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8期
目击中国革命
作者:休·伯金
(旁白)海伦自己也有大量的稿件需要完成。但是她认为最要紧的是尽快出版斯诺的书。
(凯利·朗)海伦为斯诺整理笔记,用打字机把笔记打出来。她不断鼓励斯诺写作,为他排除一切外界干扰。
(爱泼斯坦)海伦多少有些监督着斯诺。比如,她经常说:你怎么不做这个?或者:你不应该坐在这儿,你应该去写你的书。在海伦的书里有一张斯诺的照片。斯诺在照片上写道:献给指挥棒,你的傀儡。当然,斯诺知道海伦的价值,他知道海伦对他十分重要,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总不是很和睦。
(旁白)帮助斯诺写书使海伦感到很振奋,加上对自己的事业的追求,海伦下决心要亲眼目睹不断壮大的共产党运动。
(旁白)海伦安排了第二次旅行。1937年4月23日她到了西安。这是前往红军前线的第一站。此时,西安更加危险。蒋介石背叛了联合阵线,关押了张学良,并从此软禁他长达六十年之久。张学良的队伍被遣散。西安城也宣布了戒严令。
(旁白)斯诺夫妇同情共产党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国民党派了四个士兵监视海伦,防止她到红色根据地去。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危险,海伦也决不退缩。
(海伦)如果我有办法离开西安,我将是冲破阻碍进入中国共产主义共和国的第八个外国人,第五个记者,第二个外国女性。
(旁白)海伦和一位美国传教士的儿子,KemptonFitch(凯普顿·菲迟)制定的周密出逃计划出了个差错。一辆汽车准备把海伦送出西安,不过她必须自己找到汽车等她的地方。
(旁白)旅馆大门口。她大胆地对门卫说她是外国人,要回家。不可思议的是,门卫并没有阻拦她。
(旁白)正巧,出现了一辆黄包车,海伦立即跳上黄包车。
(旁白)她只知道那地方的大概地点,她不停地张望寻找一个红门。她担心门卫发现她逃跑而追出来。

(海伦)我从来没有想到中国的街道到处是红门。
(旁白)一个人骑自行车从海伦身边经过。这个人恰好就是KemptonFitch。(凯普顿·菲迟)
(旁白)他帮助海伦逃出了西安。海伦一路坐车、骑马、步行,十天后终于到达红色前线。
(旁白)一到延安,海伦就感到年轻的革命者们很亲切。
(海伦)我喜欢这些人。我很惊讶,他们生活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却依然是那么和蔼可亲。从这一时刻起,我对这个陌生的环境不再感到害怕和不安。
(旁白)第一个接待海伦的是她在学生运动中的朋友黄华。
(黄华)见到了海伦很高兴,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她到陕北来访问,因为二四方面军的领导人来了,朱德、贺龙、刘伯承这样很有名的将领、红军很早的领导人到陕北来了。
(旁白)海伦还没有从长途跋涉的疲劳中恢复过来,她的警卫员就通知她,毛泽东主席和朱德将军正等着欢迎她。
(海伦)他们在院子里等我。这是一次非常正式和令人难忘的会面。我把斯诺给毛泽东照的那张著名照片送给了他。从那时起,斯诺就成为毛泽东最喜欢的人。
(海伦)毛泽东平易近人,冷静,喜欢问问题。他用一种审视的目光看着我。毛泽东并不可怕,然而内心却很钢强。
(旁白)海伦采访了几次毛泽东,每次都谈很长时间。郁剑庭为她翻译。
(郁剑庭〈原轻工业部副部长〉)第一次谈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十年的奋斗历史,这是毛泽东主席亲自谈的。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的时候虽然跟毛泽东主席谈了很多次,但系统地谈十年红军的历史恐怕首先还是跟海伦·斯诺谈的。
