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蜀汉后期的三位“贤相”

作者:李绍先



  诸葛亮临终时向后主密表,推蒋琬继任蜀政,蒋琬之后则为费祎。后主尊重诸葛亮意见,之后几年中,实际上形成了蒋琬、费祎共同执政的局面。诸葛亮的这种安排,可以说大有深意。蒋琬为政清静,以安民为主,是一个守成之才。诸葛亮选蒋琬继任,是为了充分积蓄国力。而费祎恰恰相反,是一个才能很高非常会办事的人,诸葛亮让他继蒋琬之后,就是想让他建功立业。先蒋而后费,等于就是厚积而薄发。费祎与蒋琬的合作,一直非常融洽,可以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
  费祎“识悟过人”,看文件时只要用眼睛很快溜一遍就可以知道文件的主要内容,速度比别人快得多,而且过目不忘。他只用早晨和傍晚的时间处理政务,其余的时间都用来接见来宾、吃饭和休闲。他很喜欢下围棋,玩的时候痛痛快快地玩,工作的时候效率也很高。另一位同样受诸葛亮赏识的大臣董允,曾经代费祎做了一段时间的尚书令,他也想学学费祎轻松处理政务的样子,但不过十来天的时候就出了差错。董允十分感叹地说:“人与人的才干和能力相差得这么悬殊,费祎的才干是我所赶不上的。我把一整天的时间都用来处理政务,还是觉得顾不过。” 〔10〕
  其实,董允只是学了费祎下围棋的“样子”,而没有真正理解其下围棋的真谛。费祎下棋看似在玩乐,实则在棋盘上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思考着战争中可能会用到的奇谋良策。
  延熙七年(244年),魏国大军攻蜀,在兴势(今陕西洋县)驻扎宿营。费祎正准备率兵迎击敌人,大夫来敏前来饯行,希望与费祎下盘围棋。费祎爽快答应了。来敏专捡那激烈复杂,变化难以看清的下法,并且招招都是强手。而费祎神色镇定,防守得法,且暗藏杀机,不失分寸。来敏见无隙可乘,且棋势露出多处破绽,于是推盘认输。他恭贺费祎:“大战在即,我所以要求和你对弈,其实是要看看你的胸襟气度。现在我相信,你是抵御敌人的最好人选。” 〔11〕果然,费祎到前线后,坚壁清野,凭险固守,使魏军久攻不下,不得已全线撤退。
  在伐魏这件事上,费祎和蒋琬差不多是一样的态度,都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诸葛亮;诸葛亮都干不成的事情,大家最好不要接着干。所以,在他执政时,经常对坚持伐魏的姜维加以限制,给姜维的兵不超过一万人。这样做是有好处的,使蒋琬创造的和平稳定时期多延续了一段时期。
  费祎当国功名,大致与蒋琬相仿佛,虽经常不在成都,但军国大事,庆赏刑罚,都需经过他们的同意,然后始能颁布施行。费祎性格“宽济而博爱”,这很能得众心,是其优点;但是疏于防范,也是欠缺。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与僚属举行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趁费祎“欢饮沈醉”而刺杀了他。三国后期的一代名臣,就这样死了。
  《祎别传》说:费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陈寿在《三国志·蜀书》中说他“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故在他去世后,后主以“敬”作为他的谥号。
  
  费祎的得力助手董允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市)人,为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诸葛亮对董和十分欣赏。他在《群下教》中说,董和在自己身边工作七年,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哪怕跑上十趟也在所不辞。诸葛亮因此说:倘若大家都能够像董和那样殷勤,尽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史书记载,董和居官食禄“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担)石之财”。〔12〕
  董允幼承庭训,学养与人品均极好。刘备健在时,便任命董允为太子舍人及太子洗马。后主刘禅继位后,命董允为黄门侍郎。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代,进驻汉中,担忧后主年幼,分不清贤臣与小人,在著名的《出师表》中向后主慎重建言:“后宫之事,事无大小”,都要征求董允、郭攸之和费祎的意见。诸葛亮特别强调,若三人没有“兴德之言”,便将他们废掉,以责其慢,“以彰其咎”。实际上,郭攸之是个好好先生,不太坚持自己的意见;费祎则不久就去了汉中大营,做了诸葛丞相的参军,剩下来在后主身边立“兴德之言”的就只有董允了。而事实上,董允对后主可以说是“甚尽匡救之理” 〔13〕。他公正严明,协助后主摒除奸邪。他升任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后,统率亲卫兵,负责宫室安全。
  年轻的后主喜欢拈花惹草,打算广采民间美女以充后宫。众人皆不敢言,只有董允当庭直陈:“自古以来,天子的后妃之数不过十二,如今你已是嫔嫱满室,不宜再增。” 〔14〕后主居然低下架子要董允通融。董允义正词严,丝毫不让,遂使后主不得不打消念头。
  诸葛亮去世后,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刺史。他上疏后主,提出要对费祎、董允加以提拔重用,说董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宜赐爵土以褒勋劳” 〔15〕。董允认为自己并无大功,多次推辞不受。董允为人厚道,勤于政事,礼贤下士,史书说他曾为了接见“年少官微”的董恢而放弃了已准备好的重要游宴。〔16〕
  后主渐渐长大,侍奉宦官黄皓善于逢迎。后主很宠爱他,欲加以重用。董允深知黄皓为人奸诈,屡次当面斥责黄皓心术不正,反对对黄皓的重用。有董允这样一身正气的诤臣在,黄皓也不敢过分胡作非为;而且在董允去世之前,后主也始终未敢对黄皓进行重用。后者不过是个黄门丞而已。
  延熙六年(243年),董充被加封为“辅国大将军;翌年,又以侍中守尚书令,成为大将军费祎的助手。延熙九年,董允因病去世。
  董允病逝后,陈祗代他为侍中。陈祗对后主曲意顺从,深得宠信。黄皓投其所好,两个人内外勾结,狼狈为奸,开始干预朝政。陈祗死后,黄皓开始驾御后主,为所欲为。他利用手中的权势无所顾忌地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欺压那些不屈服和不附和的大臣们。蜀汉政治于是逐渐腐败。蜀人此时无不怀念董允。
  
  注释:
  〔1〕〔2〕〔6〕《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3〕〔4〕参见《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5〕 参见《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评曰。
  〔7〕《三国志·蜀书·费祎传》。
  〔8〕〔10〕《三国志·蜀书·费祎传》注引《祎别传》。
  〔9〕《三国志·蜀书·杨仪传》。
  〔11〕参见《三国志·蜀书·费祎传》。
  〔12〕《三国志·蜀书·董和传》。
  〔13〕〔14〕〔15〕〔16〕《三国志·蜀书·董允传》。
  作者单位:德阳理工大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