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漫谈颜色与战争

作者:杨健吾



  用不同颜色的旗帜指挥作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常用的指挥手段之一。如,陈胜部将吕臣所率之军,全持一色青旗。刘邦军队以绛红色为旗帜,韩信背水破赵,就是预先选轻骑兵两千,人手一面“赤帜”,等到赵军出阵后,突然驰入赵营,拔去赵军旗帜,尽“立汉赤帜”,由此使赵军溃败。
  冷兵器时代作战讲究阵战,而阵战要凭旗帜指挥将士进止左右。诸葛亮的八阵图、李靖的六花阵等,都是靠各色旗帜有排列的组合。军中主持的大旗,往往是指挥全军行动举止的标志。据《宋史·刘錡传》载,采石之战前夕,刘錡主持军事,命人持旗到山顶观察,说如果金兵来了,就举白旗;打胜仗,举黄旗;发生战争,则同时举两旗。在当时,白旗并非投降标志。北宋狄青在昆仑关击破侬智高,即用白旗指挥作战。
  18世纪台湾林爽文举行反清起义,起义者也是以黄、红、青、黑、白五色旗帜为标志组织起义军:陈沣管红旗,带兵2000人守南投;蔡福管青旗,把守诸罗;何有志管黑旗,守大肚;李七管白旗,守斗六门;林爽文手执黄旗,往来督促。[6]
  英国人呤俐记述了中国人以黑色指挥战争的一个典型例证。他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道,太平军“每军的卫队有大黑旗一面,黑旗麾动,全军踊跃向前,后排军士则执刀在手,凡遇临阵逃脱者,一律斩首。这面旗帜不仅具有欧洲人的‘黑旗’的同样意义,而且还表示在敌军之前有进无退,除了死亡以外,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前进。清军最害怕这面旗帜,在得到英军援助前,他们不等太平军挥动军旗,早就溃退逃散;即或偶尔鼓足勇气硬拼一下,他们也从未取得过胜利。”
  清末,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高举的是以七星黑旗为旗号的旗帜,辗转越南、台湾等地,抗击法、日侵略军,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四、用颜色预测战争的发生和结果
  
  据《周礼》记载,其时有“保章氏”之职。“保章氏”除了主管星占,还“以五云之物(色),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郑司农注:“以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故《春秋法》曰:凡分(二分)、至(二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必素(察妖祥)云物(气象灾变),为备故也。”《汉书·天文志》也说:“凡五星色,皆圜,白为丧为旱,赤中不平为兵,青为忧为水,黑为疾为多死,黄青……赤犯我城,黄地之争,白哭泣之声,青有兵忧,黑水。五星同色,天下匽兵,百姓安宁,歌舞以行,不见灾族,五谷蕃昌。”这里所说的“兵”,即是战争。这说明古人用五行理论为指导,预测人事。这种观测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统治者的决策和行为,影响着社会的和平与安宁。
  日晕是环绕太阳的彩色光圈,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古代星占家常据以占卜战争的胜负,以五色日晕为吉。《晋书·天文志》:“日旁有气,圆而有匝,内赤外青,名为晕。日晕者,军营之象。周环匝日,无厚薄,敌与军势齐等。若无军在外,天子失御,民多叛。日晕有五色,有喜;不得五色者有忧。”《隋书·天文志》又说:“日晕明久,内赤外青,外人胜;内青外赤,内人胜;内黄外青黑,内人胜;外黄内青黑,外人胜;外白内青,外人胜;内白外青,内人胜;内黄外青,外人胜;内青外黄,内人胜;日晕周匝,东北偏厚,厚为军福,在东北战胜,西南战败。日晕黄白,不斗兵未解;青黑,和解分地;色黄,土攻动,人不安;日色黑,有水,阴国盛。”
  
  注释:
  [1]《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高祖武皇帝太清二年十月”。
  [2]参见缪良云主编《中国衣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夏春涛:《略论太平天国的服饰》,《文史杂志》1988年第6期。
  [3]参见陈振江:《义和团的旗帜》,《文史知识》1984年第9期。
  [4]参见陈久金(彝)、卢央、刘尧汉(彝):《彝族天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5]参见冯浩菲《中国古代以物示意风习琐谈》,《民俗研究》1999年第2期。
  [6]参见实之:《台湾十八世纪的林爽文起义》,《文史知识》1990年第5期。
  作者单位: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成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