(旁白)海伦记录了几十位共产党领导人的生平,包括红军总司令朱德和周恩来。在后来的四十年里,他们共同协助毛泽东治理中国。这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绩,是海伦在延安的最大收获。
(旁白)古城延安到处都是年轻的共产党人,抗日军政大学的教室遍布整个城市。学校教授的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史和军事训练。
(旁白)人们的生活、衣着几乎一模一样。海伦很喜欢穿蓝色上衣,但是坚持穿她自己更时髦的蓝色宽松裤子。
(海伦)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大家同吃一个碗里的菜,一年到头友好得象一家人。食物、衣物、棉被由边区政府供给,住在老百姓家。在寒冷的冬天,为了取暖,战士们紧紧地挤在一起或是在饭里多加些辣椒。
(旁白)在延安的一千四百多名学生中,有十几个人是海伦在北京学生运动中就认识的。她在她的访问记中描写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朝气蓬勃”、“年轻可爱、精力充沛”。
(凯利·朗)海伦在她的作品里明确表达了她是真诚地看待延安共产主义实践中的积极事物。她对每一件事都很热情。她用明亮的色彩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图画。
(斯卡拉皮诺)当时的共产党人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没有贪污腐败存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开始对蒋介石产生很深的偏见,反而对共产党领导人如毛泽东比较有好感。
(旁白)海伦去延安的动机之一是要从一个女性的角度记录女共产党人的经历。
(凯利·朗)海伦走访了许多地方,调查了解妇女生活的真正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同工同酬和解放妇女的育儿措施,使她们能够一起办食堂,托儿所等。
(旁白)海伦采访了几位长征的幸存女性。她们很多人是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妻子,和海伦一样,有个出名的丈夫。
(凯利·朗)我想,海伦是想从这些妇女的经验中了解她们是怎样生活在丈夫的影子里的。
(旁白)海伦见到了刘志丹烈士7岁的女儿刘丽珍。海伦为她拍了一张照片。刘丽珍在回忆她与海伦见面的情景时说:
(刘丽珍〈刘志丹的女儿〉)我没有照过像,觉得非常惊奇,那些大人们也特高兴。我妈妈就给我穿上很整齐的、她给我做的红军小军装。红军干部把他们的钢笔赶快拔出来塞在我的上衣口袋里。我当时还没有念书,才6岁,一个字也不识,就居然要插两支小钢笔。斯诺的《西行漫记》上就有这张照片。
(旁白)虽然海伦没有参与《西行漫记》的直接写作,但是她在延安的采访为斯诺的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安危)她为斯诺的书《西行漫记》收集了大量急需的材料,并且拍了很多照片。关于朱德和西安事变的两个章节都是海伦提供的。
(旁白)恶劣的天气切断了延安地区的原始土路,迫使海伦多住一段时间。由于身患严重痢疾,她体重减轻了十公斤,身体十分虚弱。到延安以后四个月,海伦病得非常严重,但她还是决定随一个红军小分队一同去西安。
(旁白)12天的旅程充满了艰险。中日战争已全面爆发,跟红军同行,在有些地区很安全,但在另一些地区就很危险。
(旁白)在旅程中,海伦和她忠实的警卫结下了深厚友情。1937年9月21日海伦30岁生日那天,警卫送海伦到火车站,踏上她返回北京的最后旅程。
(海伦)他默默地站在火车底部台阶上,眼泪顺着纯朴、黝黑的脸颊流下来。中国和世界之间的长城似乎变得很遥远。这就是中美人民友谊的根基。我不会做任何事去破坏这种友谊。
