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6期


红色高棉四十年兴亡路

作者:鲁虎




  ●在十四年抗越战争中重整旗鼓
  
  1978年12月25日,越南10万“志愿军”兵分七路入侵柬埔寨。1979年1月7日越军占领了柬首都金边。翌日越南拼凑成立韩桑林傀儡政权,即“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民柬执政时代结束。
  在长期的抗法和抗美斗争中,柬越曾互相支持,并肩战斗,但也有一些积怨。两国革命胜利后,越南企图通过越柬的“特殊关系”控制柬埔寨,实现其“印支联邦”美梦。1975年6月就乘解放越南南方之机出兵占领柬的威岛。而红色高棉不屈服于越南的压力,利用民众根深蒂固的仇越反越情绪予以反击。1977年起两国边境冲突不断。年底因越军入侵鹦鹉觜地区,柬宣布与越断交,而越南则公开号召推翻柬共政权。民柬自信能轻易击败越南的任何侵略,不料劫难正在降临。
  仅仅两周时间,民柬就兵败如山倒,政权不保,别说波尔布特没有想到,连越南人也深感意外。除兵不如人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普通百姓希望早日结束民柬的恐怖统治,并不响应政府发出的抗敌号召。
  四下逃散的红色高棉官兵渐渐聚集起来。他们整编军队,在西北和西南山区建立根据地,进行有组织的武装抵抗斗争。丛林游击战是艰苦的,但他们对此比建设国家更有经验。1981年后民柬国民军逐渐恢复了元气,摆脱被动防御。越军旱季进攻,国民军雨季出击。越军在边境围剿,国民军则分散进入内地打游击,开辟新的根据地。民柬是抗越战争的主力。
  民柬领导人也多少进行了一些反思。他们承认由于过于理想化,在政策上犯有错误,并申辩说已着手改进,是越南入侵打断了这一过程。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宗教政策上,民柬也作出重大调整,重新赢得了部分民心。“为了民族和人民的神圣事业”,1981年12月柬共宣布自动解散。1985年波尔布特、农谢和切春宣布退休。这些举措改善了红色高棉的外部形象。实际上柬共仍然存在,而且这些“退休者”仍决定着红色高棉的一切。
  尽管西哈努克憎恶红色高棉,为了共同的抗越大计,还是再度与之携手合作。不过,这时的西哈努克和另一位抵抗派别领导人宋双都有自己领导的小股抗越部队。
  1982年6月,民柬、西哈努克和宋双三方决定成立民柬联合政府。西哈努克任主席,乔森潘任副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宋双任总理。团结抗越局面的形成为红色高棉赢得了极为有利的外交环境。
  柬抗越斗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1979年以后的历届联合国大会上,绝大多数成员国谴责越南侵柬,要求越南无条件撤军,维护民柬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拒绝承认金边当局。
  1986年以后三方力量有了明显增强。越南20万军队陷入柬埔寨战场的泥潭之中,无法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因侵柬战争和国际制裁,越南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苏联逐渐改变支持越南侵柬政策。这些因素迫使越南和金边当局考虑政治解决方案。
  到八十年代末,红色高棉是抗越力量三方中最大的派别,也是仅次于金边当局的柬第二大政治军事势力。它拥有25个师,共7万人的军队,控制着近20%的国土。它组织严密,经验丰富,经济自立,是一支谁也不敢轻视的力量。
  
