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守望与拓进

作者:丁 敏

与视觉延伸
  
  (一)人性的回归
  在民间美术的各类活动事象之中,原始信仰、宇宙哲理、生命价值、生活习俗、民族文化心理等人文观念贯穿其中,熔铸成一个具有多元价值的文化立交体。具有浓烈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间美术焕发出的独具风采的人文情怀,鼓舞着民族精神,弘扬着东方传统文化,同时也把人文主义思想带进了现代化、高科技的时代。“造像”时代,数字化技术对当代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抽象的工业文明生发出的强劲机械力催发着各类造型图像日益背离人性的本真。当代中国油画在创造出极端丰富的图像范式、造型形态和近乎奢侈的视欲满足的背后,又如影随形地抛下了些许冷漠与孤寂。人们在享受视觉愉悦的同时,又渴望得到人文关怀,希冀获得审美体验。事实上原本应回归自然、“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国油画已难以给人以人文关怀,消除精神壁垒,消减人与自然的隔阂,相反,却一定程度地剥蚀着人的生性禀赋。
  然而,民间美术却为我们描绘出一片纯净的精神蓝图,让我们得以体味正渐行渐远的人文思想。“民间美术那浸润着人类伦理和审美情感的,被各种人文观念光芒所笼罩的、和自然及人类灵性相接近的经验理性”无疑为当代油画艺术提供了有益的人文精神的启示。当代中国油画还应切实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取向,在精神关怀和人性和谐等诸方位进行多层面的综合与提升,谋求“艺术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民间美术体现的人文意蕴,彰显出巨大内在价值,正是形成当代中国油画多元属性,兼具传统性和现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原初力量。
  
  (二)图式的衍生
  作为对当代中国油画发展有益的补充,民间美术审美的特性主要表现在造型、色彩等诸视觉要素的显性形态之中。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在传统民间意识形态、文化观念与集体意识的驱动下,随着民间美术创作实践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通用造型语汇,这些语汇进而铸塑成具有联想象征性,高度程式性、概括抽象性,组合渗透性,集体趋同性、承传稳定性特征的民间美术独特的视觉语言。形成了民间美术中相对稳定的富含着某些先验性象征涵义的观念性造型符号。
  就民间美术造型而言,其一方面为当代中国油画直接提供了可借鉴的图库宝藏,另一方面,它所蕴涵的气韵态势等深层文化心理则同样值得借鉴。以当代视角介入本土文化,汲取传统民间美术图式中的当代性元素并将其解构,结合当代油画形式特征,在准确捕捉当代人的内心与审美感受的同时,尝试视觉的冲突和语义的转换,并赋予其新的形式与含义。即立足当代中国油画本体,将民间美术中的形式、符号进行解码,以重构、衍生出既能保持传统特征又能体现时代精神、传达当代理念与视觉表现张力的有当代意义与民族特征的中国油画艺术。更为重要的是,透过民间美术图式的外在视觉表征,发掘其所蕴藏着的更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进而更新当代中国油画理念,充实油画表现语言,使绘画形式更能彰显文化性、社会性。就民间美术色彩而言,其体系完备且具有强劲的视觉穿透力。受中国传统哲学和设色观念的影响,以伦理化和宗教化的色彩选择习俗为依据,民间美术对色彩象征性与装饰性的崇尚已成为其审美共性。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知、吸收当然不能停留在对现象的感性描述上。受民间美术色彩观的启发,当代中国油画在遵照文化历史观念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探究色彩的视觉意味,选择性借用民间色彩的特征,并注重揭示色彩传达的外在视觉表象和内在心理效应,使色彩的格调与深层文化观念互为表里。
  
  四、结语
  
  “任何时代都以它的艺术作为时代精神生活的重要表征,任何社会的变革,也都以它的传统艺术发生当代变化而体现那个时代的精神演化。”人类生活需要物质繁荣的也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彼此相协调。如果我们坚信艺术能够诊治人们浮躁的心态,滋润心灵,能够为人们提供审美超越和人性自由的话,那么艺术便要以其独特的品质担当起这份使命。显然,作为当代文化的中国油画已无可避免其自身的更年期属性,在痛苦的自我迷失之中阶段性地弱化了自我改造的意识,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质的提升。然而,民间美术却犹如一剂文化强心针,给当代中国油画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望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摆脱困境,实现“文艺净化功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