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满山红叶读书声

作者:王国平 徐 军



  郊原草色无穷碧,万里晴空共水深。
  几疑前山无公路,忽闻人语出林阴。
  灵岩书院学生唐至中所题的这首《山行》成了师生们行进山间的优美注脚。这是灵岩山上的又一道美丽风景。
  
  《灵岩学报》与《秦汉史》
  
  为了让灵岩书院能长久地办下去,李源澄先生费了不少脑筋。
  1946年春,李源澄先生找到自贡开明盐商余述怀先生求助。余先生赞助了一笔钱。虽说这笔钱只是杯水车薪,但是,李源澄先生仍用它来办了一本学术刊物《灵岩学报》,为灵岩书院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当年10月,《灵岩学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出版时间为“民国三十五年十月”,刊期为“半年一期”,定价为“壹千伍百元”,编辑者为“灵岩书院(四川灌县)”,发行人为“余次青”,印刷者为“华英书局”,经售处为“本院及各大书局”,共有32页,印数不详。现在在一些大学的图书馆还可以翻到它。
  《灵岩学报》创刊号上刊发了六篇学术论文。它们分别是:蒙文通撰《黄老考》和《杨朱考》,李源澄撰《天人合一说探源》,王树椒的遗著《论两汉魏晋用人标准之不同》,唐君毅撰《佛学时代之来临》和张德钧撰《胡子知言发微》。这些作者除了王树椒英年早逝之外,其余的都是名重一时的学者。因此,《灵岩学报》在当时是一本质量非常高的学术刊物。
  李源澄先生在书院里边讲学边著书,一部沉甸甸的《秦汉史》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他请钱穆先生为该书作序,并于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穆以前在北大教过秦汉史,对此知之甚深。他提起自己“往者谬膺北京、清华诸校讲席,授秦汉史,草为讲义,及新莽而至,其下未遑继续,闷之筐衍,逾十余岁矣”;复及“今年春,李君浚清(即李源澄)自灌县山中来,出示其新著《秦汉史》一编,读之有幸与鄙见相合者,有鄙见所未及者,私自付之,浚清其殆今之所谓善读史耶,其书则亦章氏(即章学诚)所谓圆而神之类也。”
  不过,到了1947年秋,灵岩书院由于资金短缺,难以为继了。李源澄先生不得不含泪下山,前去昆明,在钱穆先生主持的五华书院和云南大学任史学教授,再也没有回到灵岩书院。
  这之后,自号“工商梦醒人”的灌县人士李季余先生在灵岩书院接着招收学生,想以做生意赚来的钱贡献家乡的教育事业。尽管李季余招收学生不取分文,然而由于没有具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来授课,书院便只能教授一些粗浅的知识。1948年,当“灵岩书院”巨大的木匾无奈地从东岳庙门上拆下来时,渴盼读书的学子们的眼中盛满了惆怅与忧伤……
  作者单位 王国平: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徐 军:都江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