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浅谈“阿肯弹唱”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陈 冰 薛 洁




  
  三、传承与保护“阿肯弹唱”的措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阿肯弹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协调机制。当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各部门积极参与保护民间文化工作,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建立研究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目前,为保护“阿肯弹唱”,已经制定了十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和州文体局负责管理、督导,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负责检查、督促。
  2.传承民间艺术,培养专业人才。尽快恢复民族地区学校中原有的“双语”教学,逐步转变少数民族家长主要倾向孩子学习汉语的观念,在中小学开展弹唱艺术的普及教育,培养青少年弹唱爱好者,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弹唱艺术的传承问题;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保护非物质文化事业中的作用,大力培养发展文化事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2007年12月中旬,伊犁师范学院组织成立了新疆阿依斯特研究会;对那些具有创作和演唱才能的“阿肯”,有关部门要进行重点保护,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经费,保证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创作中,就地培养传承人。
  3.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阿肯弹唱”的保护工作中,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阿肯弹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保护意识,在“阿肯弹唱”的原生环境中形成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4.立法机构则应尽快制定和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通过扎实有效的具体工作,特别是通过文化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组织实施,来为这部法律的修改完善,提供经验,创造条件,使“阿肯弹唱”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5.专家和民族工作者的职责。组织精通哈、汉、英三门语言的专家,把已有的哈萨克文唱本翻译成汉文、英文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阿肯弹唱”的内容,深入领会其精髓;民族工作者要将实地调查作为“阿肯弹唱”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充分利用现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和掌握“阿肯弹唱”资源的种类、数量、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进行真实、全面和系统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四、传承与保护“阿肯弹唱”的意义
  
  “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特有的口头语言艺术,是生命力很强的民间文学体裁。一代代的哈萨克族人民就是伴随着弹唱的歌声从过去走到现在的,纵观“阿肯弹唱”,它在哈萨克历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阿肯弹唱”具有历史价值。“阿肯弹唱”的弹唱种类是从历史上延续至今的。弹唱于18世纪下半叶广泛传播于民众中,并开始发挥宣传作用。古时候,风俗习惯、礼节问候等生活知识及伊斯兰教的教规训诫等都是通过这样的弹唱传播的。
  2.“阿肯弹唱”具有文化价值。“阿肯弹唱”诗句优美,语言旋律动听、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阿肯弹唱”既是娱乐表演形式,又可达到聚集民众、向民众传播知识、激发民众斗志的作用,深受民众的喜爱。
  3.“阿肯弹唱”具有科学价值。它不但是“阿肯”音乐才能的体现,而且是综合性技能的体现。它是集“阿肯弹唱”的即兴创作能力、音乐天赋、雄辩能力、创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各种技艺于一身的复杂而先进的综合艺术。
  4.“阿肯弹唱”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阿肯弹唱”在哈萨克民族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如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深受欢迎。例如,我国的“阿肯”在1992年同哈萨克斯坦的“阿肯”们对唱时一举夺魁;1993年我国的“阿肯”到土耳其进行弹唱比赛时受到一致称赞;2001年在我国广东省举办的“阿肯弹唱”比赛中,哈萨克族的三名“阿肯”参加比赛,受到了表彰。
  5.“阿肯弹唱”是一种无形的经济资源。“阿肯弹唱”在我国作为一种需要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它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切实的体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府在普及和发展“阿肯弹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至今已举办了十四次大型“阿肯弹唱会”,吸引了众多全国各地的游客 ,弹唱会期间还举行民间刺绣品、木雕手工艺品展销和评比活动,并与物资交流等各项中介服务相结合,促进了旅游业发展,活跃了牧区市场。
  “阿肯弹唱”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也是一种智慧和才华的竞技,是草原游牧民族勇气、意志、搏击力的展示。它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遗产,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阿肯弹唱”以个性张扬为共性,又在共性中渗入个性,大众化地吸纳养分,唱响着人类的生命。它正以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存活在中国西部这片神秘、辽阔、肥沃的土地。
  
  五、结语
  
  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一代代的哈萨克族人民伴随着弹唱的歌声从过去走到现在。“阿肯弹唱”这一宝贵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哈萨克历史和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了它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对唱作品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随着社会的进步,虽然目前“阿肯弹唱”的发展受到若干因素的制约,还需要对其采取各种传承与保护的措施,但笔者相信,通过有效的保护,在不久的将来,“阿肯弹唱”定会大放异彩,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毕桪.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房若愚,葛丰交.哈萨克族[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学会.哈萨克族民俗文化[M].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5]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文化大观[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6]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7]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M].民族出版社,1989.
  [8]别克苏勒坦.哈萨克族阿肯弹唱[M].伊犁人民出版社,2006.
  [9]哈拜.哈萨克族阿肯[M].民族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陈冰,女,辽宁锦州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2006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薛洁,女,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