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诗经·溱洧》的主旨及其他

作者:钱玉趾



莲曲》:“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柳。”欧阳修《蝶恋花》:“玉勒雕鞍游冶外,楼高不见章台路。”以上的“游冶”都指纵情声色之游。上述“游”的本字是“避”,不是游泳的游,与洗濯无关,与祓除不祥无关。
  固此,《溱洧》的“观乎”、“且往观乎”中的“观”应是“游冶”的意思,是纵情声色之游的意思。这个“观”已包含了“欢”,包含了“女爱男欢”。所以,“观”用不着改为“欢”,或作欢解。当然,“观”更不是余冠英所说:“观亦可读为灌,灌为洗灌,洗濯所以除不祥。”《溱洧》有“洧之外”,是说在“洧之外”游冶,而不是在“洧之中”游冶;因此,不是洗濯应属无疑。
  
  四、《溱洧》的主旨
  
  宋代朱熹《诗集传》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采兰水上,以祓除不祥……此诗淫奔者自叙之词。”余冠英(诗经选·溱洧)译诗的小序说:“这诗写三月上巳之辰,郑国的溱洧两河,春水涣涣,男女在岸边欢乐聚会的盛况。”其“注二”说:“郑国风俗,每年三月上巳日男女聚在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秉兰草,祓除不洋。”陈子展等(诗经)对《溱洧》主旨的说明基本同上。程俊英《诗经译注》中《溱洧》的题解说:“这是描写郑国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洧河岸旁春游的诗。上已是指三月上旬的巳日。按当时的习俗,这—天,官民都要到东流水中洗垢,祓除不洋,名为修楔。三国以后,改用三月三日为修楔的节日。这实际上是古代的—个春季卫生活动。这首诗,就是描写郑国这一节日的盛况,传神地再现了—群男女相聚,趁此机会表达爱情的热烈场面。”
  以上说法似难令人信服。以下分四个方面论析。
  l、《溱洧》中没有写到溱洧河水中洗垢的内容。
  2、《溱洧)中没有写到官民(只写了青年男女),没有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内容。
  3、旧历将春季分为盂春(初春)、仲春(中春)、季春(暮春),三月已属季春。《周礼·地官司徒》载:“媒氏掌万民之判….—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中春之月,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朝廷明令:“会男女”,鼓励明恋私通,惩罚不从令者,这就形成了空前的中春盛会。孟春是正月,中春是二月,中春已举行过盛大的男女求偶欢爱的聚会,季春(尤其在三月三日)又举行这样的聚会,这是不可能的事(少数人利用修禊节日求偶欢爱是另一回事)。《汉书·地理志下》载:郑国“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郑诗》曰……‘溱与洧,方灌灌兮”’,也没有说三月上巳日祓除不祥之类的话。《溱洧》末句“赠之以勺药”,朱熹注:“勺药,亦芳草也,三月开华(花),芳色可爱。”勺药,即芍药,《辞海》说是初夏开花,《本草图经》说是夏开花,《中药大词典》说是公历5-7月开花。陈启源说:郑国“三月不得有今之芍药花”[9]。所以朱熹之注不确。古代的人们借赠芍药表示恩情,缔结良约的意思。三月初的芍药与二月底的芍药应该差不多。借赠开花的芍药,或赠不开花的芍药表达的是同一种情感。因此,我们不要看到赠芍药,就把时间定在三月,说《溱洧》写的是三月上巳日的春季卫生活动,都是不可信的。
  4、《周礼·春官宗伯》载:“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宗伯之下有许多下属,下属之一是司巫。司巫之下又有男巫、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这里的“岁时”,是说一岁中的四时(四季),并不是专讲三月巳日。《续汉书·礼仪志上》载有三月上巳日洗濯祓除的内容,南朝梁人补注说:蔡邕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楔于水滨,盖出于此。”再说,《溱洧》中没有女巫,也没有女巫祓除、衅浴的内容。因此,说《溱洧》是写三月巳日洗垢,祓除不祥,似难成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溱洧》的主旨是《周礼》所说的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是男女在溱水洧水岸边求偶欢会的热闹场景的记述。
  
