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地利文学在战前文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开始了新的一页;几十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作家,其中一些作家我们在下面要做专节介绍,如卡内蒂,策兰,巴赫曼,贝恩哈德和汉特克,还有一些人这里也应提及,如诗人兼小说家弗里德 (1921—1988),他的重要诗集有 《石头之国》(1963)、《大谎言之腿》(1969)、《爱情诗》(1979),长篇小说《士兵与姑娘》(1960)等;作家阿尔特曼(1921--)是现代派诗人的中心人物,重要诗集有《用一瓶黑墨水》(1958)、《关于爱情和荒淫的诗》(1975),短篇小说集《驶向楠塔基特岛》(1969)等;女作家伊·艾兴格(1921--)是“四七社”的成员,著有长篇小说《更大的希望》(1948)、多篇短篇小说,她被认为是战后现代派的早期代表作家之一。
卡内蒂
艾利亚斯·卡内蒂 (1905--),英籍德语作家,但他童年和青年时期主要是在维也纳度过的,也有人把他视为奥地利作家。他出生在保加利亚的鲁斯丘克,祖上是西班牙犹太人。童年时随父母去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父亲因受震惊而去世,他和母亲搬到维也纳和苏黎世居住,开始学习德语,以后他一直把德语视为母语,终生用德语写作。他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业,1924年入维也纳大学攻读自然科学,1929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后来定居维也纳,潜心研究历史和文学,并开始写作;其间去柏林做过翻译工作。他结识了当时维也纳的一些著名作家,如克劳斯、穆齐尔、布罗赫,并阅读卡夫卡的作品,这四位作家对他后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影响很大。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卡内蒂从维也纳流亡英国,取得英国国籍,至今一直在英国定居。
卡内蒂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并长期在动荡的欧洲社会中生活,亲眼目睹人性泯灭、人欲横流的种种丑恶现象,促使他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早在三十年代他就认为,现在的世界是疯子的世界,计划写八部系列长篇小说,总题为《疯子的人间喜剧》,以八个处于疯狂边缘的人物为主人公,用怪诞、荒谬的手法表现这个正在崩溃的世界。1935年完成第一部《迷惘》出版。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其他几部没有完成。
他流亡英国后,把思考的重点放在对生、死、权力和群众的关系等哲学、人类学问题上,写下了许多文章、随笔、杂感、日记,结集出版的有政论集 《群众和权力》(1960)、游记小说《马拉克什的声音》(1968)、《人间,1942—1972年笔记》1973)、长篇小说《耳闻证人》(1974)、杂文集《文字的良心》(1975)等,还有三部自传体小说:《获救之舌》(1977)、《耳中火炬)(1980)、《眉目传情》(1985)。此外,他还创作了剧本《虚荣的喜剧》(1950)、《确定死期的人们》(1956)以及描写卡夫卡与女友费丽丝爱情的作品《另一起诉讼》(1969)等。
卡内蒂是一位长期流亡、以四海为家的作家,富有国际性,熔欧洲各民族传统于一炉,并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他有着细致的观察力,作品具有内省、深沉、探索人生的特点。过去由于战乱的原因,他的作品没有引起大的反响,到了六十年代后批评界高度评价他的创作,这位作家又被重新发现。1972年获毕希纳奖。1981年由于他的“作品具有辽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的力量”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迷惘》是卡内蒂准备写的《疯子的人间喜剧》八部小说的浓缩,于 1935年首次在维也纳发表,但当时没有引起多少反响。后来,这部小说在英国、美国、法国出版后,倒流回德语文学领域,逐渐引起重视。现在它已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位置,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我国出版了三个译本。
