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海涅和毕希纳

  海 涅在十九世纪上半叶里,海涅 (1797—1856)在德国文坛上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他的名字超出国界,成为继歌德、席勒之后一个亨有世界声望的诗人。他生于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之家,早年曾从商。1819年进波恩大波攻读法律,后转入哥廷根大学,1821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 1825年成为自由作家,先后在英国,意大利等地旅行,写了大量的游记。1830年巴黎爆发七月革命,海涅前往巴黎,从此一直侨居在那里,直到逝世。海涅自1822年发表第一部诗集《诗歌集》起,一生写有多种作品,其中有诗歌、悲剧、小说、游记、政论,以及论述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论著,诗歌和游记在他的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涅早期诗歌绝大多数是爱情题材,它们以感伤的形式,倾诉了诗人对自己表妹的无望的爱情,宣泄了青年一代人所共有的“青春烦恼”。爱情的失意和痛苦,欢乐和愉悦,这是一个被广泛滥用的题材,可在海涅这里,它们不仅清新自然,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富民歌风和韵律感 (许多作曲家竞相把海涅的诗歌谱成乐曲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而且赋予它们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内容,这就是诗人表达出来的一种对现实的失望和孤独感,有了一种社会批判的性质。越到后期,海涅诗歌中不仅题材的范围拓宽了,而且这种批判性更为尖锐和深刻,他已不再是一个爱情抒情诗人,而成为一个政治抒情诗人。他的政治诗歌充满了讽刺和反讽。长诗《阿塔·特洛尔》(1841)和著名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3)是他晚期诗歌创作所达到的顶峰。他以毁灭性的讽刺,鞭挞了德国市侩的种种恶行,和以普鲁士为代表的军国主义的野蛮统治,民族主义的喧嚣以及德国现实的鄙陋状况。海涅共写有四卷游记,第一卷是《哈尔茨山游记》(1824),第二卷包括《北海集》第三篇和带有自传性质的《勒格朗集》,第三卷收有《从慕尼黑到热那亚旅行记》和《卢卡浴场》,第四卷中有《卢卡城》和《英吉利片断》。海涅本人曾把他的抒情诗称为无害的商船,而把他的游记称为装备有多门大炮的战舰。他在这些游记里痛快淋漓恣肆酣畅地直接胸臆,抨击时弊,纵横捭阖,挥洒自始。如果说在头两卷里,还让人看到自然风光的描绘,风土人情的介绍,与原本意义上的游记差别不大,那到后两卷,可称做是极富文采的游记体政论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王公贵族,天主教会,资产阶级自由派,小资产阶级市侩以及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丑恶,无不纳入笔下,喜笑怒骂,冷嘲热讽,辛辣犀利,机智幽默,文字优美,语言风趣,是德语文学中战斗性和抒情性结合的范例。

  1830年巴黎的七月革命对海涅也是一次革命。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在8月10日日记里写下了激越的文字:“我现在知道了,我要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必须做什么……我是革命的一个儿子,我重又拿起有魔力的武器。”在此后的岁月里,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他的信念更为坚定,他所进行的斗争更为激烈。他先后发表了《论浪漫派》、《论德国的宗教和哲学》、《法兰西状况》、《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作品。由于他对普鲁士统治的攻击,1835年德意志联邦议会下令禁止他的作品在德国出版。1843年诗人在巴黎认识了马克思,这对海涅的思想和创作起了有益的影响,他的战斗性更强了,1844年2月他在致他的出版人的一封信里写道:“我的诗篇将会有更强烈的政治气息!”这期间他创作了一些最激烈也最有思想性的政治诗,这都收集在他的《新诗集》中,其中就有那首著名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1844)。这是海涅为声援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而写一首诗歌,他怀着炽烈的仇恨把矛头直指愚弄和欺骗工人的上帝,榨取工人最后一个钱币的国王和繁荣着耻辱和罪恶的虚伪的祖国。恩格斯在谈到这首诗歌时称,这是他所知道①的最有力的诗歌之一。1844年9月中旬《新诗集》出版,而10月普鲁士政府便下令禁止,并要求德意志联邦各国采取措施,理由是它散布“革命精神和倾向”,对君王“刻骨仇恨和极端放肆。”

