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论日本挫折文学
作者:李德纯
挫折文学所反映的主题也没有脱离时代,他们经历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日本近代史上的“米骚动”1918年8―9月日本劳动群众的自发性的革命运动。第1次世界大战末期,由于政府搜购军粮,米商乘机囤积居奇,米价暴涨。日本人民反对米商抬高米价的斗争席卷日本列岛,政府当局实行军警镇压,运动失败。和反对“治安维持法” 的斗争的必然延续。挫折文学的主人公的摇摆性甚至是自甘沉沦,始终没有脱离人物本身的历史厚重感。只有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作品,这些知识分子的真实人生才不至于被主流的历史和意识形态遮没和淡忘。几部小说的主人公在奋斗与挣扎中落得个英雄末路的凄凉,不仅反映了个性主义者的心灵悲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历史不可扭转的浓浓悲剧况味、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历次群众运动的局限。作家以平静优美的笔触,把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转化为具有艺术意义的结构,还原了在历史中留下足迹的日本进步青年经历了异常艰辛和漫长的寻求真理之路,揭示出他们内在悖论与矛盾,既留给自己以深深的自责和无尽的思念,也提供了更多深层次的东西供人们思考:面对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应仅仅是个名词, 它也是力量和平衡的最完美的结合。
挫折文学还真实再现了日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生活片断,不管日本人民的运动多么幼稚、偏狭甚至迷误,有太多的内部纠葛,总的来说还是一场爱国壮举。正是如此强大的理性力量,使几部流于伤感与哀怨的作品也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作品触及到的这代知识分子对苦难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有时甚至把对苦难的主动承受看成是自己获取人格的前提,由此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化理想对个人精神品格的有力支配。
任何一种文学运动的盛行必然伴随着衰落。曲折和失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成长的经历,是一次蜕变,是一次凤凰涅槃。每个人都会遇到坎坷甚至灾难,关键在你是否能够渡过难关,变被动为主动。如果苦中取乐,举重若轻,就能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中美梦的破灭, 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达到一种永恒的精神和谐。如果这样,蜕变和涅槃就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 而且更带有人文的关怀。这尽管令人痛苦,却是关系青年一生发展的哲学命题。真正的失败是放弃追求,自暴自弃。悲剧能净化人们的灵魂,一个社会如果能够承认和面对悲剧,这个社会的纯化度就是很高的。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的“逾越制约” 理论,能够让我们知道自身问题的局限,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找到解决的办法,去超越那世界、生活和自身给我们的制约,塑造一个完整的自我。本着这种观点,告别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段的挫折文学经过自省内敛,其主题到今天已经渐成式微。
日本战后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已经同今天的读者相隔整整半个世纪了,然而那些纷繁复杂的故事,却令我们想起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有一句充满了诗意的话:“光在大质量客体处弯曲。” 在群众运动中,一个个人就好像是一束束五彩的光线,而波澜壮阔的斗争就是那个“大质量客体”,人们在穿过它时会发生“弯曲”。 就重大社会历史变迁对于个人生命的影响而言,挫折文学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创作领域。虽然过来人的文学沉痛有余,沉溺于倾诉,让人看到了人性的黑暗,抹不去心头的那股沉重,但作品中的每一个灵魂都在事件和关系中受到拷问,那些在正史里无一席之地、只会偶尔在野史和囗头传奇中一露峥嵘的生机勃勃的青年群体的身影,将长久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保留下来,一次次轻轻唤醒人们那沉睡已久的忧愁与感动, 为后人留下无尽的怀想,暗夜中的张望。
(责任编辑沈维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