(旁白)1937年底,斯诺夫妇决定搬回比较安全的上海租界区。到上海后,他们才发现许多地方被毁坏了。战火在身边越烧越烈。海伦开始拼命工作;她迫不及待地想把她在延安的经历写成书。尽管重病在身,她还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续西行漫记》的手稿。但是,时局在不断恶化。
(海伦)这本书内容轰动,但语言平淡。如果我能把它写得更有文学性,这应该是一本非常成功的书。但当时我身患五种痢疾,战火纷飞,经常有人饿死街头,在这种情况下写成这本书几乎是不可能的。
(旁白)又一次,海伦的成果没能达到她丈夫的高度,也没能达到她自己的期望。
(凯利·朗)外界对《续西行漫记》的评价褒贬不一。一位香港评论家用非常美好的语言来描述这本书,但从整体上看,读者们的反映并不令人满意。一个原因是,她从延安回来后一直在生病,精力不足。另外她急切地想把她的书出版,因此缺乏斯诺书里那种流畅、感人的语言。
(旁白)但作为一本历史文献,《续西行漫记》还是一部经典之作。
(郁剑庭)海伦·斯诺访问陕北增加了很多人的革命故事,跟埃德加·斯诺的采访结合起来,就是比较完整、丰富的革命历史、革命经过。所以,这不是简单的重复。
(安危)海伦写作的时候,就有人在打字机旁边等着。她写完一张纸,马上就被翻译成中文。因为很多年轻人和革命群众渴望知道在延安发生的一切。他们要知道真实的情况,然后他们就决定到延安去参加革命。
(海伦)在中国各地,许多青年学生读了《续西行漫记》以后就到延安去了。他们相信,如果一个美国女孩能到延安,他们也能。在延安,斯诺和我的书都被指定为抗日军政大学的阅读材料。
(旁白)在写《续西行漫记》的时候,海伦从她公寓的窗口看到日本人洗劫上海的情景。许多工厂、作坊被日军毁坏,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失去工作而将面临饥饿的灾难。一想到这些,海伦就无法平静.她本打算写完书后继续实现她的文学抱负。但是,一个社会活动家的激情使她不能停歇。
(陆宛如〈“工合”运动研究专家〉)她忽然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她说,为什么不把中国的工业跟合作社联系起来,开始一个群众性的运动,把难民和失业的工人都组织到这样的工业合作社里来呢?
(旁白)在斯诺和朋友路易·爱黎的帮助下,海伦开始着手组织工业合作社,简称“工合”。
(旁白)她的想法是把男女工人组成一个个小组,大家合用工具和机器设备,并且转移到日本人轰炸不到的内陆地区去生产。
(安危)工业合作社是一个好办法,也是一种很好的生产方式,而且是在中国从最基层建立民主的好方法。大家在一起工作,组里每个人都有份,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事事民主。
(陆璀)这个运动在战争时期对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困难帮助很大。
(旁白)几千个合作社被组织起来,三十多万人有了工作。海伦虽然疲劳多病,但她仍然用笔名尼姆威尔斯完成了一本关于合作社的书《中国民主建设》。
(凯利·朗)海伦并不认为美国式的资本主义会在中国很快扎根,但合作社是按劳取酬,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而且美国可以参与这个改革。
(旁白)当海伦忙于组建合作社的时候,斯诺经常外出报道战况,留下海伦一个人对付疾病、工合的繁重工作和责任,以及因为没有取得文学成就而产生的失望。
(旁白)两人在这期间的通信,反映出他们之间的巨大冲突甚至敌意,也反映出海伦越来越无法忍受斯诺对她的成绩的轻视。
(海伦)我注意到,你对路易说,是他创建了国际工合。不是她,是我自己创建了国际工合。真奇怪,怎么就没有人对我做的事表示一点感谢?
