨。尖锐的社会批判,细腻的心理分析,使这部小说在风格上焕然一新。在第二部长篇小说《转折》 (1957)里,作者对“白人优越论”等殖民主义理论加以嘲笑。此外,他还写有《黑土地的故事》(1960)、《创伤》(1970)等作品。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最南端,东、南、西三面临印度洋和大西洋,陆上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和莱索托等国接壤。居民构成颇为复杂,非洲人占大多数,另有白人、混血种人和亚洲人。非洲人中绝大多数属于班图语系尼格罗人,包括科萨、祖鲁、斯威士、文达、巴苏陀、茨瓦纳等族。白人以早期荷兰等国移民居多,称南非白人(即布尔人);此外还有英国血统白人。1652年荷兰首先在南非设立殖民地,其后英国势力逐渐扩大,1910年成立白人统治的南非联邦,作为英国的自治领地,1961年南非当局宣布改称南非共和国,并退出英联邦,但继续实行种族歧视政策。由于南非共和国的居民成份复杂,日常语言多样,所以它的文学创作也使用多种语言,如班图族语(包括祖鲁语、科萨语、苏陀语、茨瓦纳语等)、英语、阿非里卡语(即布尔人语)等。南非共和国文学形成于19世纪。当地的白人文学分为英语文学和阿非里卡语文学两个系统平行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融合,英语文学逐渐取代阿非里卡语文学。当地的黑人文学则用班图族语写作,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班图族语日益减少,黑人作家也被迫使用英语写作。席莱纳(1855-—1920)、维拉卡泽(1906——1947)、彼得·阿伯拉罕姆斯(1919——)、纳丁·戈迪默(1923——)、丹尼斯·布鲁斯特 (1924——)等是南非共和国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作家。
席莱纳是位女作家,生于好望角一个贫苦的德国传教士家庭,当过保姆、家庭教师和农场管理员,依靠自学成材。1881年前往英国学医,后来进行文学创作;1889年回到南非,因为谴责英国殖民主义而被驱逐。她用英语写作,作品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她的主要作品有三部长篇小说——《一个非洲庄园的故事》 (1883)、《女水妖》、《人与人之间》(后两部在作者去世后出版),一篇短篇小说《马绍纳兰的骑兵彼得·海尔凯特》(1897)。 《一个非洲庄园的故事》最负盛名。这部小说是自传体的,它讲的是在南非草原上一个与世隔绝的庄园里所发生的故事,主要描述三个孩子所过的苦闷、呆板的生活,他们对于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们的失败。小说对束缚孩子身心发展的宗教教义,对歧视妇女的社会习俗有所揭露。小说的生话气息浓郁,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马绍纳兰的骑兵彼得·海尔凯特》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普通英国士兵的命运——他是抱着发财的目的到南非来的,但由于受到朝圣者的启示改变了态度,最后因为擅自放走一个黑人而被枪毙。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英国殖民军队在非洲所犯下的罪行。
维拉卡泽是祖鲁族人,生于农民家庭。他颇有才气,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诗集《祖鲁人之歌》(1935)和《苍穹》( 1945)是他诗歌创作的汇编。其中既有发人深省的哲理诗,细腻优美的景物诗,也有扣人心弦的抒情诗,义正词严的政治诗。在《黄昏》一诗中,他指出殖民者所谓“传播文化使命”的说法乃是一种欺骗,他们带给南非劳动人民的只有受苦受难。在《感谢传教士》一诗中,他以讥讽的笔调揭穿了基督教和传教士的实质,对这些殖民主义的工具嗤之以鼻。在《献给诗人》一诗中,他表示诗人生在世上不是为了睡眠,而是为了歌颂战斗,为了保卫国土拿起自己的武器。在长诗《维多利亚大瀑布》中,则反映了南非人民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维拉卡泽的诗篇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与祖鲁人的口头创作血肉相连。他的诗里经常出现祖鲁族神灵的形象,经常出现祖鲁族领袖的名字。他大量采用民间用语,大量采用民间熟悉的艺术形象。维拉卡泽还是一位知识丰富的学者,他对祖鲁族的语言文字颇有研究,他与多乌克合著的《祖鲁语英语词典》 (1945)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彼得·阿伯拉罕姆斯生于约翰内斯保黑人居住区,父亲是埃塞俄比亚人。他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饱受种族歧视之苦。他长于写作长篇小说。1946年出版的第一部作品《矿工》便已显露才华。小说描写一个黑人青年从农村到“黄金城”矿井去谋生的遭遇。在矿井里,由于严酷现实生活的教育,由于周围人们的影响,他的性格改变了,他的意识觉醒了。他终于明白,祸根全部在于种族主义制度,由于这一制度,他才挣得微薄的工资;由于这一制度,他才失去心爱的姑娘;由于这一制度,他的同伴才会受苦。于是,他成了工人罢工的领袖。1948年出版的第二部作品《雷霆之路》,描写一个有色青年爱上一个白人姑娘,因为触犯种族隔离的戒律,惨遭种族主义者杀害的故事。正如书中一个教师所说的那样,悲剧的根源不在两个青年身上,而在于首先把人分成各个种族和等级。在《野蛮的征服》(1950)里,作者转向历史,描写布尔人的大迁徙,指出布尔人一面在与英国人斗争中英勇捍卫自己的独立,一面又把矛头指向非洲当地居民,成为野蛮的征服者。在《夜深沉》 (1965)里,作者再度转向现实,采用侦探小说形式,描写南非地下工作者的艰巨斗争,继续表现反对种族主义制度的主题。阿伯拉罕姆斯此外的作品还有自传体小说 《自由的故事:非洲的回忆》(1954)和描写加勒比海钪国政治风云的 《该岛今日》(1966)等。
