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法定节假日调整后的民俗旅游开发策略探讨
作者:费文美
日,对待这个节日,不同的旅行社持不同的态度,一些旅行社早早的就推出相应的旅游线路进行试水,但也有部分旅行社认为,这个假期是否具有商业价值还有待观察,没有做什么准备,结果发现,选择清明节出游的游客并不少,很多旅行社由于准备不充分,或没有适合的线路,而白白丧失了很多的市场,相反,也有旅行社大打“民俗牌”,探访各地清明节民俗游、清明节食俗游、清明节怀古游等,线路产品无不和清明传统挂钩,让旅行者倍感新鲜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卖点,掘到了2008民俗旅游的第一桶金。
其实,清明节不是一个意义单一的节日,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值得去发掘包装,然后通过旅行的方式让大众更加了解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让旅行者在游乐的同时增进对传统节日的了解,这也能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比如:针对老年人有些旅行社推出了“黄帝陵祭祖”这样的线路,就受到了老年游客的格外受青睐。
在端午节,很多旅行社也推出了“粽子之旅”、屈原故里之旅、赛龙舟等与端午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旅游线路,而离天津不远的白洋淀景区更是推出了到水上采荷叶、芦苇包粽子、放河灯、赛渔歌等传统民俗活动,这些线路都围绕端午节的特点设计,适合全家人出游,给节日旅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民俗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都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可以挖掘。当然,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远非吃粽子、赛龙舟、赏月那么简单,如何玩出文化,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旅游线路来还任重而道远。
(二)“民俗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促进旅游与农村发展双丰收
旅游界人士认为,“民俗旅游”以观赏、理解以及参与地域性风土人情为目的,特别适合于较短时段、较短路途的乡村旅游。
对于烦腻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的城市人来说,通过田园式旅游,来调节一下精神生活。“田园式旅游”把劳动、生活、科技、文化、知识融为一炉的最好的实践与体验,不仅极富情趣、教益,而且也很浪漫、清雅,受到很多城市旅游者的青睐。2006年是“中国乡村游”,2007年是“中国和谐城乡游”,在此期间,民俗旅游和城市周边“农家乐”就形成了很好的结合,如成都推出以“成都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体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13条,深受游客欢迎,为“民俗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联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当然随着“民俗旅游”与“乡村游”的融合,进一步帮助民俗户提高规范服务质量,开发适合节日销售的民俗旅游产品和纪念品也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民俗旅游”与“奥运旅游”结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2008年的中国奥运游将随着奥运会的逐步临近走向高潮,届时,中国将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奥运健儿和国外游客,国内的各个旅行社针对奥运旅游设计了众多的旅游线路,这些线路除了充分考虑奥运场馆之外,还应该将诸如“北京胡同文化”、“老北京”等丰富的民俗文化加以利用,深度开发旅游线路,使各国游客能真正了解中国。
北京奥运游不仅仅会热到2008年,还会延续到2009年。可以预测2008年和2009年,围绕着奥运旅游的火爆,民俗旅游也面临良好的发展契机。
(四)“民俗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科学的开发并保护民俗文化,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这一原则就要求我们能将民俗旅游与生态旅游进行有效的结合。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强调的是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理念,在发展民俗旅游的过程中,要更多的强调“原生态”和“原滋原味”,尽可能的利用“原生自然式”的旅游发展模式,以乡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外,几乎不要对其他方面进行改造,这要做的目的,一方面能让游客体味到真正的“民俗”,另一方面也能减少投资和消耗,做到“保护”“可持续”与开发利用并重。
在民俗旅游的开发中,对于旅游交通来讲,尽可能的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强调与民俗地特色相协调,以“家庭旅馆”和帐蓬露营为主要接待设施,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对象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民俗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一展民俗旅游之特色,可谓是一箭双雕。
综上所述,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旅游年,也将成为中国的民俗旅游年,在民俗旅游的开发的路上,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发掘特色,利用“乡村旅游”“奥运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契机,迎来民俗旅游的大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