这部作品以怪诞的手法,描述了一个荒谬的故事:二、三十年代的维也纳,住着一位学识渊博的汉学家彼得·基恩教授。他是一个书呆子,爱书如命,个人藏书达25000册,整天钻在故纸堆里阅读研究;他笃信孔孟之道,对社会现实十分隔漠。基恩为了保护书而娶了女管家苔莱泽为妻。这个女人贪婪、狠毒,不仅霸占了基恩的财产,还把他赶出住所。基恩流落街头后,遇到骗子驼背侏儒菲舍尔勒,身边带的钱财又被骗光。后来他落入凶残的看门人、苔莱泽的姘夫普法夫之手,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又受折磨,甚至被关在一间黑暗的小屋里,受尽凌辱。最后,基恩依靠弟弟格奥尔格的帮助才赶走这些无赖,夺回了住宅和藏书。但他在精神上已受到极大创伤,对这个世界感到迷惘和恐惧。在幻觉中,他放火焚烧自己的住所,与藏书同归于尽。
《迷惘》富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它表明了现实世界道德和人性沦丧,精神同物质至上的信条如何发生冲突,精神如何被贪欲毁灭的深刻寓意。小说以纳粹主义残酷地玩弄权术为背景,蕴含着深远的预见性。全书四十余万言,分三部。第一部《没有世界的头脑》,第二部《没有头脑的世界》,第三部 《世界在头脑中》,这几个标题也发人深思。卡内蒂善于塑造畸形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人物外貌和对心世界进行夸张的、漫画式的刻画,用喜剧式的幽默描写悲剧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策兰和巴赫曼
保尔·策兰 (1920—1970),出生于布科维纳的切尔诺维茨,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1938年他去法国图尔大学攻读医学,次年因战争返回故乡学习罗曼语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因为是犹太人受尽迫害,1942—1943年被关在罗马尼亚劳动营;他的双亲于1942年惨死在法西斯分子手下。战后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任编辑,1947年去维也纳。1948年到巴黎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和语言学,加入法国籍。1959年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德语讲师。他从1947年开始发表诗歌,重要诗集有《罂粟与记忆》(1952)、《从门槛到门槛》(1955)、《语言栅栏》(1959)、《无主的玫瑰》(1963)和《一线阳光》(1968)等。1960年获西德毕希纳文学奖。1970年4月底在巴黎自杀身亡。死后出版遗著《诗集》(1975。)
策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语文学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影响。在他的许多诗作中,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描写了法西斯的专制统治和犹太人隔离区的恐怖生活。在诗歌语言和象征手法上有不少创新,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多义性,在当代西方诗坛上颇受重视。
《死亡赋格曲》是策兰最负盛名的诗歌,作于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时,发表于1947年。全诗借用音乐中的赋格曲形式,讲究对位和韵律,寓意深刻,由于典故和隐喻,加上没有标点,人称代词不清楚,所以在理解和翻译上往往不尽相同,但是诗歌的主题:揭露法西斯分子屠杀犹太人的罪行,则是十分明确的。全诗共三十六行可分为四节,现把第一节例举如下:
早晨的黑色牛奶我们晚上喝它
我们中午喝它早上喝它夜里喝它
我们喝啊喝
我们在空中挖一墓穴那儿睡得不太挤
有一个人住在房子里他玩蛇他写信
天黑的时候他写信到德国你金发的玛格蕾特
他写信走到屋前星星闪烁他吹哨叫他的狗过来
他吹哨叫他的犹太人出来往地下挖一墓穴
他命令我们现在奏乐跳舞
