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音容宛在 风义犹存
作者:文史成
1950年3月,杨老任成都市回民文化协会副主任兼宗教股股长,虽在斋月,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组织回民群众在寺内赶制棉衣上千件,支援抗美援朝。1952年,铁路部门征用成都西郊土地(回民公墓所在地有上千座祖坟),不少回民思想不通;因为按教义,回民坟墓不能随便搬迁。杨老在古兰经上找到依据,引经据典说服回民教友:凡事不能死搬硬套,为了国家建设,迁祖坟可以作为特殊情况例外;并带头迁走祖坟。于是几个月内,拆迁工作顺利完成。同时,他还协助完成了回民世代聚居的皇城坝贫民房舍拆迁、街道扩展,修建人民南路的任务。1953年,他又协助办起清芳食品厂(回民食品厂),不仅解决回民生活所需,更丰富了成都的饮食文化。
1972年12月,90高龄的杨培之先生患脑溢血,临终前嘱咐其子杨慈安:“好好地在清真寺,两世兼顾,遵纪守法,爱国爱教”。30日,杨老归真。在那动乱年代,仍然举行了杨培之先生的追悼会。这是党和人民对一生为人民作好事,与党肝胆相照的杨老给与的最高评价。
几位老前辈早已离开我们了,但只要阅读他们的事迹,联想当年,仿佛看到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言行举止。他们为增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抵御入侵的敌寇,促进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墨痕。半个世纪过去,“哲人日以远,典型在夙昔”(文天祥诗),音容宛在,风义犹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他们仍然是后进者的学习榜样。
(本文整理过程中,参考了成都市政协文史委、民委、伊斯兰教协会、满蒙人民学委会编著的有关资料和《新繁东湖》等书,谨致谢忱。)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