纳丁·戈迪默是位女作家,生于德瓦士兰省,父母都是犹太人。她9岁时开始学习写作,13岁时便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寓言故事,因而颇受鼓舞,从此文兴大发。她起初以写短篇小说为主,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面对面》出版于 1948年,其后不断有新作问世。迄今为止,她已经出版了短篇小说集10余部,长篇小说10部左右。她的前期创作大多采用现实主义方法,着眼于表现社会现实问题,重点在于揭发南非当局推行种族歧视政策所引起的一系列恶果,描写黑人的悲惨处境和白人的异常心理。长篇小说《陌生人的世界》 (1956)的主人公是一个英国人,当他来到约翰内斯堡(南非共和国的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后发现,在这个种族隔离的畸形社会里,要想既同充满优越感的白人保持友谊,又与备受歧视的黑人发生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长篇小说《恋爱时节》(1963)描写一个黑人男子和一个白人姑娘的恋爱故事,尽管双方情意绵绵,但是由于二人肤色不同,这种爱情和婚姻为社会所不容,所以终于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在另一部长篇小说《贵宾》(1970)里,作者把故事的舞台放在一个刚刚宣布独立不久的黑非洲国家。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英国军官,他曾担任过殖民地官员,因同情该国黑人独立运动而被英国政府召回。如今这个国家获得独立,他受到该国总统邀请,以“贵宾”身分参加庆典,并且担任总统顾问。可是,这个新国家并不平静,派别斗争尖锐复杂,他不得不卷入其中,最后在一场斗争中死于非命。这部小说情节生动,内容深刻,旨在揭示新独立国家所面临的种种难题。
戈迪默的后期创作使用了更加多样的创作方法,特别是意识流方法得到广泛运用,同时注意着眼未来,并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有所前进。长篇小说《自然资源保护论者》(1974)以一个农场主和实业家为中心展开故事,通过他的回忆、联想和意识流动表现主题,说明白人虽然在形式上占有南非的土地和人民,但在实际上却不可能成为当地的真正主人,他们的基础是摇摇欲坠的,他们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长篇小说《伯格的女儿)(1979)的故事主要采取女主人公不断向人诉说和现实生活描述交替出现的形式逐渐展示,时空顺序颠倒较多,故事情节跳跃较大。这位女主人公是南非已故共产党领导人的女儿。当父亲被迫害致死后,她曾一度离开南非,前往欧洲各国考察访问。有人认为,这是她知难而退的表现。然而,事情后来的发展出人意料。她重新回到祖国,继承父亲的革命遗志,勇敢地投身到反对种族歧视和争取黑人权利的斗争洪流中去,结果被捕入狱。长篇小说 《自然变异》 (1987)是近年来作者的力作之一。关于“自然变异”的含义,作者特意摘录《牛津英语大辞典》如下一段话加以解释:“一种表现出异常的变化,或与亲本族种或类型背离的植物、动物等等……一种自发的变异;以这种方式产生的一个新变种。”这就是说,一个白人要在种族隔离的南非社会自由地、有意义地生活下去,必须摆脱传统观念束缚,根本无视肤色的差别,成为一个新变种;而故事的女主人公便是这样一个变种。她从小我行我素,向来不拒绝与黑人结交;其后经过种种坎坷,与南非泛非主义者大会领导人结婚,并生下一个黑肤色的女儿:当丈夫被杀后,又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革命工作,终于协助第二个丈夫建立起黑人政权。总之,戈迪默几乎所有的小说都与南非共和国的社会现实问题有关,都把矛头指向黑暗的、野蛮的种族隔离制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她获得 199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丹尼斯·布鲁特斯生于津巴布韦的索尔兹伯利,在南非共和国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因为参加反对南非种族隔离运动,曾被软禁,后被判处服苦役。1962年流亡尼日利亚,1966年移居英国,其后又移居美国。他的代表作品是诗集《警笛、铁拳、靴子》(1963),其中尖锐地揭露了南非种族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交织着诗人愤怒、失望和希望的复杂心情。这些诗歌并不押韵,但是朗诵起来声音响亮,音调悦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当深夜里权势者的警笛尖叫铁拳乱挥时,诗歌的韵律变得急促起来,诗人的感情变得愤怒起来;随后,诗歌的韵律转为缓慢,诗人的感情转为悲观,对自己力量的信心消失了,对幸福天堂的希望失掉了;但是,诗人最后又在爱情中获得力量,在忍耐中得到希望,他没有被搞垮,他终于活了下来。这部诗集是诗人在尼日利亚流亡时期出版的。据他自己说,正是由于殖民当局禁止他发表作品,才使他产生非要发表作品不可的念头。除此之外,诗人1969年发表的《自南非狱中寄玛尔扎的信和其他诗篇》,流露了他被捕入狱期间的悲哀、孤独情绪。
以上我们分为西非、东非、南非三个部分,对于黑非洲的主要国家的主要作家作品做了简要介绍。通过这个介绍可以看出,目前黑非洲文学正处在前进的途中,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历史已经证明并且将会不断证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黑非洲各个民族的觉醒和各个国家的独立给黑非洲文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既然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以来,黑非洲文学已经取得如此惊人的进步,那就不难预料黑非洲文学未来的光辉前景了。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黑非洲文学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课题,诸如怎样正确处理继承民族文学传统与学习外国文学经验的关系,怎样正确处理非洲民族语言文学与欧洲语言文学的关系,怎样正确处理传统的创作方法 (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派创作方法的关系等等便是。这些问题有的刚刚提出,有的已经进行过相当深入的讨论,但是都还没有得到圆满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