策兰在诗里使用了顿呼手法,即把不在场的人当作在场的人用“你”称呼,把非生物当作生物称呼,并与“你”对话,如“你金发的玛格蕾特”,第二节第一诗行把牛奶称作“你”。诗中的“我们”都指代犹太人,“他”指代集中营的德国长官。诗的第一句开头“早晨的黑色牛奶”,这是一个逆喻,即把两个矛盾概念组合为一体的修辞手法,两相对照,发人深思。按理说,早晨喝的牛奶是白色的,可是在集中营里“牛奶”是黑色的。黑色象征悲哀、绝望、死亡。在这一逆喻之后,诗人罗列了时间状语早上、中午、晚上、夜里。一般说只有婴儿才一天到晚喝奶。诗人用这样的意象表现了犹太人就象婴儿一样虚弱、孤单;对他们来说,死亡的威胁时刻存在,他们是死神手中的婴儿。全诗中出现的一些意象—--黑色的牛奶、蛇、狗、墓穴、金发、灰发、来自德国的大师……零乱反复,断断续续,表现犹太人整日整夜在作恐怖的恶梦。策兰运用赋格曲的回旋形式表现了时刻受到死亡威胁的犹太人回旋式的恶梦,使本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英格博格·巴赫曼(1926—1973)出生于克拉根富特。1945—1950年在因斯布鲁克、格拉茨和维也纳等地大学攻读哲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历史,以论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51—1953年任维也纳广播电台编辑,之后旅居罗马、慕尼黑、苏黎世等地,专事文学创作;其间也曾去美国旅行 (1955),在法兰克福大学讲授诗学(1959—1960)。她曾获得多种文学奖,包括“四七社”奖(1953)、毕希纳奖(1964)、奥地利国家大奖 (1968)。1973年10月17日在罗马的一次火灾事故中去世。
巴赫曼早在上大学期间就开始文学创作,194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作品,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她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延期付款的时间》(1953)、 《祈求大熊星座》(1956),短篇小说集《三十岁》(1961)、《同时》(1972),广播剧《蝉》(1955)、《曼哈顿的善神》(1958)。 197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马利纳》是原计划的长篇三部曲《死的方式》中的一部,描写女主人公叙事者陷入三角恋爱关系而不能自拔,最后走向毁灭的故事。其余两部因作者早逝而没有完成。巴赫曼的作品语言简朴,但内涵深刻,并具有存在主义倾向,在德语文坛占有重要地位。
诗歌《延期付款的时间》是巴赫曼的代表作。全诗如下:
更加严酷的日子即将来到。
到期必须偿还延期付款的
时间已出现在地平线上。
不久你将系紧鞋带,
把狗赶回低洼沼泽地带的院落。
因为鱼的内脏
在风里已经冷却。
羽扇豆在燃烧,发出微弱的光亮。
你的目光在雾中跟踪眺望。
到期必须偿还延期付款的
时间已出现在地平线上。
在那边,你的情人正在沙中沉没
地平线在她那晃动的头发周围升腾,
它打断她的话。
它命令她不得出声。
它发现她并非长生不老
并且很乐意
拥抱之后同她再见。
你别左顾右盼
系紧鞋带。
赶狗回家。
鱼扔大海
吹来羽扇豆的光亮!
更加严酷的日子即将到来(范大灿译)
诗人善于把具体和抽象融为一体,隐喻了一个生活艰难的世界。时间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只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看不见它;加上“延期付款”一词后,抽象概念“时间”就具体化了,容易捉摸了。“延期付款”是个金融名词,推迟偿还债务就是“延期付款”,“到期必须偿还”是指债务到某个特定的日期能够而且必须付清。因此,债务对欠债人来说就构成了一种经常不断的威胁,所以诗人开头说“更加严酷的日子即将来到”。如果偿还不了怎么办?就只得出走、逃遁。第二节诗就写了与情人的分离,“拥抱之后同她再见”。第三节全是命令句,以强调在不得不出走的情况下态度要坚决,行动要果断。最后一行,诗人重复开头的句子。至此,人们从全诗中体会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非人世界的境遇,时时刻刻都有各种各样的威胁,诗人向世人发出了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预言和警示。这首诗采用的是自由体,语言简洁自然,意象鲜明生动。巴赫曼的诗作都有一种哲学的思考,因此人们说她的诗歌是“诗化哲学”。
