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期
一份珍贵的档案:富川县瑶族的来历
作者:韦 杨
妻儿男女泪淋淋,回看云盖岭。指手分离不奈何。流下在记。长鼓铜铃歌,不断子子孙孙得回原。不许返世。收了神公在平石岩里,动鼓雷人到鼓动撒手多少。鬼神在里头。歌人藐藐声声。请拍来长鼓打天神。永远富贵得太平。橘木无砂数九姓众人。一齐分,盘、奉、李、廖四姓排年何家住。邓、任、唐、黄、赵五姓住东埠头。本祭六平庙山马社。黄、奉二姓住在牛头江。本祭坚会庙。桑麻社。邓、沈二姓住在南岭本祭鬼连庙。百进社原系我子孙转阳程。
盘、黄、唐三姓共开木朽坝。李、周、包、奉四姓共母坝。千家洞内有马胫大田、鹅胫大田、南蛇大田、平西大田,每处收禾三千六百把,小田无数,九姓众人均分,自纳粮三十六担。后遇虎相公,今年转先买,一姓二姓五姓要七姓砍祭色毒大庙祭了神,不见蛇虎吓人,祭平石庙。长鼓笙笛铜铃唱起海山十洞歌。请起六位平神名九姓尊。李二六、邓福成、廖老、唐荣生祖公。何拍松蒋寄有神。桑木大王、平南大王、雷霆大王、坦头大王、五谷大王、平天王、李白狗王、宋源宝王、速报大王、金开山大王、镇源大王、齐天灵王、福德大王、傅报大山王、五姓大王、洞中九姓祖王、受业神王、四姓开寨老尊男女,历代老尊飞天报地、老保管、老尊五旗毒县、老尊众姓请神、迎即老尊用刀用斧。老爷鼓手,老尊众坚清神齐伏临位。前日升三丈高。山鸡叫、野鸡啼。
正是石岩开出时,祭了三杯酒,喊三声,拖出神来。供奉四季神灵保佑耕种丰收。千年古来祭期,三月初三日、四月初八日,夏季祭丁、七月十五日目连、八月祭秋社、九月九日许平安愿。冬季酬平安愿。祖宗流下古记代代传的“忌日”而祭。切不宜以后转头回源。千叫万叫,六平庙千拜万拜,视子孙归源,管业耕种。贻源子孙千家洞,系湖广道州桑木源九股水源便上。此黄姓亦作即叔,称自古人留下,记与儿孙觉此情。朔我祖此户为。八九姓流离粤团回望嶷山。迷故土缘世系千家洞名,风俗习惯,接子招婿入户。年年吃清明祭祖公愿。正月祭春社。三月初三日、四月初八日祭般古王寿诞。五月廿二日洗泥、六月初六日祭捉虫、七月初七伸神祖公愿、八月祭秋社、九月初九日祭重阳、十月断稿愿、十一月还五谷愿、十二月瑶愿,三年还一次人丁愿。平时过节,二月初二日春耕节、四月初八日牛王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六月初二日夏种节、八月初二秋收节、十一月冬至节、十二月三十日年节。
三、富川瑶族来源资料分析
以上这份材料介绍了富川县瑶族历史来源状况,为我们了解富川瑶族历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不过,关于富川瑶族县志记载的这段瑶族来源史记,大多是汉、壮民族照一些瑶族家人存留下来的祖宗来源原记录而抄写的,可以参考。但从整个叙述史记来看,大部分是迷信说法。同时又是老古董,文句语法不清,标点符号没有,也不通顺。
另外,从富川县和连县的瑶族来源看,平地瑶和过山瑶都是来源于千家洞。族谱记载自南京来至千家洞,为了逃避封建皇朝的围剿,四处分散流转于富钟、恭城、永明、江华、贺县等县。从风俗习惯说,瑶族的衣服过去有花边,肩、裤脚都有花边。新中国成立后,富川县瑶族大部分改掉了穿花边衣裤,但仍有头巾包头的习俗。
瑶族过去大部分信盘古皇。三年小愿,十二年一大愿,都有大庙。过去少数民族没有政治地位,受压迫和歧视都没有当官的,就是当也当不大的官。富阳附近原为“内八原”(过去的区域划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在新华设五源书院,专门“教化”瑶人。在经济上,过去富川县划分有官粮、民粮、瑶粮三种。平地瑶交瑶粮。梧州人和民家人交民粮、官粮。瑶族现在还保存几十年前交“瑶粮”的单据。
富川县是瑶族汉族杂居之地,自唐朝起至民国这个地区斗争都很急烈。有李靖及岳飞部队来过。官府派兵“征剿”不知其数。过去作特殊地区来治理,加强奴化教育,所以瑶族中的举人也很多。凡“征剿”过来的瑶汉都受招抚,划地定居,称为“良瑶”(即平地瑶),但在民族特点方面还是有区别的。
总体来看,尤为难得的是,文中所记瑶族来源,为我们了解瑶族历史传说提供了新材料。黄钰所辑的《评皇券牒集编》收录评皇券牒和过山榜等瑶族文献共107编。这些文献内容大致相同,多说盘瓠龙犬变人,帮助评皇打败高王,得到评王封赏,与三公主成亲,繁衍瑶族十二姓。评王还特许十二姓"sE瑶”,任行天下,三锹戽水不上的山地,任王瑶耕管为业,蠲免钱粮差役,官府不能阻拦瑶族迁移,不得与汉人通婚。这些文献神意太浓,甚至怪诞不经,且功利倾向十分明显,令人难以置信。
这份材料虽然也讲盘瓠龙犬变人的故事,但不是文章的重点。此文的重点是讲述千家洞故事。千家洞原是一处平旷肥沃乐土,有马胫大田、鹅胫大田、南蛇大田、平西大田,每丘年收禾3600把。瑶族十二姓就生活于此。元大德三年(1297),因杉木坝被烧毁,不能引水入田,收获减少,无法交纳钱粮。朝廷派官差来催粮,瑶民热情款待,每家吃一餐,因此耽误官差返程。官府则认为官差已被瑶民所害,于是发兵攻打千家洞,十二姓瑶族只得忍痛逃离。在逃离千家洞时,收藏了六尊铜铸神像,又建三丈三尺高的石童子作为标志,以便回时寻找。这个故事符合历史逻辑,具有较大的可信度。文中所记的“道州、灌阳、石广扶来问千家洞”,为后人寻找千家洞提供了线索,显得很珍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