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正直的汲黯等

作者:崔雨风等



做的事业也不重要,但属亲信。“洗马”,大约相当于太子的侍从官。虽然如此,汲黯却很当回事,把这官做出了味道,“以严见惮”,很讲原则,大家包括太子在内都怕他。或许也有因嫌恶而懒得理他的成份在里头。
  汲黯就这么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太子后来当了皇上,是为汉武帝。汲黯也跟着受到提拔,官名叫“谒者”,专司传达之事,秩比六百石。俗话说:跟着首长转,见官大一串。汲黯当时肯定就是这么想的。这个世家出身的大官僚,熟悉做官的进止尺度和权力运作方法。
  东越的少数民族闹纠纷,发展成了械斗;当局没有控制好,终于演变成战争。皇上派汲黯去看看,走到半路,汲黯就往回走,给皇上说:“少数民族扣架,是他们的风俗习惯,不足以辱天子使者”。皇上明知他是困为路途艰险、事情棘手而中途退回的;好在事在边鄙,影响不大,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处理,也就舍而不问。河内失火,烧千余家,武帝又派汲黯去灾区慰问。汲黯去转了一圈,回来说:“火只烧了千余户人家,不足忧。我在河内看见旱灾严重,涉及万余户人家。我当时也来不及报告,便自作主张,假传圣旨,凭着手中特有的介绍信,打开了洞内粮库,赈济贫民。请皇上治罪吧。”皇上反应快,连声说:办得好办得好,开仓救灾,正是我的想法,我代表我的人民感谢你。这两件事让皇上觉得汲黯很有点政治头脑,分得清轻重缓急,提拔他做荥阳令。谁知汲黯全没心思做个小地方官,称病不去,背上行囊回家。皇上本是打算发火的,一想又觉得人才难得,于是又提拔他为中大夫,秩比千石。中大夫相当于后来的言官,专司议论进谏之职。
  那个时候汉武帝召集了不少的文人儒士在自己身边,一心想当个尧舜一样的皇帝,嘴里老念着要治国以德、爱人以仁、使民以义。有一天在朝堂上,君臣又在讨论着这些问题,冷不丁汲黯插进来说:“陛下你表面上装仁义,实际上心里想的是开疆拓土、巩固权力,就这样还想效法唐虞之治?”
  武帝听了老大不快,越琢磨这话越不是滋味,终于忍不住气愤愤地离座而去。一到后庭大骂开了:“甚矣!汲黯之戆也!”有你这么蠢的?混帐王八羔子!
  同事们也都批评汲黯,说他的不是。汲黯说:“天子让我们当大官,站朝堂,难道是为了顺着他的心意随声附和?如果大家都一味阿谀奉承,那皇上还能得个什么好呢?我在这个位子上,该怎么说我还要怎么说,前途性命算什么,朝廷总得像个朝廷样!”
  另外一个时候,那是为匈奴浑邪王带领部下来长安投降的事。汉武帝觉得这是自己一件不朽的功绩,非常重视,要求事情要力得隆重些、体面些。为此派出马车两万乘。任务摊到地方,地方政府因为连年征战,早已成为空壳,又没钱置办,就开白条子,向老百姓赊马。老百姓不见现钱,哪愿出马,就把马给藏起来。这样迎接匈奴王来降的马车事到临头都没有办齐,弄得武帝很没脸面,要杀长安令。
  汲黯急冲冲进宫,对皇上说:“杀个小小的长安令到哪儿?要杀就杀我!这样老百姓就肯出马啦!浑邪王是背叛他的主子来投降的,这种背主之奴。也值得这么隆重迎接?现在弄得全国上下应接不暇,又要杀自己的人,这是干啥?是为了让匈奴高兴?”噎得武帝无话可说。
  汲黯在两项重要的国策上与武帝有不同意见,一是对匈奴,武帝主张征伐,而汲黯则主张少生事、毋起兵、搞和亲。一是对儒术,武帝信仰儒术,尊崇儒士,而汲黯学黄老、好清静、轻儒士。幸好武帝并非狭隘昏庸之主,虽然并不一定听从汲黯的意见,但毕竟是自己龙潜时的亲信,而且总的来说,这人说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汲黯常常不避忌讳不讲礼数提意见、建议,触犯武帝。武帝也非常生气,恨不能找件事整治整治他,但又常常不能不倚重他。
  当言官的时候,汲黯“以数切谏”,令皇上生厌,外派做东海太守。汲黯做官,最大的特点,一是不与民生事,不搞形象工程,“治官民,好清净”、“治务在无为而已”;二是充分发挥手下的作用,“择丞史任之”;三是善于抓大事,不计较细枝末节,“责大指而已,不细苛”,“引大体,不拘文法”。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黯多病,卧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武帝很高兴,“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主爵都尉”后改称“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合称“三辅”,辖区都在首都附近,是个比较重要的职位。
  以后汲黯因为得罪了公孙弘、张汤等,皇上也不喜欢他,“虽上亦不悦,欲诛之以事。”于是派他去做右内史,即京兆尹。京兆尹治内多皇亲国戚和当朝权贵,不管,要得罪皇上,管吧,又得罪大人物,摆明了要汲黯的好看,但借口是冠冕堂皇的:“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弗能任。”汲黯顶着压力去了,“数岁,官事不废”。
  后来,楚地不太平静,而淮阳为楚的交通冲要之处。武帝有意让汲黯担任淮阳太守。这个时候,汲黯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而且因为得罪了皇上,赋闲在家多年。年轻的时候汲黯就不愿做地方官,这个时候更不想去了。武帝一眼看穿了他的心思,单刀直入地说:“你是看不起淮阳这个地方吧?或者心中还有不满?我是看到淮阳官民关系不好,这个地方又重要,需要借重你的威名。身体不好不要紧,在东海的时候你不就卧阁内不出吗?你又去淮阳卧而治之吧!”汲黯只得起身。“居郡如其故治,淮阳政清。”
  十年后,汲黯死在淮阳太守任上。汲黯死后,武帝念及他的忠心正直,对他的后人特别关照,提拔他的弟弟官至九卿,他的儿子也官至二千石,为诸侯相——汲黯忙活一辈子,也不过如此。他的老家卫地有很多人都官至九卿,然而这些卫地的后进们都敬畏汲黯的严肃讲原则,不敢轻易地去拉关系结圈子。
  《汉书》上说:汲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者弗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游侠,任气节,行修洁。”中国历史上少有像他这样的大臣:缺点如此可爱,性格如此鲜明,对国事如此忠诚,对政治如此娴熟。但他之所以为史家所倾慕,则主要得益于品性的正直。这正如《汉书·张冯汲郑传》所赞那样:“汲黯之正直,……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成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