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期
壁橱里的蘑菇?
作者:恺 蒂
除了四部长篇以外,霍恩比还编辑过短篇小说集《与天使对话》,在这里,霍恩比邀请另外十一位当代英国文坛上的作家每人以第一人称写一篇小说,总共十二篇,都是没有在其他地方发表过的作品。霍恩比的儿子患有自闭症,这本书是为儿子编的,因为小说的作者们都将自己的版税捐献给儿童自闭症的慈善机构。霍恩比在前言中说:自闭症的孩子们“没有语言,也没有希望学习语言的愿望,他们天生就没有探索世界的需求。”这本小说集中收入的作家除了霍恩比自己外,还有 Dave Eggers, Zadie Smith, Irvine Welsh, Helen Fielding, Roddy Doyle, Melissa Bank等英国最年轻最优秀的作家。
(三)根据霍恩比小说改编的电影
霍恩比是电影制片商和电影导演所喜欢的一个作家,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的小说拍成电影很有可看性,也是因为他很好相处。他认为一旦作家出售了小说的电影版权,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再指手划脚,他说把小说的电影版权卖给制片商,就像是裁缝把做好的大衣卖给个人,你不能因为这个人太胖就不许他穿你做的大衣。作家是作家,并不是拍电影的能手,所以应该把拍电影留给专业人员,对于导演要有充分的信任。所以,他的前三本小说,都被拍成了电影。《发烧友》全部由英国制造,虽然男主角Colin Firth也算一代帅男(曾在《单身女人日记》中与休·格兰特演对手戏),但是电影本身从一个足球看台移到另一个足球看台,足球迷们整天看球赛,很少看电影,电影观众中球迷似乎不多,所以这部电影不算流行。《高保真》和《男孩·男人》却在欧美两个大陆都是畅销影片。
两年前,《高保真》(High Fidelity)被 Stephen Frears 拍成电影,情节以及对话等对于书还是很忠实的,但可惜的是导演把伦敦换成了芝加哥,书中的英国男人变成了美国小男生,让许多伦敦的读者和观众感到失望。而且,霍恩比原书中至关重要的唱片和音乐也都改了,幸亏书中的音乐不能发出声音,记者问起霍恩比是否失望时,他表示很理解,因为作者虽然在书中写了自己喜欢的唱片和乐队,但是拍电影的可能另有所好,当然也是想把自己喜欢的乐队加入到电影中去。
《男孩·男人》的电影版权几经转手,所以它的制片人共有十一位。它的导演是美国的韦氏兄弟(Chris and Paul Weitz),他们以拍摄青春片《美国派》(American Pie)而著名。电影中,威尔和马尔库斯交替着叙述故事,马尔库斯戴着怪帽子,穿着从慈善商店买来的不太合身的衣服,留着刘海,眉毛往上翘着,像是电视系列片《星际旅行》中的外星宇航员。电影中的威尔比书中的威尔要更“酷”,首先,威尔的年龄长了两岁,从三十六变成了三十八,男演员格兰特一改他过去的头发蓬松的英国绅士的形象,头发剪短了,干净利索,而且有些毛糙有些乱,是那种刚起床的发式,据说维廉和哈利两位王子也喜欢这种发型;他的穿着打扮从头到脚都是精心挑选而成,他的整个人从里到外就是现代生活的最佳设计的产品。第二,威尔的家也从一个小公寓上升到伦敦中心现在最时髦的统楼面公寓(loft apartment),这种公寓房子大都由旧仓库旧工厂改建而成,整个楼面没有大间小间的分隔,像是画廊一样,宽敞舒适,是最现代最时髦最得设计师宠爱的居所。第三,电影的视觉形象当然更利于表现威尔家中的无数种现代产品和设计时尚,例如大尺寸的平面电视、明亮亮的咖啡用具等,还有他那辆流线型的跑车。当然,威尔最酷的还在于他没有心,至少自认为自己是没有心的,如果一定要有什么器官供应血液的话,那也只是一颗冰冷的心。在片头一开始,他就声明他不需要别人,他就是一个海岛,而且是大西洋中最“酷”的伊比沙岛,在这个海岛上,摇滚晚会永远不会停止,在这个海岛上,所有的人都在找乐子,没有人会动真情。