贝恩哈德和汉特克
托马斯·贝恩哈德 (1931—1989)出生于荷兰的海尔伦修道院。他是私生子,父亲是奥地利木匠,母亲是奥地利一作家的女儿。他从未见过父亲,在外祖父母身边渡过童年,受到艺术熏陶。1947年文科中学毕业后,他去一家商店当学徒,一年后,因肺结核住院。在住院疗养时,他的外祖父和母亲相继去世,他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曾几次试图自杀。1952年他入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导演和表演艺术。在此期间,他担任了当地出版的《民主人民报》的记者,并开始在该报上发表文学作品。学业结束后,成为一名专业作家。1965年,他在奥尔斯多夫购得一座破旧的农家大院,他自己把它修缮后就定居在那里,谢绝参加社会活动和文坛纷争。
1957至1960年间,贝恩哈德发表了三本诗集和四个短剧,但都没有引起文坛重视。六十年代初他开始创作小说。他总共写了二十多部长、中、短篇小说集和五部自传体小说。著名的有长篇小说 《严寒》(1963)、《精神错乱》(1967)、《石灰厂》(1970)和《修改》(1975),中篇《安拉斯》 (1964)、《走》(1971)、《是》(1978)等。贝恩哈德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可以说全都溶化在他的这些小说里。从七十年代开始,他在写小说的同时,又开始戏剧创作,接连发表了近二十个剧本,差不多每年都推出一个新剧本。重要剧作有《博里斯的节日》(1970)、《狩猎协会》(1974)、 《总统》(1975)、《康德》(1978)、《剧作人》(1984)和《英雄广场》 (1988)等。德国、奥地利的剧场都纷纷上演他的戏剧,贝恩哈德成为德语国家戏剧舞台上演剧目最多的剧作家之一。
贝恩哈德的创作以小说和戏剧为主,但他的诗歌也颇有特色。1991年出版的《诗歌全集》(350页),被德国西南广播电台评为当年三本最佳的文学书之一。
贝恩哈德长期忍受着病痛(肺癌)的折磨,但他笔耕不止。为了褒奖贝恩哈德在文艺事业上做出的贡献,德语国家的文化团体和各种基金会纷纷授予他各种奖赏。然而尽管贝恩哈德获得众多的殊荣,他对这一切却表现得十分淡漠。1979年,他干脆退出设在西德达姆施塔特的德意志语言文学科学院,辞去院士头衔。
贝恩哈德的作品具有极大的否定性。在他的作品中,除了疾病、死亡、愚蠢、绝望和心理变态外,几乎看不到别的色彩。他自己也说过:“我的信息都是黑色”。如果说十九世纪奥地利小说家斯蒂夫特在文学创作中倡导的是“温柔法则”,那末二十世纪的贝恩哈德倡导的却是“死亡和疯狂法则”。他的作品里总有疯狂者和自杀者。他认为正是资本主义“文明”社会更多地造就了疯狂者和死亡者,这是“人类的悲剧”。但死亡和生命是辩证的一对。贝恩哈德写绝望和死亡,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希望和生命。正如他所说:“死亡是我的主题,因为生命是我的主题”。他针砭时弊、反对种族歧视、批评环境污染、忧虑生态失衡、抨击天主教会、蔑视各种政客、甚至指控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他说:“艺术家每天都在创造世界,政治家却在糟塌这个世界。”为此,他在奥地利的政治家和评论家中树立了不少“敌人”,但同时也获得他们以及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尊敬和崇拜。人们从否定之否定中看到了肯定。否定的辩证法把他的艺术作品烙上了“世界文学”的印记。
1963年发表的《严寒》是贝恩哈德的成名作,描写一名医科大学生接受委托,去山区文格村看望退隐画家的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手记的形式展开情节,从第一天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十七天结束:有大学生的描述和感触,有画家的独白和幻象,有两人肺腑之言的长谈,有写给委托人的信件。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把文格村描写成人类完美的世界末日的舞台,这种完美伴随以残暴和对自然的无法估量的破坏,而生活在这里的人因此也都冷酷、罪恶和与人类为敌。小说给人以病态、绝望的感觉,但它也因此震撼世人,引起批评界的强烈反响。他的另一些小说也都紧扣时代,揭露了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诽谤、虚伪、官僚主义和权力犯罪。他把纯洁原始的自然遭到现代文明的破坏,称为“痴呆的临死挣扎”。他要用自己科学精神和诗意精神相结合的小说警醒世人,与他一起“寻求原因”。