(埃德加·斯诺)我拜读了您给我的训斥,说我没有事业心。你说我作品不多,这是事实。你知道我到菲律宾是去休养。在那儿,我出版的东西要比你多得多。
(旁白)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继续漫延,在海外生活了近十年后,1940年海伦独自回到美国。临走前,海伦指责斯诺“毁了她的生活”。
(凯利·朗)这是两人关系长期紧张的结果。实际上,这种紧张关系从一开始就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我们不能否认,斯诺当时是处于鼎盛时期。他的事业成功,声誉不断提高。他的书《西行漫记》获得巨大反响,在西方记者中他是冉冉上升的明星。而海伦的书却没能让她在事业上站稳脚跟。
(旁白)1941年,斯诺终于起程回到妻子那里。在中途岛停留时,他写了一封懊悔的信。
(埃德加·斯诺)我对你太残忍了,我很担心我们今后的生活,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正如你所说,我毁了你的生活,也只有我才能恢复我们的美好生活,并且希望你相信,我们的关系可以继续下去。
(旁白)海伦和斯诺重相聚后,他们和好了,在一起过了几年和睦的生活。他们被称作是通往中国的架桥先锋。好莱坞张开双臂热烈欢迎他们,罗斯福总统邀请他们到白宫做客。
(旁白)他们在康涅迪格州买了一幢房子。斯诺仍然经常外出进行战地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们就分居了。此时,中国又陷入血腥的内战之中。
(旁白)1949年。海伦和斯诺离婚了。斯诺很快又再婚,海伦从此过起了隐居生活。
(旁白)同年,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赢得了内战,迫使蒋介石离开大陆逃到台湾。1950年.中国派军入朝参战,美国和中国成了死对头。合作社解散了。
(陆宛如)工合没有再单独开展什么活动。合作社名义上在中国还是一直存在的,但有很多合作社原来的性质都有所改变。
(旁白)海伦的世界似乎崩溃了。她热爱的中国成了她的祖国的敌人,为合作社所付出的十年无偿服务和努力也付诸东流。最坏的恐怕还是,在有些人眼里她是可怕的红色中国的朋友。
(斯卡拉皮诺)麦卡锡主义的的影响非常大,任何同情共产党的人都要受到责难。
(旁白)海伦的书并不是非常有名,这反而使她躲过了麦卡锡的政治迫害。
(旁白)1940年,海伦回到美国以后,很快就开始写书,记录她在中国的岁月。但是这本书用了数十年才完成。
(旁白)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解冻,海伦和中国才得以重叙友谊.她回到中国访问了两次。她的许多朋友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在中国,海伦受到隆重热烈的欢迎和极大的尊敬。
(海伦)直到1972年斯诺去世、我重访中国以后,我才又重读和修改多年前开始的书稿。翻开每一页,回味过去,使我意识到我多年的奋斗和牺牲得到的回报却是微乎其微。
(旁白)《我的中国岁月》于1984年出版。海伦在77岁高龄时,终于用感人的语言和热情完成了这本书。但这并不是她所期望的杰作。
(旁白)海伦·福斯特·斯诺于1997年1月去世,享年89岁。在康涅迪格州的麦迪逊市为她举行了小型葬礼。当地的《哈夫德报》在本地栏目里报道了这个消息。
(旁白)在中国,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大会堂里为海伦女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中国最大的电视台和报刊都报道了这次仪式。
(旁白)今天,海伦是中国人民的英雄。她曾经投身于中国学生运动;详细记录了革命运动的重要事件;她在战时合作社中起了重要作用。
(海伦)我天生是个积极分子,但我又天生是个作家,这是个矛盾。
(安危)我认为,她所写的书和他所做的工作比她儿时就想写的书要伟大得多。
(旁白)对于中美历史学家们来说,海伦的第一手资料对现代中国诞生这一重要转折和二十世纪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提供了真实详尽的记录。
(斯卡拉皮诺)海伦描绘了她所看到的中国,和后来的中国不一样。我们应该记住那个时期的中国,应该把它放回历史中去。
(旁白)海伦也许没有改变中国革命的进程,但是中国革命却永远改变了她.她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十年贡献给中国的事业,在后来的岁月里她依然沉浸在那段时光中,或许她仍然没有忘记她八岁时就谒望写的最畅销小说。
(屏幕显示字幕)你的贡献是不朽的。我们将永远怀念你。你是架设中美人民友谊桥梁的先锋。愿这友谊之桥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陆璀
海伦·福斯特·斯诺纪念大会
1997年10月于北京
(责任编辑:庄建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