  ●战略失策和内部分裂导致衰亡
  
  1989年9月越南从柬埔寨撤军。1991年10月23日,柬冲突四方在巴黎签署《巴黎和平协定》。柬将实现民族和解,在联合国监督下进行大选,组成新政府。
  从1992年2月起,联合国陆续派出2.2万工作人员,花费近28亿美元来帮助柬实施和平协定。这是联合国战后最大一次维和行动。而作为协定签字方之一的红色高棉却拒绝与联合国合作,抵制大选。它先是不让联合国维和人员进入其控制区,而后拒绝裁减军队,不断采取军事进攻,并多次发生扣留和伤害联合国人员的事件,最后是在大选前撤走驻各地的联络站。红色高棉提出的理由不无道理,如金边当局仍控制实权和柬存在大量越南移民问题,但它不参加大选的决策却违背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意愿,这一战略失策使它声誉扫地。
  除红色高棉外,其他19个政党都参加了1993年5月举行的大选。西哈努克派的奉辛比克党得票45.47%,出人意料地战胜了金边当局的人民党。而红色高棉白白葬送了合法回归柬政坛的历史性机遇。大选后柬组成王国政府,奉辛比克党和人民党达成妥协联合执政,拉那烈任第一首相,洪森为第二首相。红色高棉失去国内盟友和国际支持,陷入全面孤立。
  红色高棉虽想在新政府中谋取一席之地,但又不愿面对宿敌洪森派控制新政府的现实,更不愿交出控制区和解散武装。双方的两次圆桌会议都无法达成协议。1994年7月7日,柬议会宣布红色高棉为非法组织。
  在政府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红色高棉内部思想混乱,官兵厌战思乡,开始逃离。对此,强硬派领导人始终没有制定切合实际的对策。波尔布特对外迷恋军事斗争的魔力——的确,民柬军队能征惯战,政府军的围剿常常是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对内他坚持抗美时期的做法,反对自由经济和私有财产,强化他的绝对领导,清除不同意见者,结果激起内变。
  红色高棉二号人物英萨利主张政治和谈和内部改革,但不为波尔布特所容,作为“享乐主义”和“投降主义”倾向受到批判。1996年8月他率领两个师“与波尔布特派分道扬镳”。拉那烈和洪森马上与他达成和解协议,允许他在其控制区享有自治权利。西哈努克国王还下令赦免英萨利。英萨利的分裂使红色高棉丧失了4000人的精锐之师,又失去了重要的木材和宝石等经济来源。而政府既往不咎的和解政策,则摧垮了红色高棉官兵的心理防线。红色高棉的解体已是不可避免。不久又有十几个师脱离波尔布特,而后改组并入政府军队。到1997年5月,红色高棉已丧失了近80%的作战部队,大势已去。
  1997年6月民柬国民军总司令宋成密谋投诚,波尔布特得知后派人枪杀宋成夫妇及其8个子女。红色高棉官兵忍无可忍,第一次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一号大哥”。波尔布特仓皇逃命,但为部下抓获,随后被公审判处终身监禁。红色高棉希望通过此举改善形象,寻找出路,保存组织力量,但因波尔布特是红色高棉的灵魂和象征,对他的审判显然更使民柬群众士气涣散,无所适从。
  1997年奉辛比克党与人民党明争暗斗,又给残存的红色高棉一线希望,部分民柬武装甚至与拉那烈派结盟反对人民党。然而,7月初洪森以武力驱逐了拉那烈,完全控制了局势。红色高棉的如意算盘又一次落空。此后在国际压力下,柬再次举行大选,拉那烈派与洪森派重新妥协,联合执政。红色高棉对前途已完全绝望。
  波尔布特1998年4月去世后,剩下的红色高棉领导人陆续走出丛林,形成又一轮投诚浪潮。毕姜、江裕朗等5位高级官员和马本、波尔布特遗孀梅松等人先后离开红色高棉。最后是12月5日肯农等8位将军率数千余部的投诚,以及民柬前主席乔森潘和前人大委员长农谢的回归。1998年成了红色高棉的投诚年和终结年。
  
  红色高棉的兴盛和衰亡,构成了柬埔寨当代史的重要篇章。外部(即外国)因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似乎举足轻重。如果没有美国干涉导致的柬民族矛盾激化,红色高棉不可能在短短五年内由弱变强,崛起为柬的主导力量。如果没有越南军队的入侵,柬共也不会执政三年多就失去政权。但另一方面,红色高棉的衰败和消亡,不能不说主要是其自身原因造成的。在来之不易的革命胜利后,红色高棉狂热地推行一系列超越柬埔寨现实的极左政策,造成经济崩溃和人心散失,动摇了其政权基础。在长达十四年的抗越斗争中,红色高棉积极捍卫民族利益,并且促进了柬问题的政治解决。但在和平来临之际,它却迷信武力,一意孤行,拒绝参加联合国监督下的议会大选,置身于柬合法政治之外,而后不思变革,一误再误,在短短的五年中就落得个众叛亲离、曲终人散的悲惨结局。红色高棉留给世人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为人类美好理想奋斗的组织,为何在现实中却走得如此之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