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7年第6期


毛泽东决定解散农村食堂的来由

作者:刘秉勋

态散了食堂,该当何罪?!经过讨论,调查组内统一了认识,认为公共食堂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成为党群关系的大疙瘩,应该向中央领导如实汇报。在大坪的中央调查组成员去韶山向胡乔木作了汇报。
  
  胡乔木致信毛泽东,送上解决食堂问题的报告
  
  中央调查组到韶山的消息,很快在附近一些农村传开。邻近韶山的湘乡龙洞公社谷阳、平里、城前等大队的群众纷纷去韶山打听消息,反映几年来“五风”严重,粮食减产,吃不饱饭,水肿干瘦病人多,死人严重等情况。据此,省委工作组(调查组)即电告湘乡县委,速将上述情况查明,专题报告中央考察团(即中央调查组)。县委接电后,即派县委候补委员、县监委副书记杨连生率工作组前往调查,并于4月12日向邵阳地委、省委工作组、中央考察团上报《关于我县龙洞人民公社谷阳、平里、城前三个大队人口死亡情况的调查报告》。
  4月13日,胡乔木与王力及省委政策研究室毛华初、省农业办公室贺炳贤等,准备去龙洞公社谷阳、平里、城前三个大队调查。因交通不便,乘车至祝赞桥,步行至沙田公社大坪大队唐家竓生产队等地看了一看,即由在沙田公社的县长黄春涛陪同到县委,由县委书记处书记谌国良陪同到陈赓公社的楠香、七星、水底、石江等大队访问、视察,发现这几个大队死人现象也很严重。胡乔木看到县里粮食都由大队而不由小队保管、加工,不利于社员安排口粮和发展养猪,去年年终决算应分给社员的工资和应退赔的实物现金发得都很少,当即提出意见。县委表示,粮食的保管和加工立即由大队改为小队负责,年终分配兑现与平调退赔问题最近即设法解决。胡乔木还要求县委将《六十条》(草案)认真在干部群众中传达,广泛征求意见上报。
  4月14日,胡乔木向毛泽东写信,连同关于解决食堂问题的报告等四个材料,要毛华初送交当时正在长沙的毛泽东,并当面向毛泽东汇报。信的内容如下:
  主席:
  送上调查组关于解决食堂问题的报告一份,请审阅。另送上韶山公社讨论六十条情况简报一份;韶西大队杨家生产队食堂分伙后情况一份和毛华初同志访问东塘生产队材料一份。关于韶山公社的一些情况,请毛华初同志面报。
  韶山大队准备在后天(四月十六日)召开代表大会,讨论食堂、山林、房屋、包产等问题。韶山大队囚原包产较高,经社员讨论后,提出包增产百分之二,即亩产由原来的531斤增包至541.6斤,公社党委已同意,将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决定。
  昨天我和王力同志、毛华初同志、省农业办公室贺炳贤同志等人去了一趟湘乡县委。我们原听说邻近韶山的原东郊公社现龙洞公社死人情况严重,拟去该处调查。结果因为道路不便,临时到原东郊公社现陈赓公社的楠香大队、七星大队、水底大队、石匠(应为石江——本文作者注)大队的几个生产队看了一下,发现这几个大队的情况也很严重,而以去年底为最严重。 全县病人在去年底达七万人,现已减至一万余,但我们去的地方,有些生产队病情尚未停止。经过彻底整风的地方,群众敢于讲话,气氛较好,倒是一类二类的队,因为没有整风,现在问题反而多些。全县粮食都由大队而不由小队保管和加工(据说邵阳全区从1958年以来就这么办),对于社员安排口粮和发展养猪都很不利。这一点我们提出意见后,地县委同志都表示立即改变。去年年终决算应分给社员的工资和应退赔的实物现金发得都很少,县委已决定最近加以解决。未整风的社队,县委也准备在插秧后着手整风。湘乡原被认为一类县,从我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问题说来,其严重不亚于湘潭(当时湘潭划为三类县——本文作者注),而在去年年底大量死人这一点上还有过之。但是只要把问题揭开,发动群众认真整风,也是完全可以较快地扭转局面的。
  毛华初同志回省开会,同时向省委报告韶山和湘乡的一些情况,预备过两天还回来。如有指示,希望能告诉他转告。敬礼
  胡乔木 四月十四日
  毛华初带着胡乔木的信及四个材料到达长沙后,即向毛泽东写了一封简信:
  大伯:您好。我已由韶山回省参加常委扩大会议。胡乔木同志着我带回韶山调查报告一件,并向您汇报韶山情况。我在长沙大约有两三天时间,请随时通知我前来看望您老。
  毛华初随即将所带信件、材料及这封简信—并交省委书记张平化,请他转交给毛泽东。当晚,毛泽东看完了所有信件和材料。4月15日上午,毛泽东对材料作了批示,让张平化当日印发给省三级干部会议的同志,予以讨论,并送刘少奇,王任重、王延春。
  4月15日下午四时,毛泽东在省委蓉园四号楼接见毛华初。毛华初汇报说:“我陪乔木同志在韶山调查,还到了湘潭县和湘乡县等地听取汇报。我们每到一处,群众都围上来,向我们诉说自己的意见。看来当前农村水肿病较严重,非正常死亡人数增加,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群众迫切要求解散食堂,他们说食堂这个办法要不得……”毛泽东问:“公共食堂为什么群众不愿意,而办不下去呢?”毛华初答:“主要是吃不饱,不自由。”毛泽东又追问:“粮食都是那么多,为什么在食堂就吃不饱呢?”毛华初答:“主要是吃法不一样,一家一户大小人丁吃多吃少不一样,加上自留地小菜半年粮,主粮就吃得少。再一家老少几口人,谁多吃一口,少吃一口也就过去了。”毛泽东理解地点点头,又问:“办食堂为什么破坏山林那么严重?”毛华初答:“办食堂吃饭人多,用大锅大灶蒸饭,茅柴子不经烧,火力小,而木柴火力大,所以树都砍着烧了。”毛泽东问:“依你们看食堂不办为好?”毛华初答:“是的。”毛泽东停了二下又问:“唐家竓情况怎么样?”毛华初说:“唐家蚝一个屋场基本上是一个生产队,生产一般。都是自家兄弟叔侄,但团结性差。”毛泽东听了,严肃地说:“你谈得好,说了真话。当干部汇报情况都要说真话。有些人向领导汇报情况说好不说忧,结果是害人不浅。”“关于解散食堂问题,我一个人不能独自决定。即使要散,也得经中央讨论决定。因为这是关系到全国的问题。”又说:“你们在韶山先作试点,注意散食堂后还会有什么新问题。”最后,叮嘱毛华初:“你回韶山去和胡乔木同志讲,韶山要搞好,唐家竓也要搞好。”
  