休·格兰特扮演威尔是最合适的了,他本身四十二岁仍是单身一人,所以对害怕承诺的单身汉深有体会。有一个好友看了电影后说格兰特“老不忍睹”,我倒不那么觉得,他虽然皱纹多了几条,但是那种点头,似笑非笑,若有所思等面部表情仍然恰到好处。他的口音稍稍平民化了一些,念台词时总是要存心慢半拍,让人觉得他确实不那么把许多事放在心上,也让人觉得威尔确实没有内在生活,有的只是现代设计的包装。格兰特表演威尔脑子中一片空白时也很传神,在尴尬时他总是要说上一两句有时恰当有时不恰当的笑话,有时让人觉得傻傻的,有让人喜欢的地方,有时又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例如威尔的好朋友请他做女儿的教父时,书中的拒绝是委婉而礼貌的,电影中,则加上了格兰特自己的名言:“我可能忘记她所有的生日,只有等到她十八岁时才记起来,于是,我可能带她去酒馆喝酒,把她灌醉然后诱她上床。”当然,许多霍恩比的热心读者都觉得电影在这一点上的处理未免太过分。
如同《高保真》一样,电影也将书中的音乐彻底改了,书中最重要的音乐是 Nirvana的歌,威尔常常开着车子把歌开得震天响,Nirvana的主歌手 Kurt Cobain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的自杀身亡是书中的故事的转折点。这些在电影中都没有了,电影音乐是由 Badly Drawn Boy制作的,不像Nirvana那么愤怒,那么粗糙刺耳。
当然,电影与小说最大的不同是结尾。小说中的结局是马尔库斯与同学在Cobain死后一起惹祸被请进警察局,威尔与他的父母一群人前去接他出来。但是电影中的大结局则更有意思:马尔库斯认为他惟一能让母亲走出忧郁症的办法是当众演唱她最喜欢的歌,于是,他决定报名参加学校的“才能表演”,选中的歌是 Roberta Flack的 Killing Me Softly,这是一首早已过时的老歌。马尔库斯并不是卡拉OK的高手,实际上他唱歌的水平欠佳,平时被同学欺负就是因为他常常不知不觉间唱歌唱出声音来,所以当威尔知道马尔库斯参加学校的“才能表演”时,他断定这是当众“自杀”。威尔赶到学校,意在阻止马尔库斯的“自杀”行为,没想到阴差阳错,结果却是他抢过一个吉它与马尔库斯一起上了台充当伴奏。他们一弹一唱勉强过关,一遍唱下来,观众竟没有来得及向他们喝倒彩,但是威尔却没有见好就收,反而意犹未尽,马尔库斯无法把他拉下舞台,最后当然是烂番茄迎面掷来,当众“自杀”的不是马尔库斯,而是威尔,然而,他出尽洋相的同时,也就让人们觉得这个大男孩其实很可爱,他并不真如他所说只有一颗冰冷的心,他其实还是关心他人还是有药可救的,当然,也是因为他的这一“英勇举动”,让他征得了心上人的青睐,“壁橱里的蘑菇”总算走到阳光之下,到底还是味美新鲜的!这一曲过时老歌压阵的“大收场”,与电影《高保真》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男孩·男人》是一部聪明的电影,有许多机智的对话和细致的观察。它也是一部让人不停发出笑声的喜剧片,然而它的幽默,是一种黑色的幽默。在英国,这部电影的观众年龄限制是十三岁。其实,片子本身所面对的问题都是些很严肃的问题,例如单亲母亲的孤独,在学校中被欺负的恶梦,忧郁症的黑暗,自杀以及所引起的后果,所以,小说和电影一样,还是很有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来,影坛上有两个系列的电影描写伦敦,一是伦敦制片公司Working Title 的三部喜剧片,《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诺丁山》和《单身女人日记》,还有就是霍恩比的三部著作改编的电影,《发烧友》、《高保真》和《男孩·男人》,可惜的是《高保真》的景点被从伦敦搬到了芝加哥,地域消失了。
这些电影有一个共同特点,也就是对撒切尔化的英格兰的描述,这里,重要的不是社区、政治、野心和主义,这些电影中,更重要的是时装、发式、喜欢哪个乐队、支持哪家足球俱乐部,是一个什么样的自我。所以,《男孩·男人》中,威尔对于马尔库斯的观念思想没有任何影响,有影响的只是穿什么衣服和鞋子,听什么音乐,而仅仅这两点,就可以让一个在学校里受欺负的男孩占上风。马尔库斯的母亲是过了时的嬉皮士、素食、憎恨物欲横流,反对随波逐流,要个性,要独立,要世界和平要保护环境,反对麦当劳反对全球化反对破坏热带雨林,对马尔库斯整天进行道德说教,得到的却只是儿子被别人笑话,自己患上忧郁症而自杀的结果。难怪有人说,九十年代的英格兰,现代人的衣袖上不用标榜他们的良心,只要有名牌商标就够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