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改稿的理据
作者:何毓玲
2.字形相近而致误。这多是五笔字型输入法造成的,例如:“蚕妾”误作“蚕妄”,“几筵”误作“儿筵”,《周礼·春官》误作《周礼·春寅》,《左传·成公》误作《左传·咸公》,《诗经·豳风》误作《诗经·幽风》,《论语·雍也》误作《论语·雍世》,等等。还有不识繁体字而致误的,将“入太庙(庙),每事问”误作“入太朝”,将“层(层)见叠出”误作“曾见叠出”,等等。还有将“登临送目”误作“登临送日”的,将“暝色入高楼”误作“暝色人高楼”的,其实只要稍解诗意,这些错误是不难避免的。
3.字音相近而致误。这多是拼音输入法造成的,相邻的两个同音字中,一不小心就会选错了字,例如,“是”与“使”,“着”与“这”,“将”与“讲”,“与”与“于”,书稿中这类错误屡见不鲜。甚至有将“强制”误作“枪支”的,在字库里这也是相邻的两个词。所以,我们在审稿中,对这些同音字、同音词要格外注意,略一打盹,它们就会从眼皮下溜过去。
4.运用联想功能而致误。计算机汉字输入法都有联想功能,但要注意,有的字库里跳出的词,有错字,不信,你打“迤逦”肯定跳出的是“迤俪”。我有一篇文章用到这个词,疏于检查,就吃了这个亏。还有,上文提到的“落寂”,可能是录入者不好找“寞”字,就利用联想功能打了“寂寞”两字,打算去掉一个“寂”字,却不小心去掉了“寞”字,于是“落寞”变成了“落寂”。即病牙没拔掉,把好牙拔了。
在查原著、查工具书的基础上,再找到以上种种致误的成因,我们便可以理直气壮地改正书稿中语言文字的失误了。
三
运用以上“三步法”,我们再来解剖以下案例。
例1:
一本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稿讲到中秋习俗,引《西湖游览志余》:“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湖船,沿游彻晓。”文中有缺字,需补出。手头找不到原书,查工具书也不知查哪个字,只有通过“百度”搜索,得到以下种种引文:“携湖船”、“携瞌湖船”、“携檀湖船”、“携柏湖船”、“携槛湖船”、“携木盍湖船”,等等。究竟哪个对?颇费思量。“携湖船”,肯定是有个字找不到,就让它缺字了,明显有脱文。“瞌”只作为语素存在于“瞌睡”等成词中,携瞌睡上游船游湖,可能吗?携“檀树”、“柏树”、“门槛”上游船游湖,也不可思议。以上引文中,只有“木盍”两字有待考辨。大概因为这个字一般字库没有,找它太费事,就用了一个形似字“瞌”代替;或干脆将形旁和声旁分别打出,直接打成“木盍”。查《辞源》,知“”是一种盛酒的容器,这就可以讲通了,原来古时西湖的人在中秋之夜,要举行赏月的宴会,或携带一酒上船,游湖到天亮。于是,基本可以断定缺字当为“”,如果能查到权威的《西湖游览志余》印证一下就更好了。(补记:感谢南京大学汪维辉教授,查《四库全书》证实此处确为“”字。)
例2:
审阅中国宗教方面的一本教材,看到一段引文:“若遇大旱,则师巫而舞兮”,出处为《周礼春寅司巫》。一看便知,篇名有误,《周礼》根本就没有《春寅》篇。这得益于当年我读研究生时下的笨功夫——手抄“十三经”全部篇名,于是怀疑形近而误,《春寅》当为《春官》。查《周礼春官》果然有《司巫》篇。其次,我怀疑“师巫而舞”有误,古汉语中连词“而”通常是连接两个动词性短语,“师巫”则是名词性的,这个句子就显得不对劲了。再次,“兮”字多用于诗赋,如《诗经》、《楚辞》,《周礼》中用“兮”实在眼生。查《司巫》篇原文,果然不对,这段引文应当是:“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帅巫”是动词性短语,用“而”字与“舞雩”相连接,句意通畅无滞碍。“雩”是古代求雨的祭礼,“舞兮”不通。这段话说的是,国家遇到大旱,就率领巫师举行求雨的祭礼。
例3:
仍是那本医学审美的教材,不知为什么附录了古代的天文、历法,因为太岁、辰次的用字特别偏,特别难,书稿错得一塌糊涂(一页错达近二十处)。即使最常见的六十甲子,也错了七个。“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的“己”字通通误作“已”,“己巳”误作“忆巳”,“癸卯”误作“癸寅”。其实只要知道一个常识,六十甲子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而成,以上错误都可避免。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们两两相配,共得60组。出现在上字的只能是“己”,不可能是“已”;“忆”字根本不在天干之列,一眼就可以将它排除;前面已经出现了“壬寅”,紧接后面不可能再出现“癸寅”,而只能是“癸卯”。
诸如此类的案例,运用训诂学的形训、音训、义训三大法宝,从汉字词的形、音、义入手,这些疑难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鲍莉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