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说“取笑”

作者:孙菊芬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一段文字。其中“取笑同学翁”一句,意为“被同学嘲笑”,与现代汉语的说法恰好相反。
  上古汉语中,“取笑”一词主要出现在“NI+取笑(+于/於)+N2”的句法环境中。其中的“取”有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表示“受到”、“招致”,与“笑”构成一个动宾式的组合,语义上相当于“N1取512笑”,指“N1被N2笑”或者“N2笑N1”。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中古时期,可记作“取笑广。如:
  1、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国语·晋语三》)
  2、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平?(《三国志·吴书七》)
  3、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乎;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颜氏家训·文章》)
  4、今仆之委质,有年世矣,安可自同于匹庶,取笑于儿女子哉!(《北史》卷五十六)
  发展到近代汉语前期,“取笑”就产生出—个新用法,表示“嘲弄”、“取乐”、“打趣”,可记作“取笑2”。其中“取”的“招致”义明显淡化,开始退居次要地位,表义重心落在后一个语素“笑”上。如:
  5、便道我曾从某人处讲论,一向胡说,反为人取笑,亦是坏了多少好气质底。(《朱予语类·训门人四》)
  6、呆子慌了道:“哥哥莫取笑,可曾有水来么?”(《西游记》第五十三回)
  7、燕青道:“相公,这利物倒不打紧,只要攧翻他,教众人取笑,图一声喝彩。”(《水浒传》第七十四回)
  但需要注意的是,“取笑2”在用法上与现代汉语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它主要出现在“N+取笑”的句法环境中,一般不带宾语。据统计,《西游记》的3例“取笑”都不带宾语。《水浒传》的16例中,只有3例直接带宾语。《红楼梦》的45例中只有1例带宾语。如果需要指出动作涉及的对象时,则都是借助介词“拿”来引出的。如:
  8、先生道:“原来你们怕吃官事,我也是取笑你们。”(《三遂平妖传》第二十四回)
  9、石秀笑道:“我自取笑你,你却便慌。且只顾吃酒。”(《水浒传》第四十六回)
  10、众人知道他是取笑惜春,便都笑问说:“还要怎样?”(《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11、林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取笑2”直接来源于“取笑1”,尚未发展成熟,受旧有语义结构残留信息的影响,另外带对象宾语的可能性不大。同时,由于“取笑广的用法虽然在口语中遭到排挤,但仍出现在—些保守性的语言材料中。如果新旧用法都带宾语的话,很可能会引起理解的歧异。这应该也是制约“取笑2”带宾语的一个因素。
  之后,随着用法的不断发展,“取笑1”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取笑2”则最终完成了内部语义的整合,成为一个及物动词,出现在“N1+取笑+N2”的句法环境中,来表示“N1笑N2”或者“N2被N1笑”。这时,“取”的“招致”义完全淡化,变成了一个陪衬性的语素,没有表意功能,主要作用在于凑成双音节而已。这也就是“取笑”在现代汉语中的惟一用法。如:
  12、起绰号来取笑别人是对别人的不尊正。
  13、矮个儿夏明很烦恼,因为同学们老爱取笑他。
  可见,语言不仅有传承守旧的一面,更有发展变化的另一面,所以能够一直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