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6期

石家庄市城角庄汉墓

作者: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楼1件(M1∶34)。楼身平面长方形,三层,可拆分成上、下两部分。第一层三面出檐,正外饰瓦垄。檐下两侧各置一斗二升斗拱一铺,下端直插入墙壁中,正中下垂一井字形饰圆圈纹的花窗,花窗两侧各开一个长方形小孔。正面上部设四个长方形窗,下部斜置踏步,踏步上一人负物上行。踏步左下开一弧线三角形镂孔。侧面开一圆形窗孔,窗孔之上、檐之下开一方形孔。二层较低,与一层檐下结构基本相同,唯花窗两侧各开一弧线三角形孔,斗拱下垂。二层上承托三层的平座。平座为三面,出宽沿。三层正、侧面结构与一层大致相同,只是花窗两侧与二层一样各开一弧线三角形孔。三层上为庑殿式屋顶,正面饰瓦垄。陶楼正面刻划横竖相间的细线纹。正面残宽48厘米,侧面残宽24.6厘米,通高84.9厘米(图七)。
  
  五铢钱12枚,分二型。
  A型10枚。“五”字交笔弯曲,“金”字头呈等边三角形,“朱”字头圆折。M1∶35-1,直径2.6厘米,穿径1厘米(图八)。
  B型2枚。磨轮五铢,因锈蚀严重,钱文模糊不清。
  
  三、结语
  
  该墓没有明确的纪年遗物出土,但墓内随葬品的时代特征较为明显。墓中出土的陶器在组合、形制上与河北[1]、河南[2]、陕西[3]、山西[4]等地的东汉中期墓葬中的陶器均有相似或相同之处,说明该墓年代应与之相近。而且墓中所出的鼎与洛阳烧沟M1037中的鼎[5]相似,碗与河北安平壁画墓中的碗[6]相近,洛阳烧沟M1037陶罐上的纪年为建宁三年(170年),安平壁画墓为熹平五年(176年),据此推断,该墓的年代应在东汉中晚期。
  
  此墓在规模上属中小型墓葬,但是虽经破坏仍出土较多的随葬品,说明墓主人虽不是官宦、富有之家,但也属家中较为殷实者。此类墓葬在石家庄市虽有发现,但出土遗物的数量、质量均不如该墓。此墓的发掘为研究石家庄地区的汉代丧葬习俗、物质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绘图:夏素颖
  执笔:张献中、夏素颖、兰保东
  ————————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地区文物管理所:《河北沙河兴固汉墓》,《文物》1992年9期;迁安县文物保管所:《河北迁安于家村一号汉墓清理》,《文物》1996年10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衡水地区文物管理所:《武邑中角汉墓群4号墓发掘报告》,《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
  [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北郊东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8期。
  [3]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中华小区东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12期。
  [4]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广灵北关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7期。
  [5]洛阳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安平东汉壁画墓》,文物出版社,1990年。
  〔责任编辑:张金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