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抗战时期的“虽残不废”运动

作者:苟兴朝



  协导会除了上述工作外,还从事合作指导及福利工作。为了使荣军能安心受训就业,凡有关荣军生活的一切问题,如子女教育、家属救济、养老储金及寿险等,协导会均设法为之解决。
  为了促进解决荣誉军人的职业,除了通过成立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以指导、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文件来保障外,还成立了荣誉军人生产事业委员会来具体负责组织荣军生产事业。
  荣誉军人生产事业之发韧可以追溯到中国工业协会与中国红十字协会在贵阳合作创办的荣誉军人职业训练班。1940年6月“伤兵之友”社总社为推行“虽残不废”运动,邀同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农产促进委员会、红十字会矫形外科中心、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等四个团体,合组荣誉军人生产事业委员会。是年11月,“伤兵之友总社推三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推二人,中国红十字会推二人,成立一共同委员会,定名为‘荣誉军人生产合作事业委员会’”[9]。1944年3月,美国援华会及军医署也加入进来,并延请了一些社会贤达参加。
  荣誉军人生产事业委员会的内部机构设置比较简单,设主任委员及秘书、专员、办事员等共七人。该会经费来源,大部分由美国援华会、英国援华会及伤兵之友社总社拨助。委员会的业务分为三种:第一,协助政府办理全国荣军善后事宜;第二,举办职业训练,协导荣军自行就业;第三,选择荣军优良驻地,试办农工生产事业。
  就试办农工生产事业而言,荣誉军人生产事业委员会发起了“荣誉军人屯垦运动”,为此在全国范围内试办了五个农场,分布在湖南靖县、陕西富平、四川宜宾与云南省及华北地区,其中尤以湖南靖县和陕西富平的规模最大。“靖县农场容纳荣军及其家属约计5000余人,为全国荣军生产示范区之一。生产组织以各农垦单位为合作社,而全区社务业务财务由联合社掌管。该农场垦地面积有1700多亩,年产稻谷50000余石,猪羊各数千头。联合社附属机构甚多,有造纸、纺织、机器、翻砂等”[10]。
  在抗日战争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虽残不废”运动既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战事业,又为国民政府保持战时社会稳定及战后荣军的安置,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应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注释:
  [1]“虽残不废运动”是“伤兵之友”运动的第二阶段。“伤兵之友”运动第一阶段以救助伤兵,帮助其重返战场为宗旨,而第二阶段的“虽残不废运动”以处理荣军善后为指归。
  [2]抗战期间民众对于受伤战士都尊称为“荣誉军人”,简称“荣军”。
  [3]祈之晋:《段绳武先生传略》,《残不废月刊》,第1卷第1期,1947年。
  [4]《残不废月刊》,第1卷第7期,1947年。
  [5]参见瞿韶华:《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举行成立周年纪念》,《中华民国纪事纲要》,1941年1—6月。
  [6][8]参见郝子华:《荣誉军人的职业协导》,《残不废月刊》,第2卷第18期。
  [7]丁云樵:《本会附设职业训练所概况》,《协导》,1941年第7期。
  [9]《伤友合作社、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及各机关筹办伤兵生产事业》,《新华日报》,1940年11月8日,第2版。
  [10]徐维廉:《荣誉军人职业生产委员会概况》,《残不废月刊》,第1卷第l期。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