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浅议青年编辑职业道德的养成
作者:郑一奇
对年轻编辑进行编辑责任感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贯穿编辑活动的全过程,结合编辑工作各个环节,做深入细致的养成教育工作。过去一些出版社凡进了新编辑一律要到校对科先工作一年,这既是编辑技能养成的需要,也是严谨编风的基础培训,可惜的是,这个好办法并没坚持实行。目前有的出版社实行成品抽检制度,每年让年轻编辑自送一本责编的好书,由老编辑逐一审校成品,对编校质量优秀的予以表彰奖励,对编校质量不合格的批评处罚,这是新条件下以老带新的一个好办法。既要组织年轻编辑学习职业规范、学习职业技能,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职业固癖的教育。要定期进行书报刊质量检查,对有关责任人实施奖惩。对编、审、校差错超标,违反宣传纪律的典型案例要及时通报、逐一解剖,让年轻编辑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教训中获取教益。
三、养成职业归属感
敬业是为了乐业。编辑职业道德的培育是一种自律行为,但不是为了束缚人的创造力,而是为了让人了解行业的规范,在业务活动中取得自由,最终把从业作为一种快乐与享受,演化为一种以职业为生命的职业归属感。著名编辑家叶至善先生写过一本《我是编辑》的书,书中有篇短文题目是《我喜欢做编辑工作》,他说:“我喜欢编辑工作,这倒是真的。自己想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可以满足我的创造欲,跟当工程师当艺术家没有什么两样;二是可以满足我的求知欲,随时能学到杂七杂八的诸多知识。因而我乐此不疲,从未见异思迁……”目前在有些青年编辑中职业归属感不是加强了,而是弱化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论者指出:在出版社转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青年编辑的职业角色发生了变化。比较普遍的是许多单位用人制度改成了全员聘任制,这本来是现代企业通用的用人制度,是激发工作人员活力的一项好制度,但是由于出版社改制过程中思想工作与具体工作跟不上,工作过粗,一些年轻编辑、甚至比较优秀的编辑积极性反而受到挫伤。他们认为自己工作再努力,与企业也只是一种雇佣关系。有个出版社的人事干部说: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把出版社当成自己的家啊!在一些公司化的编辑部青年编辑流动过多、过频,已影响了工作。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是为了解放发展生产力,但道德建设也不是万能的,一定要与相应的制度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有的出版社在实行人事制度改革中实行“A、B、C分类聘用制”,A类实行固定制管理,B类实行聘任制管理,C类实行暂时性管理。同时规定:A类人员,两年一次双向选择中,未被聘用的可转入B类;B类人员,一贯表现好的,连续用了3期(6年),在有编制的情况下,可以转为A类人员。这样的聘用制考虑比较周到。调动多数处于聘用制管理的年轻编辑的积极性,使年轻的优秀编辑人才能用得上、留得住,除了按绩效来奖励(工资+奖金),也要注意加强思想教育,提出职业道德要求。单位用人,要用能人,也要用贤人。对德、能、勤、绩全面优秀的年轻编辑要在职务提拔、职称评定、学习进修、出国考察、表彰鼓励等方面有所体现。如何在聘任制条件下,加强年轻编辑的职业归属感是转制过程中应认真研究的问题。企业不能有短期行为,企业的人才培养也要有战略眼光,人才配备要门类全、有梯次,有长远考虑。
从职业道德养成的层面,我们要告诉年轻编辑,勤奋而认真对待工作的人,必将不断有所前进和提高,不论为自己工作,抑或受雇于他人,总会不断发现自己劳动的价值。正如英国哲人卡莱尔所说的:“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福音是要了解你的工作,并全力以赴。”[1]180
作为一个老编辑,我经常念兹在兹的是如何培养下一代的优秀编辑。未来的出版物,既要依靠不断自我提升的作者,也要依赖职业道德水准和编辑技巧不断提高的青年编辑。对此,我仍是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注释:
[1] 林路明,宋冰辉.道德格言七·敬业守信.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出版社)
(责任编辑:关迎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