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地方民间文化工作者专业素养缺失现状及对策初探
作者:方 川
恐怕是从张艺谋的探索电影,人们开始关注“伪民俗”的。我个人认为民俗事象的存在情态有三种类型:一是在田野发生的民俗事象,即田野文本;二是经过田野作业,搜集整理而存的书面文本;三是博物馆里收藏的民俗文物。舍此而冠以民俗名目的多为伪民俗。
我们不能把脱离生活“现场”,非原生态的民俗都简单地斥之为伪民俗,但随着各地旅游开发和民俗产业的发展,铺天盖的民俗村,形形色色的西游城、仙人洞、鬼城、神像馆的建立等等,伪民俗被批量生产出来了。这些伪民俗的产生是与地方民间文化工作者息息相关的。在有些地方的民俗文化村等人造景点中,解说词随意发挥编造,景物随意包装命名,既无民间文学文本基础,也无文献记载依据,也无当地文化生态真实存在的依据,是彻头彻尾的“伪民俗”。
笔者曾到河北涉县女娲宫参观,当地导游就介绍说女娲有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功绩,其抟土造人处就在涉县。我问她在涉县哪儿?因女娲皇宫建在半山腰,到处都是石头,她脸一红,用手随意一指说,就在山下清漳河边。在山脚下,我想买一本当地人采录的关于女娲神话田野作业的书,但除了一本介绍涉县旅游景点的小册子外,只有更薄的一本《女娲神话》,也不是正式出版物,而是将古代文献记载中几个女娲神话进行了一番通俗演义,令我很失望。这本书即是当地一位民间文化工作者为了配合女娲国际文化节而专门“创作”的。我有一次去黄河壶口瀑布考察,在那里见到了一本当地一民间文化爱好者编的一本介绍地方风土人情的小书,还是在香港某家文化公司出版的。打开一看,里面节、目设置很乱,说是民俗志又不是,说不是民俗志又有民俗的一些影子,深感惋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位地方民间文化工作者酷爱文学创作,搜集了大量的“源自桑溪、陌上,且世说纷纭,口传不一”民间创作素材,由于他不了解民间文学文本有“异文”的特点,硬将那些富有灵气的民间文学文本通过“局部考证,在情节上做些调整、修饰”,写成“力求趋向合理,耐人推敲”的通俗演义。如果能将他搜集到的民间创作汇集成一部民间作品集成该多好哇!
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
(一)地方民间文化工作者缺乏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的专业训炼
地方民间文化工作者大都没有受过民间文化的专业教育、熏陶,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士所占比例也不大。他们大多生长于本乡本土,出于对乡土文化的挚爱,支撑着他们在田野作业中的热情。但热情代替不了科学,因而他们在操作中自有许多克服不了的弊端。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名利思想驱动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在衡量事物标准的时候增加了经济价值的尺度。“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思想使得舞文弄墨的人们都有一种出书的情结,民间文化工作者自然也逃不了这一宿命。出了书,不仅可以出名,也可以获利。大量伪民俗的出现,则一方面出于对民俗文化知识谱系的不了解而随意胡编乱造;另一方面,则完全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
(三)地方民间文化工作者囿于自已的智能模式,缺乏与专业人士的沟通交流
地方民间文化工作者工作在乡土,其知识储存多在学校教育阶段完成。由于平时工作忙,没有机会参加继续教育,或对自我进行理论教育,更少有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因而,其智能模式走不出固有的框架。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开不出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课程,培养出来的人才走向社会,也缺乏这样的学科专业技能,无法为社会提供这方面的新鲜血液。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对现有民间文化工作者开展专业培训
以省、市级民间文艺家协会或民俗学会为基本单位,调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部门的专业人员,由他们分期分批对地市、区县乃至乡镇一级在职民间文化工作者进行在岗专业培训。从理论到专业技能以及与民俗学、民间文学相关学科的系统培训,并给出充分的时间开展一次田野作业的实习。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说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同时也可运用网络多媒体进行远程培训。
(二)抓紧后备人才的培养
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乡土民俗启蒙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民俗、民间文化的感情。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民俗学、民间文学相关专业,开设民俗学、民间文学相关课程。积极利用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契机,力争使去乡村工作的同志懂一点民间文化的专业知识。民俗学、民间文学在高校不仅要作为专业课,还要作为通设课开设。我有一个“空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号召一个行政村的两委中至少要有一名大学毕业生,如果进基层工作的每位大学生都有丰厚的民间文化学养,又热爱乡土民俗,那真是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幸事啊!
(三)扩大民协和民俗学会会员队伍,在学会中进行岗位培训
各级文联的民协和地方民俗学会要降低门槛,大量吸收那些有志于民间文化工作的同志加入学会,鼓励他们开展采风、田野调查,并通过学会的研讨、交流、讲座,进行在岗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水平。
(四)地方民俗文化工作者应积极取得专家的支持、帮助
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好例子。例如,山东枣庄田传江先生出版了《红山峪村民俗志》,山曼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这样评价田先生:在几次学术研讨会上,“他总是把已写出的稿子用包袱提着,请大家看,细细的询问,听取各方面的经验,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那恭敬的态度告诉人家,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学生”。“传江老弟真行!他自从决心作红山峪村的民俗调查,年年月月,从不间断。他不但作调查,还以极大的热情学习民俗学的基本知识,这样就使他的调查,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也步步地走向深入。”③正有着这种执着,他的民俗志中还开出了“度量衡”、“防病治病民俗”、“村言俗语”等新类型。故而此书被钟敬文先生喻为中国的《金枝》。
安徽桐城徐庶、叶濒两位同志为了完成《桐城民俗风情》(实为《桐城民俗志》)的研究课题,专程到北师大请教刘铁梁教授。刘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说:“经过80多年的奋斗,现在这一门独立的学问(指民俗学)已经得到很大发展,除了理论方法的建设之外,令人欣慰的最大成绩就是积累了众多的民俗志,其中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成果更为突出。但各地情况也很不平衡,有些地方的民俗调查还基本没有进行过。至今有许多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人,对于民俗文化还是缺乏应有的认识,这难免影响研究工作的深入。叶濒、徐庶同志曾告诉我,他们是抱着急起直追的态度和强烈的紧迫感来担当这项任务的。这表明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地位有着正确的估价。我猜想,在桐城这个向以古代文人而出名的地方,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能够在短时间里写出自己地方的民俗志来,应该得益于观念的进步和目标的明确。”④显然,正是由于徐、叶两位同志积极主动地向专家求教,进而获得“观念的进步和目标的明确”,才使《桐城民俗风情》得以顺利完成。
【注释】
①贺嘉.20世纪中国民间文化建设的宏伟工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网站,2003.
②出于对地方民间文化工作者的敬重和尊重,具体的作者和书名都隐去不提。下引相同。
③山曼.红山峪村民俗志•序(第3页).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1999.
④刘铁梁.桐城民俗风情•序(第3页).黄山书社,2002.
【作者简介】方川,男,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