  农民说解散食堂是他们的“第二次解放”
  
  4月17日,毛华初从长沙回到韶山,向胡乔木汇报了毛泽东的指示。胡乔木当即召开调查组和公社干部会议,布置进行解散食堂的试点。
  试点先在大坪大队陈家湾进行。4月19日晚,调查组在陈家湾召开社员大会,宣布解散公共食堂,并宣布具体做法是用三天时间分三步走,先充分酝酿好,然后作好餐具、用具和屋前屋后自留地的分配方案及现有住房的处理方案。社员听了报告后,个个欢天喜地,笑逐颜开,说中央调查组是“青天”,为农民松了绑,是他们的“第二次解放”。还有的社员说,解散公共食堂早就酝酿好了,具体问题好解决,不要三天,今天晚上就可以讨论好,明天就可以散伙。当晚社员劲头很足,会议开到很晚才散,所有方案都拟订好了,第二天早上在食堂吃了分锅饭,饭后分配了餐具和粮食、油盐、柴禾、蔬菜,午饭各家自煮自吃。至21日,房屋、自留地等问题都处理恰当了。陈家湾食堂解散后,唐家竓、大坪坳等食堂也一声喊全部解散了。
  大坪大队的食堂散了,其余各大队群众踊跃前来参观,纷纷要求中央调查组允许他们也解散食堂。当时湘乡县委主张继续办公共食堂,怕散了食堂会丢掉社会主义阵地,犯方向路线错误。
  调查组有鉴于此,请县委同志一起到大坪大队参加讨论,听取群众意见,很快取得了共识。4月21日,调查组跟县委、公社党委及大队支书一起开会商量,用大量事实说明,散食堂不能再有任何迟疑了。与会者一致认为,解散食堂势在必行,散得越快越好,现在散不但不影响插秧,而且会推动插秧。一经点破,县委和公社的同志一致同意全面铺开,马上动手解决食堂问题。当晚,参照韶山和陈家湾的经验,研究了处理食堂有关具体问题的若干意见。22日召开全社干部会,各大队支书、队长、会计、粮油主任参加,详细研究了处理各项具体问题的意见。当晚,各大队召开生产队干部和社员代表会议,讨论处理公共食堂问题,一致主张快散,到会者个个情绪高涨。白石大队栗塘冲生产队的社员坐在一起等到晚上12点,队长回来后,连夜传达贯彻,并把房屋、炊具、自留地以及食堂的油、盐、柴、菜、米、猪和箩筐、工具等全部定出了分配方案,第二天早上就分户做饭。至25日全公社所有公共食堂全部散了。
  1961年4月26日,党中央以《中央批发主席批示的几个重要文件》为题,向全国转发胡乔木的信及四个附件。
  在毛泽东组织农村调查的同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人和各地方党委负责人都深入农村,亲自作调查研究,先后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解散食堂的意见。5月下旬至朗上旬,经过中央工作会议的讨论,中央在下发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正式取消了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