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6期
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所犯错误定性的历史回顾
作者:姚金果
"右倾投降主义"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之后,国共合作的步伐逐渐加快。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正 式形成。这时,一些共产党人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统一和独立、团结和斗争的关系,还缺 乏清醒的认识,以致出现了一些右的倾向,如对国民党的压制和干涉政策作无原则的迁就让 步;过分相信国民党,对其反共阴谋丧失警惕,结果在改编时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缴械;军队 中个别人员以受到国民党政府的委任为荣;有人主张在国民党尚未改变其一党专政的情况下 ,共产党可以参加国民政府,等等。针对这些情况,1937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国共 产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题为《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提出 在党内要"反对阶级对阶级的投降主义"的思想。也就是在这次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陈 独秀的投降主义"这个概念。他指出:"一九二七年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引导了那时的革命 归于失败。"
尽管毛泽东此时已经使用了"投降主义"的字眼,但他在后来的讲话和文章中,还是将 "投降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混用的。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 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10月14日,毛泽东在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时说:"在 六届五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反对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和李立三同志的'左'倾机会主义 。"11月5日,毛泽东在全会上作结论的过程中,讲到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问题时有针对 性地指出:"中国前有陈独秀,后有张国焘都是投降主义者;我们应该大大地反对投降主义 。"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在统一战线中应保持无产阶级的 独立性,认为"过去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特点,就是引导无产阶级适合资产阶级一群一党 的私利,这也就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从1937年至1944年六届七中全会前,除毛泽东之外,在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讲话和文章中 ,对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错误多采用"机会主义"或"右倾机会主义"的提法。
1937年12月,解放社出版了张闻天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讲课稿《大革命对于我们今天 的教训》。在此稿中,张闻天使用的是"陈独秀机会主义"的说法。他指出:"当时中共领 导机关陈独秀机会主义的错误,……错认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应当追随资产者的尾巴,丧失自 己政治上与组织上的独立;当资产者表现其变节的动摇的时候,陈独秀机会主义不能拿定立 场去防备它这种变节,不能把工农利益的发展与国民革命的发展结合起来,不能发展革命力 量来保卫革命的力量;反之,却事事迁就资产者变节的企图,分裂国民革命与发展工农利益 的关联,而在革命最紧急的关头的时候,却解除自己的武装,表现完全没有办法,临阵脱逃 。"
周恩来在谈到陈独秀的错误时,则使用"右倾机会主义"的提法。如1943年春,周恩来 在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干部学习会上作《关于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报告时 提出:"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三个事件上向国民 党右派作出了大让步。
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议在闭幕的当天, 原则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在谈到大革命的历史时指出:"由于当时 的同盟者国民党内的反动集团在一九二七年叛变了这个革命,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 动集团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特别是由于在这次革命的最后一个时期内(约有半年时间), 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这次革命终于失败了。""八 七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有功绩的。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坚决地纠正了和结束了陈独秀的 投降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号召党和人民群众 继续革命的战斗,这些都是正确的,是它的主要方面。"
六届七中全会之后,尽管"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一词仍在一些领导人的讲话和学术著 述中出现,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提法,开始广泛被 人们使用。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 史问题的决议》,仍延袭了六届七中全会的提法,将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错误定性为"右 倾投降主义"。《决议》指出:"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不顾以宋庆 龄为杰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背叛了孙中山所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 政策,勾结帝国主义,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党当时还比较幼稚,又处在陈独秀右 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已经发展到六万多 党员的党只剩下一万多党员。"
这样,"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提法一直延续下来。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第5 期发表了经胡耀邦、胡乔木审阅过的《关于陈独秀一生活动的评价》。该文对1927年大革命 失败前的陈独秀作出如下评价:"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但不是一个称职的领 导人。他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党的创立时期和第一次大革命前期、中期,为革命作出 了很大的贡献。但在第一次大革命中期的一些关键时刻已犯了严重错误,而到后期又犯了成 为完整路线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右倾机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关大革命时期的档案资料和回忆录在我国相继翻译出版。研究者 们根据这些资料,开始重新审视和研究大革命的历史,以及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的关系, 其中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成为探讨的焦点。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大多数研究者 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
第一,将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陈独秀身上,或者是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身上是 不符合事实的。实际上,大革命是在共产国际和联共(布)指导下进行的,所有重大决策都 是它们决定后在中国实施的。有研究者专门作过统计:从1923年至1927年,联共(布)中央 政治局为中国革命问题共召开过122次会议,作出738个决定,从大的决策(如令中共党员加 入国民党,对于国民革命的总方针)到小的决定(何时结束五卅罢工,何时找蒋介石谈话以 及谈时注意什么问题,等等),都有所涉及。研究者通过对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整理 党务案三大事件的深入探讨,认为将这三次事件说成是陈独秀对国民党右派的三次大让步, 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三次让步不仅都与共产国际、联共(布)的指示有关,而且还是 由其驻华代表具体决策的。
第二,将陈独秀的错误定性为"右倾投降主义",是不公正的。研究者认为,陈独秀在 大革命时期的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犯的错误,是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犯的错 误。这些错误不具备"投降"的性质,陈独秀本人也没有投降国民党右派的动机和行为。
2001年和2002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的召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相继推出《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这两部著作吸收了上述意见,在提到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错误时,不再使用"陈独秀右倾投 降主义"的提法,而改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责任编辑:瑶池)
[1]