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浅谈怀梆的艺术特点

作者:闫 飞

弦乐随腔伴奏填补。由慢到快,多转入二八赶板和紧二八板。
  (6)二八赶板基本结构与二八连板相似。以1/4拍记谱,多由慢二八导引,由慢渐快,前承后垛,旋律简洁,演员需要很好的嘴上功夫才能唱好这种板式,这也是怀梆唱腔博得掌声的优秀传统板式。
  (7)三板传统中由五字句组成上下韵,只有一个包腔过门,可反复使用,一般以中速为宜,记谱为1/4拍。演唱由眼起板落的也有板起板落的。五十年代后改革发展出了“改良三板”唱词和过门均不固定,可多可少。
  (8)三板连头韵多用三板起唱,1/4拍记谱,旋律由慢到快,上下句间不加击乐过门,唱一起唱完整段词(二十句左右),此板具有特殊艺术效果,多用于激怒愤恨情绪,也是怀梆颇受欢迎的板式。
  3.流水板包括慢流水、快流水、两锣流水、咯嗒嘴、流水赞子韵、十字流水韵等。以上的六种板式均由普通流水板(正统流水板)伸缩演变而成,它们的结构大体相似,节拍为一板一眼2/4拍,由上下句组成唱段。可以独立成段也可以与其他板式衔接。传统的起腔过门时一段十五梆(小节)。根据速度的不同,唱段旋律还有一些繁简的变化形式。上下句起于眼而落于板。
  (1)慢流水板主要是由慢板的节奏旋律转变而来。有板有眼(2/4拍),此板变化形式较多,表现力极强,适合表现复杂情绪,演唱老生、青衣、老旦最为得体。可上承慢板下转二八板。
  (2)快流水板是慢流水板的紧缩变化体,在基本结构相同的前提下,由慢到快逐次变化而构成的板式。表现轻快欢心,从容活泼的情绪,适合老旦、文小生、丑角演唱。常从快流水板转入咯嗒嘴。
  (3)两锣流水板是正统流水板派生出来的板式,一般不单独构成唱段,无流板和送板。旋律平直简单,花脸和须生行常用。这种板式适合两人以上对唱,中速为佳。
  (4)咯嗒嘴是流水板中具有明显特点的一种板式。字密腔简,演唱时板起板落,句间没有过门,适宜嘴头巧、吐字清晰的花旦、丑角行当演唱,多表现欢快风趣的情绪。
  (5)流水赞子韵适宜慢速演唱,一板一眼2/4拍,可成独立唱段。旋律简 洁,起板行腔间均不加锣鼓点,只在落音处加一小垫子,此板多由青衣、老旦演唱。
  (6)十字流水韵旋律舒展、腔调丰满,结构与慢流水板相似,唱词上下句字数不等,属于流水散唱体。情绪激情舒坦,很有地方特色,适合老生、老旦演唱。
  4.散板包括非板、哭丧板、栽板。这类板式无板无眼,属于散唱形式,曲调于日常用语很相似,上下韵不限字数,不拘长短,实际上是把剧中人物的念白歌词化。
  (1)非板也称散板或紧打慢唱,节奏自由,表现悲叹沉痛情绪,歌词为散文体,字数可多可少,形成独立板式。具有一定叙事性。
  (2)哭丧板也称苦滚板,唱腔夹有韵白,这种板式是无辙无韵的散文式,有如泣如诉感,适合表现人物极度哀伤的情绪。
  (3)栽板也称导板,可分为大栽板和小栽板。是一种辅助性的导引板式。曲调旋律自由,但本身不能构成完整的腔体。
  怀梆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大戏,是为了适应演袍带戏的需要而诞生的。大多反映历史上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和帝王将相、民间英雄故事的传奇故事。怀梆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贵财富之一,拥有成千上万的爱好者,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怀梆也寄托了怀庆府人太多的喜怒哀乐。
  【作者简介】闫飞(1981—),女,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05级音乐学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