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7年第5期
一次否定公共食堂的“幸运”调查
作者:李 庄
粮)300斤出头,折合从商店买的商品粮250斤左右,大体相当1996年北京郊区人均口粮的三分之一。即使口粮不多,如果农民自炊,各家精打细算,大小人平均,干饭稀饭搭配,粮菜混吃,可以渡过荒年;把口粮集中到食堂就显得很不够了。我们吃的食堂,其实是个制作玉米窝窝头和稀饭的厨房,曾经供应过简单的煮菜,我们在时已经没有了。各家把主食领回去,添上自做的菜粥,勉强度日。报纸上曾经大肆宣传公共食堂的优越性,如果不是内行蓄意骗人,定是外行胡乱想象。说节省许多劳力,其实恰恰相反。农民自炊,基本由半劳力担任,一个老太太包下来,而且做得细致;羊头岗的食堂竟有七八个全劳力,群众还反映曾经在稀饭里吃出虫子来。说公共食堂节省燃料,更是天方夜谭。农民自炊,有点草柴,配上风箱,就可以把饭做熟;公共食堂非用硬柴不可。羊头岗的树当时还未砍完,大队长说,再办两年公共食堂,把树砍完,就只能拆房了。中央一位领导人在调查以后说:“公共食堂已经成为党和农民间的一个疙瘩。”可谓一语中的。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求实,搞清楚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调查研究的精神是务实,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容不得半点虚假伪饰。在共产党的历史上,凡是发生重大路线偏差的时候,都是不讲真话、实话的时候,也就是不进行或者不许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大跃进”期间,假话盈耳,怪事迭出,领导不加干预,甚至欣赏和鼓励。当时并非没有头脑清醒的人,像前面提到的那位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公共食堂八大弊病,竟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老干部,就是我所知道的一个突出代表。但在那种不正常的政治气氛中,调查研究不被重视,许多干部在“帽子”、“棍子”之前,显得十分软弱。我自己,以及继我到羊头岗调查研究的一位《人民日报》编委,在这方面表现都很突出。
我们调查组以解剖羊头岗这个“麻雀”为主,也到附近几个生产大队看看。哪块地的小麦长得好,不必问,准是农民的自留地。当时自留地不多,每户合计半亩上下,一般能收三百斤小麦,换成玉米;就是一家人几个月的口粮。看看集体的大田,能收自留地的一半就不错了。这种现象已经接触到个人与集体关系这个问题,当时这就是人民公社的核心问题。村干部和农民主张适当扩大自留地,认为这是克服当前经济困难的有效办法;领导的意见却是进一步缩小自留地,认为这样才能巩固集体经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把集体的地种得和自留地一样好?这是问题的关键。但是,这个问题太敏感,我们没有进一步调查研究。当然有借口:这不是我们的任务;实际是怕担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时我已入党多年,职位不低,以这种精神状态进行调查研究,怎能起党中央“耳目”的作用?中央有预案的就调查,也可以提出明确的意见;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反对的就回避,不管对人民有多么重要。党的实事求是传统,当时从上而下被严重破坏了。
当时人人畏难自保,实事求是的传统从上而下被严重破坏了
我们写了一个相当详尽的调查报告,对公共食堂绝难再办,“供给制”不应坚持,都有鲜明的态度和有力的论据,但对我们已经看到的更重要、很敏感的问题却避开了。这样做,说轻些是畏难自保,我要负全部责任。就是这样的报告,报社造反派在“文革”初期还抓住不放。我们的调查报告是铅印了的,内容完全符合中央的精神,形式也是一字不漏,再能上纲也无问题。于是改追“阴谋”。毛泽东指示作此调查,党组织选派全部人员,堂堂正正,有何阴谋?折磨我近半年,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事后我曾想过,造反派如果不追阴谋,而批评我为什么这么怕负责任,为什么胆子这么小,明明发现重大问题(自留地引起的农村体制问题)而不向中央反映,哪像一个人党多年的共产党员?我大概就不会理直气壮地申述自己没有阴谋,而要作出发自内心的检讨了。
我们调查组结束不久,报社又派了一个调查组到羊头岗。派到同一个地方,这是一个省力的办法,因为基本情况已有积累,不必从头调查起,而且我们同大队干部和许多社员已经建立了朋友关系。这个调查组由四人组成,一位编委牵头,但他们一直跌跌撞撞,远不如我们“幸运”。
原来在1962年7月,邓子恢本着为革命、为人民负责的精神,不计个人利害,在中央党校、军委总后勤部和其他一些单位相继作《关于农业问题》的报告,主张建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实行生产队包产,生产组包工,田间管理包到户;对一些特殊的农活,实行联系产量超产奖励的个人责任制。邓子恢的这些主张,是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结合长期农村工作经验提出的真知卓见,近似现在农村实行的包产到户责任制,许多领导干部表示赞同。《人民日报》、新华社得风气之先,派遣不少人到北京、河北、安徽、四川等地调查包产到户的有关情况,去羊头岗的四人小组就是其中之一。没料到邓子恢的主张触犯了毛泽东。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并且错误地批判所谓“单干风”(指包产到户)和“翻案风”(主要指彭德怀给党中央、毛泽东写申诉信一事,彭在这封长达八万言的信中,请求中央全面审查他的历史,特别申明在党内从来没有组织过什么“反党小集团”,也没有“里通外国”的问题,竟被指为翻案),严厉指责所谓“黑暗风”(指对当时的严重困难形势做充分估计的正确观点),正确的意见再一次受到压制。
因此,这个调查小组的遭遇十分坎坷。小组的一个成员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像羊头岗这样的生产大队,社员生活仍然偏紧,特别是集体耕地和自留地的巨大差距,看得出农业的恢复与发展还大有潜力。几乎所有社员、干部都要求扩大自留地和分‘口粮田’,实际上是‘包产到户’的一种变相要求。”群众的思想摸准了,问题的关键看透了,该怎么办也搞得清清楚楚,写调查报告却犯了难。当时“包产到户”十分敏感,最高领导同广大群众在这个问题上激烈“顶牛”。调查组非常聪明,先写了一个初稿,内容简单明确:“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当然万无一失。调查报告还未送出,组长在报社听到“气候”,对组员兴奋地说,中央召开会议,允许“百家争鸣”,允许不同地区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试验,包括“包产到户”的试验。全组立即改写初稿,充实内容,增加篇幅,明确肯定“口粮田”和“包产到户”。改写稿送出之前,组长突然召集组员开会,“神情十分紧张,压低声音说,精神有变,要批‘三自一包’。”大家火速返工,“调整报告”,压缩篇幅,“重点又转到巩固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生产”。这样的调查研究很像小学生的橡皮泥,捏成方就方,捏成圆就圆。在此之前,《人民日报》、新华社派到各地调查研究的人员,写了不少肯定“包产到户”的材料,在新华社办的《内部参考》发表,毛泽东对此严加批评,命令“以后不许再登”。
在错误路线影响下,调查研究有效,也有限。不过,只要不是想推波助澜,总是有调查比没有好。就以60年代这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来说,对最高领导大概不会有多大影响,但对几年来习惯于根据下面来的不实材料作决定的许多中上层领导,很可能起一些清醒头脑,摸清家底,克服官僚主义,纠正虚假作风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克服当时的严重经济困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