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四川抗战时期的工业发展述评

作者:谭晓钟



  另外,国民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内迁和在后方建立新企业,也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奖励、协助和扶持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1、对于生产军需用品的企业,如冶金、机械、化工、电力、能源、交通器材、医药、被服等,实行免除税收、补助迁移费用、给予预先运输、减免国营交通运输费用、划拨企业建设用地以及奖励等政策;2、对于为民生所必需的企业,如纺织、饮食、教育用品等,实行免除税收、免除检验、给予运输方便、代征建设用地等政策;3、对于内迁企业给予贷款,主要有搬迁贷款、经营贷款、建筑和购买设备贷款、疏建和保护工程贷款等。这些贷款主要由国民政府工矿调整处负责办理。
  根据国民政府统计局统计,截至1940年底,内迁的企业共计448家。从内迁企业原住地来看,以上海和武汉两地最多,分别是148家和160余家。从迁入地来看,迁入四川的最多,有254家,占54.7%;迁入湖南的次之,有121家,占29.2%;之后分别是迁陕西27家,占5.9%;迁广西23家,占5.1%;迁入其他各省23家,占5.1%。而在抗战中,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湘桂大溃败,原先迁往湖南、广西的企业又被迫再迁,其中绝大部分迁入四川。而迁川的企业90%以上分布在重庆及周边地区。[6]
  
  三、重庆经济中心的形成
  
  早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就比较注意制定大后方工业发展规划,推动四川的工业经济中心的建设。其在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后,确定了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和充分依靠旧有的经济中心以及依地理位置、原料产地、交通运输条件而定的方针。因此,国民政府分别建立了一些工业区,而最大最集中的工业区,最符合条件的就是重庆。重庆地处大西南腹地,是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在西南地区大城市中,重庆的工业基础最好。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又成为战时国家的政治中心,以重庆为战时国家的工业中心自是顺理成章。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四川的近代工业非常薄弱,发展也非常缓慢。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组织的沿海沿江地区工业的内迁,使四川的工业一改战前发展颓势,各类工业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近代工业体系。可以说,抗战时期是四川近代工业的发展高潮。
  沿海沿江的大批兵工和民营企业内迁以后,分别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陕西、甘肃等后方省区形成了11个工业区,以四川最多,有5个。具体是:1、酉阳龙潭镇是汽车修理、装配与炼油工业区;2、万县、长寿、涪陵一带有水电、棉油工业区;3、泸县、内江、五通桥、乐山、自流井等地建有发电、酒精、制盐、制酸、造纸、炼油、炼焦等工业;4、威远地区建有煤炭和钢铁工业;5、重庆地区,沿长江东起长寿,西至江津,北起合川、南达綦江的范围内,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区。
  重庆集中了大后方军工和民用的主要企业,如枪炮、弹药、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行业,建立起四川的近代工业体系,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军工和民用物资的主要生产基地。
  兵工方面,先后内迁重庆的各个兵工企业,都是中国兵工企业的精华;加上国民政府兵工署接收、改造、征用的原川军兵工和与兵工相关企业,经过配套整合,形成重庆军工生产基地,造就了抗战时期中国军事工业的中心。它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
  钢铁工业方面,国民政府在重庆领导建设了一系列钢铁生产企业,其中炼钢厂7家,占整个大后方炼钢厂的70%,生产的钢占全部钢产量的80%;冶铁企业的数量虽然不多,但生产的铁却占大后方全部铁产量的50%。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主要钢铁基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机械工业方面,重庆集中了内迁的大多数机械企业。据统计,在1940年,重庆机械企业数量就占整个大后方机械企业数量的65%,资本金额占51.5%,工人数量占37%。其重要地位显而易见。
  化学工业方面,重庆的化学工业发展也较快,尤其是与动力和燃料有关的工业发展很快。抗战时期汽油、柴油等燃料油短缺。为解决这一问题,炼油和代用液体燃料(酒精以及用桐油、菜籽油等植物油提炼)生产企业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据统计,1944年,重庆有炼油企业35家,占大后方全部炼油企业总数的40%以上。其他民用化学工业也有了长足进步。
  纺织工业方面,重庆在抗战前虽然也有纺织企业,但没有一枚纱锭,不能纺纱。抗战时期沿海沿江纺织企业内迁重庆,这才开创了机器纺纱的新局面。当时重庆集中了中国最大的几家民营纺纱企业,使重庆成为主要的棉纱生产地。据中纺公司1945年1月制作的《大后方纱厂一览表》统计,重庆纺织企业拥有的纱锭数量占整个大后方纱锭总数的51.6%,占织布机数的50.4%,棉纱产量的52.8%,棉布产量的32%。
  由此可见,重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战时经济中心,为支撑全面抗战做出巨大贡献。
  
  注释:
  [1]经济部《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1938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
  [2]王国强:《中国兵器制造业发展史》,第109页,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3]《兵工署训令》(1937年10月17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档。
  [4]《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厂厂史纪略(1946年)》,贵州省档案馆藏档。
  [5]《内迁工厂史料专辑》(一),《民国档案》1987年第2期。
  [6]参见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第52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年。
  
  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都)副研究员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