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古籍图书编校常见错误及其原因分析

作者:徐桂秋

排,还有的单行或双行夹注排,都要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如不注意,很容易混淆。尤其是单行或双行夹注排的版式,最易混淆出错。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水经注》经、注文相混事件。由于历代辗转排印,将郦道元的注文与经文相混,后学遂或将经文当注文解,或将注文当经文用,形成学术史上一桩缠讼不休的公案,直至清儒戴震等人经过艰苦厘辨,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6、整理的方法与体例
  有的书原文与篇目的分合,不严格依照底本,又不出校记、说明。有的书违背整理常识,如按照《汉书》的文字删改《史记》。有的书正文与引文不一致,前后所引的书名不统一,注文与译文不统一,注音的体例不统一。等等。这类问题主要应归咎于作者(整理者),但编辑应清楚了解这种出错现象,在编辑加工时注意纠正过来。
  
  (二)影印类图书
  
  古籍影印,因系据原书照相制版,出错的可能性较小,一般的影印项目要求所据底本有重要版本价值,适合学术研究需要,经过必要的整理。在版本选择、撰写影印说明上不要出错。如要进行简单整理时,如加标点,挖补缺损字,修除污迹,要根据相应方法处理,注意不要出错。
  
  (三)今译类图书
  
  古籍今译是一项很有意义但又有相当难度的工作。目前古籍今译图书的整体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1994年新闻出版总署对九种大型古籍今译图书做了一次检查,结果九种图书平均差错率高达万分之六点三,均不合格。古籍今译图书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译文不准确,差错严重。这又分三种情况:
  1、错译或误译。由于译者不明古文的字义,或误解古文,故译文违背了古文今译“信”的原则,造成常识性差错。例如:“城不浸者三版”错译为“三块木板没被浸没”(《柏杨版资治通鉴》),而原文的意思是:城只差六尺就洪水没顶了。
  2、多译(衍文)。一些译者撇开原文,翻译时添枝加叶,随意发挥。例如:“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错译为“所谓‘江上处女’,就是一群长江之畔的少女,她们平日自命清高,而不肯跟出身贫贱的凡人接触。这时有个家里穷到没蜡烛点的少女,也由于某种关系而跟处女们生活在一起”。(《文白对照全译战国策》)而原文的意思是:那江上的少女,有家穷而没有蜡烛点的。
  3、漏译(夺文)。这是由于译者疏忽大意,或有意回避难点所致。如“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译为“弟兄三人拔剑自了”,漏译“流涕”(《精选白话史记》)。
  古籍今译图书质量不合格的原因,除一些译者的学力不足之外。主要是工作态度不认真,翻译作风不严谨。遇到疑难问题不肯花费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于是,避难就易或望文生义,致使差错百出。
  分析上述错误及其成因,提出提高古籍图书编校质量之对策,对提高古籍图书编校质量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辽海出版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