  五、《溱洧》中的性风俗
  
  《溱洧》共2章,每章12句。今人作白话新译,其与旧注可以互补互证,以使旧注更为准确,今译更为信达。这里,笔者对《溱洧》的有些词语再加注释:既且的且,语助词,不作徂解。洵,确实。訏,大的意思;《汉书·地理志下》作“盱”,也是大的意思。维,有独的意思,与《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维相似;《汉书·地理志下》作“惟”,有只、独的意思。伊,有是的意思,不作语助词解,与《诗经·豳风·东山》“伊可怀也”的伊相似。
  《郑风》的《蹇裳》“子惠思我,蹇裳涉溱……子惠思我,蹇裳涉洧”,是一位怀春女子在溱水洧水边呼唤河对面的男子涉河与之欢会,是单个的思恋活动,而且没有成功。溱水在河南省密县(郑州西南约40公里)东北的圣水峪东南流至大隗镇,与洧水汇合为双泊河。洧水源出河南登封县(在密县西)的东阳城山,东流至大隗镇与溱水汇合成双泊河。两河汇合成一,含有两单成一双的吉祥意义。成都的府河南河在合江亭汇合成一,许多相恋男女要到那里相会,结婚时要到那里合影,应是图其吉祥意义。因此,溱水与洧水的汇合口应是古代郑国男女心目中恋爱欢会的吉祥地。《溱洧》描述的是众多男女在中春时节前往“洧水外”欢会求偶的大场景,可以说是—种古代情人节的大型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郑国人的性观念是开放的,由溱水洧水的汇流特点与吉祥意义,我们应该知道《郑风》为什么津津乐道“溱与洧”了;知道《溱洧》开头用“溱与洧,方涣涣兮”起兴,以引出“土与女,殷其盈兮”的本意了。《溱洧》中“女曰‘观乎”’、“士曰‘既且’”,只是作者摄取的大场景中的—个特写镜头,不能因为有这个特写镜头而把《溱洧》看作是—男—女的相恋欢会。作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全局与局部统筹,大处与小处结合。统观《溱洧》,说明作者的艺术手法极为高明。
  《郑风》有2l首诗,朱熹说:“淫奔之诗”有“七之五”(15首),“皆为女惑男之语”。这种情况有两个可能:一、郑国女子特有风情,特别狂放;二、因多年的战争,导致女多男少(像卫国战争后的苏联,朝鲜战争后的朝鲜),造成女子获得情爱的困难,因而产生大胆、急切的心情。《溱洧》中的女子邀请男士游冶(观),男士说已经游冶过了(既且),女子请求男士再游冶一回。这之后,男士可能欣然答应,便双双手挽手欢愉地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男士是如何受女子的青睐,“令会男女”的活动是多么踊跃、热闹,《溱洧》的问答词语是多么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闻一多《诗经的性欲观》说:“《周札》讲‘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之无夫家者’……凡没有成婚的男女,都可以到一个僻远的旷野集齐,吃着,喝着,唱着歌,跳着舞,各人自由的互相挑选,双方看中了的,便可以马上交媾起来……《溱洧》是郑诗里第二篇讲性交的。”闻之说可参。我们认为,“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是私奔、私通都允许,都不禁止,当然包括交媾。但是“洵訏且乐”、“伊其相谑”,写得比较含蓄,还不属直露的性描述。末句“赠之以勺药”,在古诗词中,药读作Yue,与约同音。勺药的谐音是勺约。《汉书·艺文志》有“勺椒浆”,勺是动词,是舀的意思。约,有约定、盟约、誓约的意思。勺约,有获得盟约的意思。《溱洧》中相恋的男女,一方赠送芍药,—方接受芍药,意味着已经进入了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甚至海誓山盟的境界了。在美妙的季节,在美妙的地方,以手执香兰开头,以赠芍药结尾,《溱洧》写得是多么美妙、精湛而蕴藉!
  注释:
  [1][5]陈子展、杜月村.诗经[M].巴蜀书社,1998。
  [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钱玉趾.探真古今诗文[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4]余冠英.诗经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6]钱玉趾.屈原楚辞全新解译[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7]邱宜文.从《九歌》之草木试论香草与巫术[J].社会科学战线,1995(5).
  [8]王立.中国传统性医学[M].中国古籍出版社,1998.
  [9]魏炯若.读风知新记[H].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Z92.
  作者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成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