三幕剧《博里斯的节日》描写了一个封闭的社会:十三位没有腿的难友应邀参加同样没有腿的博里斯的生日宴会。贝恩哈德在剧中展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代资木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枯萎,空间范围的局限,身体的残缺和语言的减少。《英雄广场》一剧中,通过人物间的谈话无情的抨击、揭发了奥地利的腐败政治和社会弊端,而观众确在痛骂声中真正领悟到剧作家对祖国无限的爱。
贝恩哈德的创作受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恺郭尔和奥地利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他在探讨当代人生的危机的同时,依靠修辞学的力量构建作品,充分运用了话语的思辩性和“语言游戏”,以新奇独特的风格著称文坛。
彼得·汉特克 (1942—)出生于克恩滕州格里芬一个职员家庭。童年时随父母住在东柏林,1948年回到格里芬,中学毕业后入格拉茨大学攻读法律,积极参加当地文艺团体“城市公园论坛”的活动,1963年起在电台和杂志《原稿》上发表作品。1965年辍学,专事文学创作。曾多次去美国旅行,也有一段时间住在西德一些城市,1975年起居住在巴黎。1979年迁居萨尔茨堡。
汉特克是以叛逆者和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于文坛的,自称在创作中“决不与人雷同”。他在1966年应邀参加“四七社”年会,会上公开向传统文学挑战,辱骂“四七社”作家墨守成规,愚蠢可笑。这件轰动的事倒激励他赶快作出成绩来。紧接着他连续以“反戏剧”和“反小说”猛烈冲击了德语文坛,发表了一系列作品,重要的有剧本《骂观众》(1966)、《预言》(1966)、 《自咎》(1966)、《卡斯帕尔》(1968),长篇小说《大黄蜂》(1966)和《小贩》(1967)等。这些作品表现手法新颖,把记录客观世界和描绘心理活动结合起来,情节简单,叙述繁琐;注重个人、自我的存在,强调内心的生活和心理的真实。
1970年后,他的创作有转向现实主义的倾向,并带有自传色彩,重要作品有小说《罚点球时守门员的恐惧》(1970)、《无望的不幸》(1972)、 《短信长别》(1972)、《世界的重量》(1977),剧本《驰骋在博登湖上》(1971)、 《无理性的人死光了》(1974)等。八十年代以来,他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发表的重要作品有《孩子的历史》(1981)、《铅笔的故事》(1982)、《痛苦的中国人》(1983)、《重复》(1986)、《作家的下午》(1987)等。他1991年发表的诗集《关于成功的日子》被权威性的德国西南广播电台评为当年德语文学三本最佳图书之一。
汉特克的创作受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和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1889—1951)的影响,并有所独创,因此他的作品在西方文坛颇受推崇,曾多次获奖(1973年获毕希纳奖)。
1966年发表的剧本《骂观众》是汉特克的成名作。这是一部刻意违反传统戏剧规则的作品,作者自称这是一出“说话剧”。剧本没有故事情节,也没有戏剧性的人物和对话,只有四名说话者在没有布景的舞台上,对着观众谩骂,而并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人,只是谈论戏剧艺术,宣讲作者反幻觉主义的戏剧观,中间伴以强烈节奏的音乐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全剧在说话者对观众的谩骂和嘲讽中结束。
汉特克的这类“说话剧”,旨在对传统的表演与接受方式进行原则性的批判,让观众摆脱被动接受的地位,以彻底否定束缚观众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传统戏剧。这种戏剧实际上是语言的蒙太奇,其源出自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和“语言游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