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法国雕塑家戈迪埃-布尔泽斯卡
作者:欧阳英
促使戈迪埃—布尔泽斯卡摆脱罗丹影响的因素不只一种,但最为关键的是1912年结识英国雕塑家爱泼斯坦这件事。在后者的工作室里,戈迪埃—布尔泽斯卡看到了爱泼斯坦正在雕刻的一件作品,它就是为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地中的王尔德墓创作的装饰雕像。爱泼斯坦运用直接雕刻的方式,创作出吸收东方艺术风格的非再现性作品。这种作法及成果深深震动了戈迪埃—布尔泽斯卡,他发现这种反罗丹方式具有惊人的艺术表现力。虽然戈迪埃—布尔泽斯卡并没马上效法这件作品,但爱泼斯坦的艺术在他心里撒下了改变的种子。从1913年起,石雕取代了泥塑,成为戈迪埃—布尔泽斯卡的主要创作方式。与此同时,一些更明显地带有反罗丹或反传统的雕塑家的艺术倾向和手法,也被戈迪埃—布尔泽斯卡融汇进了自己的艺术语言。
《哭泣的女人》、《男人与女人》、《男孩》、《女人》等浮雕,《基督头像》、《悲哀》、《歌手》、《女人形象》、《站立的女人像》、《美女鱼》、《参孙与达丽拉》、《胴体一号》、《母性》、《红石舞者》、《入睡的小鹿》等圆雕,都是戈迪埃—布尔泽斯卡新探索的成果。在这些石雕上,可以看到创造力进一步高涨的年轻雕塑家与二十世纪初叶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潮流更为合拍了,如实再现对象的传统更加明显地被他抛在了一边。就连较多保留着写实性的《胴体一号》,也透露出夸张变形、突出韵律感的艺术特征,更不用提那些更具代表性的反传统作品了。《红石舞者》就是这些作品的一个鲜明例证,虽然还有形体的影子,但它大大背离了再现性美术的基本原则,曾被视为造型基础的人体结构遭到严重的破坏。遵从艺术创造者的主观意愿,女人体变成自由转化组合的几何形态,在依然保留人体特征的基础上,整个团块状的雕塑呈现出浓重的抽象性。那融汇古风与现代趣味于一体的别致造型,以其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冲击着观赏者。布朗库西、爱泼斯坦、立体主义者、原始艺术或多或少都与戈迪埃—布尔泽斯卡的这类新作有着内在的联系。据此,他成为了典型的现代主义者。
赞赏戈迪埃—布尔泽斯卡这个无名小辈的少数人中,有一位西方现代文艺的大人物。这个人就是当时生活在伦敦的美国诗人兼评论家庞德。比戈迪埃—布尔泽斯卡大六岁的庞德,在戈迪埃—布尔泽斯卡身上发现了闪光的东西。从认识戈迪埃—布尔泽斯卡起,庞德就像兄长一样关怀年轻的艺术家。庞德不仅在精神上支持戈迪埃—布尔泽斯卡,而且在物质上帮助贫穷的他。撰文宣扬戈迪埃—布尔泽斯卡的雕塑成就,购买他的石雕作品,送他创作用的云石,凡此种种,都令戈迪埃—布尔泽斯卡感到温暖。
与爱泼斯坦、庞德这样的现代主义文艺实践者和倡导者的交往,使戈迪埃—布尔泽斯卡接近了更多的现代主义艺术家。1914年,戈迪埃—布尔泽斯卡加入了以英国画家温德姆 · 刘易斯为首的涡旋主义艺术团体。作为英国最早跨入抽象美术领域、追求动感、赞美机器,排斥英国文化中的自满和保守倾向的前卫艺术运动,涡旋主义在其实践中既吸收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因素,也借鉴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成果。虽然刘易斯本人攻击这两者,但这并不能抹杀事实。
戈迪埃—布尔泽斯卡作于1914年的雕塑,体现了他参加涡旋主义艺术运动后的探索。《运水人》、《庞德头像》、《坐着的女人》、《电鳐》、《牡鹿》、《立起的鸟》、《顽童》、《门环》、《玉符》、《鸟吞鱼》、《爱情场景》、《波尔纳小姐》、《玩具》、《庞德肖像》、《狗》等作品,仅从题目上看,就能感到他涉及的题材并不单一。有些题材还颇为新颖,如《门环》所涉及的。进一步分析,会发觉在样式上也不雷同,既有石雕、木雕,也有以塑为基础的青铜像、石膏像。当然,不同材质的石雕仍是主要的样式。不过,最值得关注的还是表现手法。在上述面貌不尽相同的作品中,相当一部分抽象的倾向更加突出了。如果说《运水人》与《红石舞者》在抽象化方面差距不大的话,那么在《电鳐》、《鸟吞鱼》、《庞德肖像》上,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你已经很难辨别出具体形的影子,可以说纯粹的抽象形完全控制了局面。不同形状的几何形穿插组合,构成一个个面目有别的独特造型。曲面、平面直线、弧线以多变的方式,融入这些新颖的坚实雕塑体块,为每件作品营造出属于自身的形态、节奏、气势和意蕴。此外,对不同材料质感的关注和处理,也增添了雕塑的表现力,成为打动观者的一个因素。在这类作品中,我们不难感到它们与布朗库西、爱泼斯坦、亚尔西品科、莫第里阿尼等的艺术有种亲缘关系。这并不奇怪,当时戈迪埃—布尔泽斯卡在涡旋主义期刊《狂风》上就坦承他欣赏这些美术家。在创作抽象性作品之余,戈迪埃—布尔泽斯卡有时也会回归具象世界。《爱情场面》和《波尔纳小姐》就是这样的作品。或许,题材的不同影响着他选择表现方式。
纵观戈迪埃—布尔泽斯卡的一批又一批作品,你会感到在他身上燃烧着一股不竭的创造力。那些欣赏和赞美他的人,肯定对他的未来充满希望,谁也不会料到紧接着发生的那桩悲剧。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少年轻有为的生命终止在枪林弹雨中。1914年,戈迪埃—布尔泽斯卡被征入伍。他在战壕里还抽空创作,但艺术的热情很快就随生命消失了。1915年6月5日,他被射杀在法国讷维尔圣瓦斯特,年仅二十四岁。才子夭折总是令人伤情的,本文开头引述庞德的那段话,反映的正是这样的心情。见不到的未来成就,通过丰富的想象会被放大,在人们心中闪耀着分外美妙的光彩。对戈迪埃—布尔泽斯卡的某些评价或许就含有类似的成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地说,戈迪埃—布尔泽斯卡只能称作名家,而非大师。他既无法跟影响过他的布朗库西相提并论,也不能同受他影响的亨利 · 摩尔并驾齐驱。不过,这并不会妨碍我们观赏他的雕塑,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