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8年第6期


苏联“最后一个反党集团”出笼记

作者:柳 植

后,就很难对上述问题做出简单的回答。
  斯大林逝世后,是马林科夫首先宣布对内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外实行和平与缓和的政策。他主张调整斯大林的传统方针,大力促进农业和轻工业的迅速发展。而赫鲁晓夫则坚持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虽然也抓了农业改革,但他所采取的开展荒地、扩种玉米等措施都是一些急功近利的手段,并不比马林科夫的方针更符合苏联的实际。相比之下,莫洛托夫比较保守,他在南斯拉夫问题上的观点就有问题,但他对赫鲁晓夫的意见并非没有道理。事实上,他们都不是反对党的路线,而只是对赫鲁晓夫的一些具体行动和作法有意见;特别是反对他不尊重主席团成员的意见,不遵守集体领导原则,一意孤行和蛮干的作风。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构的成员,即使对党的某些政策或在贯彻政策中出现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能说成是反对党的路线。不然还有什么集体领导可言呢?
  从党的组织原则上说,中央主席团的多数成员要求讨论第一书记的问题,甚至要求解除第一书记的职务,也不能说成是反党行为。问题在于,苏联共产党的一些领导机构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按照党章规定,党的代表大会及其中央委员会应该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是为了便于经常性的领导工作,又设立了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作为最高的决策和领导核心,实际上经常代表中央做决定、发文件。书记处本来是一个处理日常工作的机构,应接受主席团的领导,执行主席团的决定。即使是第一书记,作为主席团的成员,也应该受主席团的制约。可是赫鲁晓夫却把自己凌驾于主席团之上,并把他控制的中央书记处的地位特殊化,一直让书记处的书记主持主席团会议。在这次斗争中,他竟然依靠书记处和主席团的候补委员,战胜了主席团的多数委员。至于通过中央委员会全会作出决定,这从组织原则上说似乎完全合法,而实质上,参加这场斗争,对于大多数中央委员来说并不是自己的自觉行为,而是被赫鲁晓夫及其书记处动员甚至威逼来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从会议的发言和最后的决议看,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似乎部分地失败于他们都对斯大林时期的镇压负有一定责任。其实,这也是赫鲁晓夫用以克敌制胜的手法。马林科夫他们固然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斯大林时期的镇压活动,然而赫鲁晓夫自己就那么干净吗?在做莫斯科和乌克兰最高领导时,他同样执行了清洗和镇压的任务。
  本文的目的并不是为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辩护,做什么翻案文章,而是希望从总结苏联共产党丢掉政权的历史教训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谁掌握了最大的权力;谁的手段厉害,谁就是胜利者。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应该深刻思考和永远记取的。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