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地方民间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姚一平

护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民俗学活动的全面发展。
  韶关的民俗学活动,与全省的民俗学活动同步进行。1983年开始,韶关市文化部门对粤北的民俗事象开展普遍调查,民俗工作者收集了大量民间故事、传说、民间歌谣和谚语。1988年,韶关市文化局编辑出版了韶关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共印1000册,分为《韶关民间故事集成》、《韶关民间歌谣集成》、《韶关民间谚语集成》。同时,韶关市群众艺术馆还将搜集整理的一批民间民族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戏剧等上送广东省文化厅,为《广东省民间舞蹈集成》等提供了珍贵资料。1994年10月,韶关市文化局编辑出版了《粤北民俗大观》。这一切,对推动韶关民俗学运动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近两年来,韶关文化部门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并向上级申报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建立民俗博物馆的意义和作用
  
  博物馆是永久陈列或保存各种文化实物、图书、标本、模型的场所,分有历史、自然、科技、民俗等不同学科的博物馆.博物馆为保存人类文化、提供学术研究、推广社会知识而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莫不广建博物馆,以提高文化水准,我国的博物馆除北京的故宫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之外,全国各省、市、县、自治州均建立了博物馆,近年来,某些地区还建立了私人博物馆。由于条件限制,私人博物馆一般比较简陋,保存实物、模型相对较少,但它所起的作用还是与国家博物馆一致的。
  建立民俗博物馆的意义和作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俗博物馆可以收集、保存古今有价值的民俗品物,丰富民俗学科宝库,推进民俗学运动的发展。我国从殷、周、秦、汉以来,浩瀚的古文献中保存了举世瞩目的极为丰富的民俗资料,已经出土的古文物及分布于民间的民俗品物,更是品类繁多,包罗万象。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许许多多的古文献、古文物及民俗实物得不到很好保护。有的散失,有的毁灭,有的甚至流失到世界各地。这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建立民俗博物馆,是我们伟大祖国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和人民的呼吁,目前,我国的民俗博物馆还是一个起步阶段,困难很多。但是,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抢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了国家议事日程,而且正在积极开展有效的工作,这给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带来了大好形势和机遇。1982年2月,江苏省南通博物馆举办了《民俗品物展览》,该博物馆通过民俗学实物的收集、保存和展览,推动了民俗学的发展;而民俗学的发展,又为博物馆开拓了新的途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始兴县博物馆也举办了民俗品物的展览。展出的民俗实物,都是从本地区乡村民间收集上来的,内容丰富,效果显著,对保护民俗品物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次,民俗博物馆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从而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振兴中华的勇气和自觉性。我们的国家,是有三千年以上文字记录历史的国家,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斗争中,在创造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化、技术。我国不少民间故事、传说和歌谣,不论是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水平;许多直到现在还不断产生着的工艺美术作品,往往具有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丰富的民间医药,尽管其中有一部分是来源于迷信或错误观察,但是这里面确有大量的优秀遗产,是我国历代人民群众和民间医药专家的经验和智慧结晶,是对世界医药史的一种贡献。特别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受到世界各国人民一致赞誉.所有这些,无不反映了我们的国家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伟大国家,我们的人民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通过参观、研究馆内保存的民俗实物,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对一些盲目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者是一个有效的教育。
  再次,民俗博物馆可以有效地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发挥它应有的改造社会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变革、过渡的重要时期。民俗的精神力量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还不很高的今天,它往往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的作用。好的民俗如崇尚诚实,提倡团结互助,讲究卫生等风俗习惯,对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好处,应该加以提倡和宣扬,但是,那些有碍于两个文明建设的陈规陋俗。以及影响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恶俗,如算命卜卦、迷信活动、重男轻女、赌博、卖淫、养二奶、吸毒等就必须摒弃和革除。为了推进新生活、新风尚,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进行“移风易俗”工作。这种工作要取得预期的成效,光靠政府命令和强迫方法不行,必须进行说理启发和耐心教育,在这里,民俗博物馆就有用武之地,对“移风易俗”工作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民俗博物馆也可以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当今国际交往频繁,各国需要相互了解和交流。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正在吸引着很多国际人士的兴趣,我国民间工艺品、民间歌舞、说唱、以及传统礼仪、饮食等,赢得赞叹和喝采。这对国际旅游、贸易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博物馆来说,这也许是走出困境的一个机遇。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3]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4]徐冼尘主编.民族民间艺术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5]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编.文物保护与利用[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
  [6]韶关地区编印的部分民俗学资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