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史诗《尼布龙根之歌》

  这部英雄史诗是德意志民族的一部最重要的作品,它约产生于1198年至1204年之间,作者不详。全书39歌,分上下两部,共9516行。上部题为《齐格弗里德之死》,下部题为《克里姆希尔特的复仇》。

  尼德兰王子齐格弗里德早年杀死巨龙,用龙血沐浴,皮肤成为鳞甲质,变得刀枪不入,但沐浴时适逢一片树叶落到肩头,此处便成他的致命处。他还占有尼布龙根族的宝物。当他听到勃艮第国王巩特尔的妹妹克里姆希尔特美丽出众,便来到勃艮第王国所在地沃尔姆斯求婚,但他并没有从巩特尔那儿得到允诺。

  冰岛女王布伦希尔特不仅容貌出色而且勇敢非凡。她声称谁能在三次比赛中胜过她,便可娶她为妻,否则就要丧命。巩特尔要齐格弗里德帮他战胜女王,那样就可把妹妹嫁给他。齐格弗里德借助隐身帽使巩特尔赢得了女王的爱情,而他也得以娶克里姆希尔特为妻。

  婚后,齐格弗里德夫妇返回尼德兰。十年之后,夫妻二人同回勃艮第省亲。一次姑嫂之间发生了龃龉,在争吵中克里姆希尔德说出了齐格弗里德帮助巩特尔战胜她的真相。布仑希尔特怀恨在心,唆使巩特尔的侍从哈根设法杀死齐格弗里德。

  哈根伪称萨克逊人进犯,齐格弗里德应邀协助。在军队出发前,克里姆希尔特告诉哈根,她丈夫肩部有一个致命处,要他好心照顾。哈根找到一个机会杀死了齐格弗里德。克里姆希尔特闻讯十分悲愤。她四年半之内不与巩特尔交谈,不与哈根见面。之后,她把尼布龙根宝物运到沃尔姆斯,广为散发。哈根恐克里姆希尔特势力增长,于是就把宝物沉入莱茵河。

  以上是上部的梗概。

  十三年后,死去了妻子的匈奴王埃采尔向寡居的克里姆希尔德求婚。她暗中得到了为她复仇的许诺,于是就与匈奴王成婚。

  又过了十三年。克里姆希尔特设计复仇,要国王邀请他的哥哥巩特尔等来访,并一定要哈根同来。巩特尔和哈根做了准备,率领大批士兵前来。克里姆希尔德要求巩特尔交出哈根,遭到了拒绝。于是双方进行了一场血腥的杀戮。最后克里姆希尔德在邀来助阵的狄特里希和希尔德布兰特的帮助下,抓住了哈根。她要他说出尼布龙根宝物的下落。哈根拒绝回答,于是她手刃哈根。希尔德布兰特见她如此残忍,也把她杀死。

  以上是下部的梗概。

  这部史诗源出于民族大迁徙后期匈奴人和勃艮第人的斗争史实,其中有许多神话和历史传说的成分。它反映了十二世纪全盛时期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已让位于封建制度的夫妇之爱。部落中对首领的忠诚已转变为采邑制度的忠君思想。围绕着对宝物的争夺,正是封建领主间权势财产之争的体现。史诗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齐格弗里德,他忠诚勇敢,心地纯洁,恩格斯把他称作是“德国青年的代表”。

  这部史诗由于它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在反映社会和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所取得的成就,使它远高于其它史诗之上,成为中世纪德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歌德称它是经典性的,象荷马史诗一样。

  《谷德仑》

  这也是一部佚名作者写的史诗,约产生在1210至1220年之间。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它明显地受了 《尼布龙根之歌》的影响。

  史诗的第一部分是爱尔兰国王儿子哈根的冒险故事,他与一个名叫希尔德的公主相爱结婚。第二部分是围绕着哈根和希尔德的女儿,名字也叫希尔德的婚事而展开的,最后她被丹麦国王黑特尔用计诱走成婚。第三部分也是史诗的主要部分,叙述了黑特尔和希尔德的女儿谷德仑与西兰国王黑尔威希的爱情故事,他俩相爱订婚,但谷德仑被诺曼国王的儿子哈尔姆特抢走,她历经磨难,终于被黑尔威希解救。

  这部史诗不是以民族大迁徙而是以九世纪诺尔曼人骚扰法国沿海一带的历史为背景,史诗中所写的残酷战争,凶暴的烧杀抢掠正是对这个时代的忠实反映。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结局不是悲惨的,不象《尼布龙根之歌》那样,而是一个团圆结局,这也许就是当时人民愿望的一种表达。

  《可怜的亨利希》

  这部史诗的作者是中世纪的著名诗人哈尔特曼·封·奥埃 (约1160—1210)。在法国史诗诗人克里斯廷·德·特洛阿的影响下,他写了多部史诗,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可怜的亨利希》(1195)。

  亨利希是一个富有的领主,他纵情声色,放荡无度。上帝为了考验他,使他得了一麻疯病。于是他放弃了财产,逃遁到他的一个庄园里。他的农户的一个十一岁女儿笃信上帝,纯贞无邪。她听到只有少女心中的鲜血才能医救她的主人,便主动要牺牲自己。她坚信,放弃尘世便能永远获得上界的快乐。他经过内心的斗争,便接受了少女的执意劝说。他们同到医生那里。她躺在手术台上,就在医生把手术刀指向她胸膛的时刻,他放弃了牺牲少女挽救自己的念头,决意把自己的命运交付上帝安排。他通过了上帝的考验,恢复了健康,并和少女结婚。

  追求尘世欢乐的亨利希和追求上界幸福的少女,他们形象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两种相互冲突的人生观。作者试图用这部史诗找到一条使两者和解的道路。他把亨利希这个“善良的罪人”和纯洁的少女都理想化了,使作品带有宗教味道和空想色彩。《巴其伐尔》

  这部以骑士为题材的史诗的作者是中世纪另一个知名诗人沃尔夫拉姆·封·埃森巴赫,约完成于 1200至 1210年之间。他虽取材法国克里斯廷·德·特洛阿的同名史诗,但在内容的深度和艺术形式上都远超过原作。

  这部史诗写了一个名叫巴其伐尔的儿童成长为圣杯骑士的发展过程。主人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过弯路,有过痛苦,犯有过失,一度对神有过怀疑,感到绝望,但最终达到了“至善”,道德上得以自我完成,在他的身上尘世与天国的矛盾得到了解决,他担负起了保卫圣杯的崇高任务。作品表达了对人生永恒价值的追求,“至善”虽然是一个抽象的道德概念,但通过追求,在行动和进取中达到了最终目的,这便有了深刻的哲理的意义。它使我们想到了后来歌德创作的伟大悲剧《浮士德》。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部史诗的作者哥特夫利德·封·斯特拉斯堡是中世纪中一个著名的诗人,他约生活于十二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之间,是一个博学的学者,曾赢得大师的称号。他出身市民,在他的身上表现了城市平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权利的要求。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故事原流传于凯尔特人之间,约1170年由法国诗人托马斯·德·布伦塔涅写成史诗。哥特夫利德创作这部史诗时就是以托马斯的作品为根据的,但没有完成,只写了19552行,大体是在1200至1210之间写就的。作品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于误饮了爱情魔汤而产生了无法遏制的爱情,这爱的激情冲破了任何世俗的道德和宗教的束缚,它给他们带来了欢娱、苦难和死亡,但他们至死不悔,忠贞不渝。可以明显看出,这部史诗与《巴其伐尔》不同,后者追求一种所谓的永恒价值,而《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表达了对尘世欢乐的执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