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由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的转变
作者:周 奇
职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教师、在校研究生、退休编辑)组织起来,进行校对专业技术培训,然后参与书刊校对工作。这支队伍人数众多,很快就成为校对工作的重要方面军。现在,多数出版社的一校、二校任务都是由社外校对人员承担的。
社外校对的兴起,对校对管理提出了挑战:社外校对人员,人数众多、居住分散,许多人还是业余做校对工作的,怎样组织他们有序地参与校对?怎样对分散的校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校对活动社外循环质量怎样保证?“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版协2004年发布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将“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作为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并对这项基本制度作了如下阐释:所谓主体多元化,是指作者、编辑和专职校对员参与校对,还有社外人员参与校对活动,从而形成校对主体群。作者校对属于自校,编辑校对属于半自校。他们共同的优势是:对书稿内容的把握,对相关知识的熟悉。共同的劣势是:因习惯线性阅读难以感知个体字符的差异,因思维定式而往往对差错“熟视无睹”。社外校对人员的校对技术、经验、心态和责任心一般不如社内专职校对员。因此,校对主体多元化必须与专业化相结合,并且以社内专职校对员为校对主体群的核心。所谓以社内专职校对员为核心,有三层意思:其一,出版社必须建立专业校对机构,对全社校对工作进行统一组织和全程监控;其二,出版社必须配备足够的专职校对员(编校人员配备比例不应少于5:1),并由专职校对员担任责任校对;其三,必须由中级以上职称的校对员或工作认真、经验丰富的其他校对员来做三校,把好终校关。
校对方法由人工校对向人机结合校对转变
机校,指使用计算机校对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校对。人机结合校对,是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创新,是校对方法的重大发展。
书稿电子化,为计算机校对创造了条件。1995年,北京计算机学院和北京几家新技术公司,相继研制计算机校对软件。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组织校对专家,为研制单位提供语料(主要是常见错别字、多发性用词错误和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规律),支持校对软件研制。1996年,北京计算机学院的“工智通”校对软件、北京黑马飞腾科技公司的“黑马”校对软件相继研制成功。校对研究委员会又组织校对专家,采用“人校、机校比较法”,对校对软件进行技术鉴定,帮助研制单位完善校对软件。从1998年开始,校对研究委员会还同北京黑马飞腾科技公司合作,接连主办数期“计算机校对软件应用”培训班,推广计算机校对技术。在鉴定和推广过程中,我们认识了计算机校对的优势,也发现了计算机校对的局限性,因而提出“人校和机校结合”的思路。号召广大校对工作者探索“人校与机校结合”的模式。
为什么要提出“人机结合校对”呢?计算机校对软件是采用基于分词和词间接续关系的方法编制的。查检常见错别字、专有名词及成语错用同音别字,辨识力强,速度极快,效果相当好,是校对的得力工具。但是,计算机校对的本质,决定了它只能处理可以形式化的东西,而汉文字的形式符号是有限的,自然语言更不可能彻底形式化,校对软件所采用的语言模型不可能同自然语言完全吻合,所以计算机校对软件查错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通过对多种计算机校对软件的技术鉴定,发现计算机校样误报、漏报一般都在50%左右,对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知识错误几乎无能为力。基于上述情况,我们认识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是现代校对方法的发展方向。
所谓优势互补,是充分发挥机校的优势,同时用人工校对来弥补机校的局限。人机结合校对有多种结合模式,我们对各种结合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从中筛选出最佳模式。2000年9月,在“磁盘书稿校对及计算机应用”专题研讨会上,校对研究委员会向全国出版社推荐北京出版社校对科创造的“二三连校”人机结合模式。2004年,《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将“人机结合校对”作为现代校对的基本方法之一列入《规程》,并推荐“二三连校”人机结合模式。
“二三连校”人机结合模式是:人工一校一改版一机器二校一人工三校一改版一通读检查一付印。鉴于计算机校对误报率高,错漏多的一校样宜由人工校对,二校再用机校,机校后不改版,由人工接着三校。三校的任务是:先对机校报错及改错建议逐一判断,然后通读检查,发现并改正机器漏校。三校后再改版。这种“二三连校”模式,有利于人机优势互补。缩短校对周期。
这三个转变,既继承了校对的优良传统,又推动了校对活动的发展,还丰富了现代校对理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