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7年第2期
斯大林力主中国出兵援朝
作者:青 石
十分满意。他明确提议,有关苏联援助的问题,由周恩来去苏联与斯大林商量解决,出兵的准备继续做,由彭德怀来担任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委。在5日的政治局会议上,彭德怀表示了积极的态度,会议的气氛有了转变。据此,毛泽东提议,一方面成立志愿军,做入朝作战的周密准备,一方面派周恩来、林彪前往苏联,说明出兵与不出兵的利弊得失,最后征求斯大林的意见。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于6日主持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以便集中军方领导人对入朝作战具体困难和所需装备的意见。次日,毛泽东再度约见了苏联大使罗申,要他转告斯大林,他同意斯大林来电的基本观点,并准备过一些时候派9个师人朝作战,只是有关入朝作战和苏联援助的种种问题,还需要派周思来和林彪前往苏联与斯大林进行详细的讨论。
8日,毛泽东以军委主席的名义发布了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并电告了金日成。当天,周恩来与林彪也从北京飞抵莫斯科,然后于次日转往斯大林在黑海附近的休养所。双方很快展开谈判。周恩来当时带去的是两种意见:苏联能够迅速提供中方所需的装备,特别是提供空中掩护,就出兵;否则就不出兵。但很显然,周恩来和林彪的谈话比较多地谈到了出兵困难的一面。联系到毛泽东准备“过一些时候”出兵的电报,斯大林显然对中国方面的意图发生了误会。在反复强调出兵的好处而仍无法说服周恩来之后,他变得激动起来,大声说:“那么,你们的决定就是不想派军队去朝鲜了,而朝鲜的社会主义很快就会崩溃了。”
10日和11日,周恩来与斯大林进行了将近两天的会谈。周恩来详细询问了苏联提供援助的问题,而斯大林关于空中掩护问题的答复显然也使周恩来感到担心。他在发给毛泽东的电报中说明,斯大林一面肯定愿意提供16个志愿空军团进行空中掩护,一面又对立即出动空军掩护表示困难,声明苏联远东空军准备不足,至少要两个月到两个半月的时间才有可能给予掩护,因此,斯大林更多地强调可否向中方提供飞机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他一再告诉斯大林,这样做是行不通的,不仅中方接运困难,而且也没有飞行人员可以利用,何况还有一个由中方付款的问题,这在财政上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必然极大地影响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周恩来自然更倾向于不出兵了。于是,讨论来讨论去,双方最后还是下了决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放弃北朝鲜,让金日成及其政权和军队暂时退到中国的东北地区去。据此,他们分别正式通知了北京和平壤方面。
不管周思来带去苏联的是几种意见,在毛泽东这边始终还是在做着出兵的准备。在收到周恩来关于苏联空军暂时不能出动,和决定暂不出兵的通知之后,毛泽东立即下令暂停执行有关部队出动的原定计划,并电召高岗和彭德怀来京会商。13日,彭德怀、高岗赶到北京,他们虽然对苏联暂时不能给予空军支援也感到意外和不满,但对于让金日成到东北来建立流亡政府,把美国人放到鸭绿江边上来的前景,深感不安。这也正是毛泽东的担心所在。在反复讨论了这种情况之后,政治局领导人一致认为,出兵朝鲜已经是唯一的选择了。因此,毛泽东马上于13、14日接连三电周恩来,说明“与高岗、彭德怀二同志及其他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至于作战,在装备较差的情况下,打伪军还是有把握的。待苏联的装备到了,我们在空中和地上均占优势时,再取攻势。“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13日,苏联大使罗申将毛泽东的决定报告给了斯大林。毛泽东告诉罗申说:过去我们的同志所以举棋不定,是因为他们对国际形势、苏联的军事援助、空中掩护等问题还不清楚。现在,所有这些问题已经清楚了。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出兵。中国方面的唯一要求只是,“必须有掩护我们的空军,我们希望它尽快到达,无论如何也不应迟于两个月”。有了前面的经验,斯大林对此将信将疑,但他还是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了金日成,要金日成暂缓执行昨天要他北撤的电报。因为自己“刚收到毛泽东的来电,他通报说,中共中央再度讨论了形势,决定不管中国军队多么缺乏武器装备,还是要给朝鲜同志军事援助”。
14日,斯大林得到了周恩来的正式通报。这回,斯大林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一些年后,陈毅甚至肯定地说,斯大林当时被感动得掉下了眼泪。不管斯大林是否真的被感动得落泪,他肯定是十分兴奋地正式通知金日成说:“经过摇摆和作出若干临时性的决定之后,中国同志终于下定出兵援助朝鲜的最后决心。有利于朝鲜的最终决定终于下定了,我为此感到高兴。因此,您知道的关于中苏领导同志会谈情况介绍应予撤销。与中国军队出动有关的具体问题,您需要同中国同志一起来决定。而中国所需要的技术装备将由苏联提供。祝您成功。”
(本文主要依据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新近开放的档案,全宗号45,目录号1,案宗号331,334,335,347等;同时参考了国内公布的相关档案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