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天上鹊桥重飞度珠村乞巧又一年

作者:杨 静




  
  研讨会上,专家们为乞巧文化节进言献策
  
  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的“广州乞巧文化研讨会”于 8月22日在天河区政府召开,30名省、市、区专家、学者对乞巧节的定位、发展积极进言献策。
  就乞巧节的定位问题,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春生教授坚决反对“七夕是情人节”说法。“中国的典籍没有记载过有关情人节的内容,说七夕是情人节,纯粹是商家和媒体炒作的结果,官方从来没有正式认可过,老百姓也未必认同。” 叶春生教授还分析:“能否打造一个情人节呢?民间节日的形成都有自己的规律,要有信仰支撑,不是凭空而来的。广州乞巧文化节的主办方宣扬七夕,相信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而不是宣扬所谓的‘情人节’。”
  对此,师承叶春生的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储冬爱观点也颇为认同,她认为,把乞巧节定位为女儿节而不是情人节更有意义,东西方都有专门的女儿节,如日本的偶人节、瑞典的小女儿节等,但中国目前却没有。自古以来,乞巧节参与的主体是女性,祭拜的神灵是女性,民俗事象的内涵也具有明显的女性特征,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女儿节。定为女儿节而不是情人节,可以让更多年轻女性在节日中浸润,这也是乞巧节薪火相传的可行性动因。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江金波提出要将乞巧文化好好包装,推向市场。江金波表示,广州乞巧文化节不仅要重视“摆七娘”、拜仙女牛郎等传统节庆仪式,还应设立乞巧作品创作大赛等与现代旅游接轨项目,这是其提高节庆旅游绩效的手段。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志文对本届文化节中推出的珠村小学校本教材《我们的乞巧》一书表示高度赞赏,认为天河区在对乞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比全国其它地方又领先了一大步。他还提议,为提高广州市乞巧文化节的品牌知名度,明年争取举办全国性的乞巧文化研讨会,让广州乞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七夕天河奕奕生辉——2007•广州乞巧文化节圆满闭幕
  
  8月23日晚,2007年广州乞巧文化节在正佳广场圆满落幕,闭幕式上,主办方评选出第三届乞巧女儿形象创意大赛冠、亚、季军,同时还对天河区十大和谐家庭、珠村乞巧作品“心灵手巧奖”、“最佳创作奖”进行颁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哲夫、市文化局局长陶诚、广州市社科联主席李明华以及天河区委书记杨建城等领导出席了晚会并为获奖者颁奖。
  当晚,最受瞩目的就是“第三届乞巧女儿形象创意大赛”决赛。“乞巧女儿形象创意大赛”以“七夕天河、美丽传说”为主题,集中反映乞巧文化节“传承历史演绎现代”的思想。此次进入决赛的12位姑娘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学历均在大专以上,珠村巧女代表潘夏珊也参加了比赛。
  乞巧女儿形象大赛强调让传统的乞巧文化融合现代元素,此次大赛更首度实现了粤、港、澳的合作,首度走出广州进行海选,巧女选拔覆盖广东、香港、上海、福建、浙江等地。经过“乞巧习俗代代传”知识问答以及“心灵手巧竞芳华”才艺表演等几轮角逐,比赛冠军由朱铭丹获得,她同时还获得了“最上镜小姐”奖。亚军和季军分别是梁静君和朱源凤。
  
  结 语
  
  在传统文化日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的当今,乞巧文化节能在天河迅速恢复并发展到目前状况,是来之不易的;在进一步保护它、发展它的道路上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借助文化节这一活动载体、乞巧文化协会组织和乞巧文化传承基地,把这个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特别要对传统乞巧文化活动进行继承和改造,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内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加以支持与正确引导,使之适应现代生活,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形成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民俗文化,不断充实和丰富祖国传统文化肢体与血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