  海涅自 1848年以后长期卧病,他瘫痪了,一直被桎梏在病榻上。1851年诗人以惊人的毅力振作起来,重新开始写作。在一些诗歌中表达了他对政治现状的尖锐讽刺和对当前社会的愤懑,在一些著作中也流露出他的忧郁、失望以及世界观的矛盾。1854年他在法文版《卢苔齐亚》的前言里谈到了他对共产主义的矛盾心态。他怀有恐惧,认为共产主义会把他钟爱的艺术毁灭掉,会把他写出的诗歌糟塌掉——这是一种源出于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共产主义的幼稚而错误的理解——,可即使如此,他也坚信共产主义胜利的合理性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且他坦率地承认,共产主义对他的心灵具有一种他不能抵御的魔力。因为共产主义将消灭他所仇恨和与之进行斗争的敌人。他所憎恶的道德沦丧,人欲横流,人剥削人的旧社会将被共产主义埋葬。

  海涅从一个抒情诗人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义诗人,他以他的作品参加了社会主义,参加了为摧毁旧世界而进行的斗争,他以他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宝库。后世的人,在他的灵柩上既要放上一顶诗人的桂冠,还要放上一把战士的宝剑。毕希纳

  毕希纳只活了二十四岁,他留下的作品也只有三部戏剧,一部篇幅不算长的小说以及一篇鼓动性的传单《黑森快报》,全部译成中文二十多万字。然而就是这短暂的一生和数量不多的作品使他在德国文学史上亨有地位,并且持续不断地越来越广泛地发生影响,越来越受后人的尊敬。匈牙利著名文学理论家卢卡契称他是“莎士比亚和歌德的后继者”。我国著名日尔曼学者冯至说:“毕希纳是一位稀有的奇才!”现在德国最重要和最有权威性的文学奖即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毕希纳生于一个医生世家,中学毕业后曾进斯特拉斯堡大学学医,1834年进入吉森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这期间他结识了一些革命者,参加秘密的革命团体“人权协会”,起草了第一份传单,这就是有名的《黑森快报》,传单上引用一名法国大革命时的口号:“对茅屋和平,对宫殿战争!”传单号召人民拿起武器,推翻现存制度,建立起一座自由大夏。人权协会受到镇压,它的领导者被捕,毕希纳被迫逃亡。1836年他应聘前往苏黎士,准备讲授哲学,翌年即患病逝世。《丹东之死》(1835)是他在流亡中间写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戏剧作品,它通过丹东和罗伯斯庇尔的对立和斗争,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不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四卷,第5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能解决人大众的物质上需求,而一场无法解决人民大众切身需要的革命,无论是藉助清教徒式的道德还是恐怖手段,归终都必然要失败的。丹东的悲剧在于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点,于是他变得颓唐、腐化、堕落,最终成为这场革命的背叛者,被推上了断头台。革命者的毕希纳用这部作品表明了他的革命观。

  毕希纳的另一部重要剧作是《沃依采克》,这是在他的遗稿中发现的,没有最后完成。他根据一桩现实生活的审判案,怀着对“第四等级”的深厚同情创作了这部社会悲剧。一个出身低微的穷人沃依采克,他为维持生活,把自己出卖给医生做实验,他的未婚妻玛丽被鼓手长引诱离他而去。他失去了他生活中的唯一所有和唯一希望。于是他杀死了玛丽,自己也投河而死。毕希纳在这部作品里以白描的手法描述劳动者的苦难和所受到的剥削和侮辱。现存秩序的冷酷无情,社会的不义不公,物质的匮乏,人的尊严的丧失,把沃依采克逼上了绝路。《沃依采克》由于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尖锐的社会批判意义上已成为二十世纪德语戏剧作品中读者最多和上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部戏剧之外,毕希纳还创作了喜剧《雷昂采与雷娜》(1836)和小说《伦茨》(1835)。前者是一部带有浪漫色彩的讽刺剧,它通过两个封建小邦的王子和公主的婚事,挖苦了宫廷的昏愦、腐败、愚昧和寄生性;后者是以狂飙突进运动作家伦茨为主人公所写的一篇心理分析小说,毕希纳细腻地描绘了伦茨精神陷入疯狂时的心态,揭示出造成这种结果的是由于一个变得错乱的时代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